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教农学思想发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18432
  • 作      者:
    袁名泽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袁名泽(1967-),湖南邵阳人,1990年参加工作,2005年获硕士学位,现任玉林师范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中国哲学史专业学术骨干,2008年评为副教授。2010年获厦门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盖建民教授,主攻方向为道教科技,同年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2011年聘为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道教与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员。至今共主持国家级等不同级别项目4项,参与20余项项目的研究工作。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科学·经济·社会》、《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管子学刊》、《宗教学研究》等全国颇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3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道教科学研究丛书(1):道教农学思想发凡》共分为五章,外加导论、结语,共40余万字。导论对道教农学思想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其研究现状、研究旨趣和研究方法作了概述。第一章从分析神话传说、易经、先秦诸子百家、道家及其农学专著等古籍所包含的农学思想入手,考察道教农学思想产生的渊源。第二章以道教经书中所蕴涵的农学思想和道门农书的出现与演变过程为主要线索,对道教农学思想作纵向的历史研究,对道教农学思想发展阶段作初步划分。第三章具体论述道教农学思想的内容和特征。就其内容来说,它总体上包含农道和耕道两大部分,具体有农业起源观、农业环境观和农业科学技术观三大内容。就其体系特征来说,它包含宗教神学化本质、道家哲学化思辨、以山地种养技术为主的内容这三个方面的含义。第四章分三个层次从“农道双修”的实践层面去探讨农道关系。首先,阐明“农道双修”概念提出的背景和含义,指出宫观中修道与务农的关系;其次,阐明“农道双修”所具有的宫观经济意义、宗教意义以及道教农学理论意义;最后,从道教经典、宫观志和宫观碑刻记载中说明“农道双修”的事实。第五章论述道教农学思想与中国古代农学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融摄等双向互动关系。其指出这种相互融摄互动关系的基础在于两者之间有着历史和思想上的“同源性”和“亲缘性”,以及两者所共同具有的原始宗教巫术、方仙道神仙方术等技术渊源,由此概括出道门中人“以农显道、以农养道、以农立教”、“以农存教”和“援道入农”的行为是道教农学思想和传统农学之间互动的生动体现。结语部分主要揭示研究道教农学思想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启示:道教农学思想中的重农意识和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探讨对现代重农意识构建有明显的启示;道家、道教中“无为”和“络马首”相结合的思想对生态农业的构建有着明显的理论意义,其开发山区经济的经验对现在的土地问题尤其是对遏制可耕地迅速减少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吕氏春秋》的全文来看,文中提到的农业生产工具有铚艾、耒、耜等工具,说明当时铁制农具确已使用,但牛耕工具使用并未明确记载,这至少可以说明牛耕并未普遍。由此可知,当时农业生产力是比较低的,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十分巨大。因此,《吕氏春秋》全书十分看重人为因素,十分重视人力自身的作用,强调发挥人的积极性。例如,《审分》篇中说:“今以众地(耕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主无所避其累矣。”这说明人的重要作用。《慎人》篇、《必己》篇和《不广》篇也分别强调了人力自身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人力的作用,《上农》篇明确提出了分田制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它说:“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其强调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作用,抓住时机,疾耕力作。这种严格的要求促使精耕细作技术的产生。
    精耕细作技术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土地耕作制度的确定。从书中资料“上田弃亩,下田弃圳”来看,当时这种“亩、圳”的土地制度具有井田制风格,甚或是井田制的遗风。井田制除了能有效使用土地外,还具有夏纬瑛所说的“排水洗土”以排除中原地区土地过多盐碱的作用。精耕细作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对土地的处理技术有要求。对土地的处理技术在文中体现为:首先要择土耕种,做到“地宜”;其次要利用人力改良土壤,在《任地》篇中提出了改良的五种原则;再次要讲求包括耕和耰在内的耕作法则。《辩土》篇说:“凡耕之道:必始于垆,为其寡泽而后枯;必厚其靹,为其唯厚而及。”《任地》篇说:“上田弃亩,下田弃圳。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精耕细作的第三个表现就是对耕之后的种植技术有要求。种植技术的标准是严防“三盗”之害,即“上田则被其处,下田则尽其污。无与三盗任地”。“三盗”就是“大圳小亩的地窃”、“既种而无行且耕而不长的苗窃”、“草盛苗稀的草窃”。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道教农学思想释义
二、道教农学思想研究的旨趣
三、相关学术文献综述
四、道教农学思想研究方法和路径

第一章 道教农学思想的渊源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农学思想
一、远古神话中的农学思想
二、《易经》中的农学思想
第二节 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农学思想
一、先秦诸子百家的农学思想
二、秦汉时期的道家农学思想

第二章 道教农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农学思想的显现
一、创教模式中的重农思想
二、高道论农
三、道教经书中的农学思想
第二节 唐宋时期道教农学思想的繁荣
一、道教经书中的农学思想
二、繁荣的宫观农业经济
三、道门农书举例
第三节 金元明清时期道教农学思想的持续发展
一、金元新道教的重农意识
二、道门农书举要
三、朱权的农学思想考论

第三章 道教农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第一节 道教的农业起源观
一、“道”物关系论
二、农业产生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 道教农学思想的环境观
一、顺天应地的自然环境观
二、天人合一的社会环境观
第三节 道教农业科学技术思想
一、道教经典中的农业工具论
二、农业生产技术思想
三、以修道为旨归的农产品管理加工与消费
第四节 道教农学思想的特征
一、宗教神学化的本质
二、道家哲学的思辨
三、以山地种养技术为主的内容

第四章 道教农学思想的实践——农道双修
第一节 “农道双修”界说
一、“农道双修”概念的提出
二、“农道双修”概念的释义
三、宫观中修道与务农的关系
第二节 “农道双修”的意义
一、“农道双修”的宫观经济意义
二、“农道双修”的宗教意义
三、“农道双修”的道教农学理论意义
第三节 “农道双修”个案考
一、经典中的“农道双修”记载
二、宫观志和碑刻中的“农道双修”记

第五章 道教农学思想与传统农学的互动
第一节 道教农学思想与传统农学互动的思想基础
一、农道同源
二、殊途同归
第二节 道教农学思想与传统农学互动的机制
一、以农显道,以农养道
二、引道入农

结语 道教农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重农思想的培养
二、农业人本思想(生态农业)的构建
三、对土地问题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