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与化:道家道教以“道”化人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529156
  • 作      者:
    史冰川著
  • 出 版 社 :
    巴蜀书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宗教与社会研究丛书·道与化:道家道教以道化人思想研究》从体、相、用三个方面分析老子之道的内涵,梳理了道家道教哲学道生万物的基本规律和生化路线,进而深入阐释了其理论在社会现实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专著相当全面和完整地勾勒了道教的“教化”思想,让我们对道教思想文化的了解又多了一个方面和角度。专著立足于浩瀚道教典籍的发掘、梳理,用典翔实,论证严密,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清新,展现出作者的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踏实学风。选题的现实感,基于写作的历史感;研究古代文化能够“进得去”,探讨其学术的、文化的价值还要能够“出得来”,正是这部专著的及其作者的功力和水平所在。对年轻学者来说,这的确难能可贵,可喜可贺。
展开
精彩书摘
  该专著在以下进入关于道教以“道”化人的各个板块和层面的论证时,行文就显示出一种如鱼得水的流畅和得心应手的愉悦。首先,专著探讨道教将早期的“长生久视”之道,向那不生不灭的至“道”的境界转化,探讨修道的手段、途径、目标,探讨得道的真仙和神圣不但要“身与道合”、在身心和行为方面都达到至高至妙契道的境界,更应该从“理论”上弄明白,无论心斋、坐忘、有无观法、老子“三宝”法等等诸法,均可以百川归海、殊途同归,“道通为一”,臻于至道。这正是人可成仙的缘由,也是以“道”化人、以“道”修身的根本。这部分,是整个专著的“文眼”或轴心。这是需要对道教之“道”比较深入的理解和准确把握才能做到的。 
  其次,专著在“以德化人”一章中,将道教的以“德”化人之“道”、“德”关系,直截了当地解释为“体—用的关系”,证引古人对《道德经》的阐释“道非德无以显,德非道无以明”,在认为“德”就是“道”在万物中的具体显现,是由“道”所赋予的万物之性,即“物得以生谓之德”。
  ……
展开
目录
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丛书总序

序二
导论
第一章 道与化
第一节 道之体
一、虚无
二、其中有精
三、混融一体
第二节 道之相
一、无相
二、“其中有相”
三、恍惚
第三节 道之用
一、无用之用
二、借“有”实现
三、柔弱
第四节 道之全体
第五节 物之化
一、万物的生成
二、万物的运动及基本规律
三、万物化生的基本路线

第二章 以“道”化人
第一节 以“道”化人的目标——得道成圣
一、圣人之心
二、圣人之身
三、圣人之行
第二节 以“道”化人的思想
一、道家一道教认识论
二、以“道”化人的思想
第三节 以“道”化人的方法和步骤
一、以“道”化人的原则
二、以“道”化人的方法
三、以“道”化人的一般步骤
第四节 以“道”化人的范围

第三章 以“德”化人
第一节 “德”与“道”
一、“德”与“道”的关系
二、“德”的内涵与表现
三、以“德”化人
第二节 “冲气以为和”
一、三生万物
二、三元和合
三、如何做到君、臣、民之间的和谐
第三节 “治人事天,莫若啬”
一、天人合
二、身国同构
三、上德治世
第四节 以“德”治世模式
一、无意于为的宋徽宗治世模式
二、积极有为的改革家王安石治世模式
三、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的丘处机治世模式
四、结语

第四章 以“仁”化人
第一节 “仁”与“道”
一、“仁”的内涵
二、“仁”与“道”的关系
三、以“仁”化人
第二节 “上善若水”——道教劝善书的仁化思想
一、劝善书之“善”
二、劝善书的教化内容
三、劝善书的教化特点
第三节 慈爱、仁义——全真道的仁化思想
一、“仁化众生”——全真道的伦理教化内容
二、“不言之教”——全真道伦理教化的事迹及影响
第四节 孝忠明——净明道的仁化思想
一、净明之“道”——净明道的伦理教化内容
二、忠孝净明的实行途径

第五章 以“术”化人
第一节 “术”与“道”的关系
一、“术”的含义
二、“术”与“道”的关系
第二节 道术的分类
一、修身法
二、修心法
三、性命双修法
第三节 内丹概述
一、内丹学的发展简史
二、内丹的派别
三、内丹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 宋元内丹术中的修炼思想
一、南宗的内丹思想
二、北宗的内丹思想

第六章 以“美”化人
第一节 美与道
一、“美”与“道”的关系
二、以“美”化人的基本思想
第二节 “顿抛俗海慕仙风,扫荡尘缘万法空”——虚静之美
一、何谓“虚静”之美
二、体验“虚静之美”的途径
三、虚静恬淡的审美境界
第三节 “无极云霞为伴侣,半空风月作因缘”——灵动之美
一、何谓“灵动”之美
二、体验“灵动之美”的途径
三、灵动自在之美的审美境界
第四节 “四般颜色虽然异,一道馨香分外浓”——和谐之美
一、何谓“和谐”之美
二、体验“和谐之美”的途径
三、“无待逍遥”的审美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