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隆莲大师文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066004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觉光法师宣读礼赞文今乃礼赞现代高僧者,寄禅、虚云、太虚、谛闲、印光、弘一、倓虚、来果、圆瑛、广钦、法尊、印顺、白圣。隆莲、圣严;赞曰:人间佛教,僧宝为重;八宗并弘,二三大革命;舍身如炬,持律如钟;白山卧雪,宝岛迎风;绵延一脉,四地同声;祈我中华,法喜充盈。
    今乃礼赞护法大德者,杨文会、欧阳渐、丁福保、周叔迦、高鹤年、赵朴初;赞曰:人间佛教,护法为重;首开风气,金陵刻经;支那内学,济济出众;创立佛协,拨乱反正;传教修典,立言立功;济世维摩,菩萨道行。
    今乃礼赞佛学权威者,汤用彤、吕秋逸;赞曰:人间佛教,法施为重;佛史一部,世纪彪炳;源流两讲,理顺文从;内典显学,学府认同;学子莘莘,后继成龙;含弘光大,悲智无穷。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志远,字正斋,号沛溪。
    祖籍山东省海阳市盘石镇佐定山城。1948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生于北京。文学博士、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艺术研究室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客座教授、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宗教艺术史》主持人、北京大通智胜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担任绍兴会稽山兜率天宫景区、上海金山东林寺景区、广西上林金莲湖金珂玄雷景区等处的总策划设计师。
    少年时代,书法绘画分别受教于中央文史馆馆员书法家彭八百和北京画院院长国画家王雪涛。1993年后,为各地著名佛寺题写楹联匾额,书法作品被海内外多处收藏,多次发表并收入书法集。曾主办《中日佛教书画大展》,《首届中国宗教书画巡回展》。以“今世达摩”美名享誉各界,中国艺术家联盟网列入名家栏目,设立书画艺术馆。
    2008-2011年出任中华佛教文化院副主席、《宗风》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华佛教宗风论坛”秘书长、中国书画禅研究院院长、山东省海阳市沛溪书院院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高级研修中心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百年佛教高僧大德丛书:隆莲大师文汇》主要是佛学、哲学、史学内容,具有文献性质、学术性质、统战性质。强调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有着重要作用。本丛书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祖国佛教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属于珍贵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因此对促进两岸统一、团结海外华人、增加民族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佛教释“道”有多义:
    (一)“道”是“通”义。善恶业道,通生苦乐异熟果,故名为“道”。善为道,不善为非道。此为世间道。
    (二)道谓涅槃路,能往涅槃城故。此为出世间道。
    (三)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至无上佛果,为无上菩提道。
    “德”亦有多义:依道而行,所获胜利,名为“德”。如涅槃四德,法身三德等。某种人必具的条件,亦称为“德”。如善知识十德,知事五德。
    佛教所学谓三无漏学,即戒、定、慧。但常称戒德,罕闻于定慧称德。是佛教于道德,一般亦从行为的价值而衡量。佛教的道德观,最具体的是戒学。
    一、世间道的道德观
    要了解佛教的道德观,必须了解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观点。这是大部分不信仰佛教的人难于接受的,只是作为宗教信仰的人而保留下来。
    佛教所列六道,天、阿修罗、饿鬼、地狱皆属化生,人和畜生亦有化生,乃至西方极乐世界有情化生。化生如梦,各不相知,随各人行为的影响(业感)而各受其报。如业同者,生于同一环境。地球上数十亿人,地球乃数十亿人同业所感,亦无数动物共业所感。虽同在地球之上,人与畜生又各有不同享受。同在人中,亦苦乐不均。是为共业中之别业。如谓善必受乐,恶必受苦,现见有人终身行善而终身坎坷,有人终身作恶而终身享乐,善恶有报,未必尽然。故佛教说业果通于三世;今生作业今生受报者,谓之“顺现受”;今生作业来生受报者,谓之“顺生受”;今生作业来生不受,多生以后方受报者,谓之“顺后受”。人疑前生作业后生受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其谁见之?佛教的答复是:“修禅定成就者能见之。”得定则能得通,得宿命通能知过去,得天眼通能见未来。佛及诸大弟子和并世诸外道得禅定皆能见。本生本事诸经大谈宿命,授记诸经大谈未来,不但在会诸菩萨声闻弟子忍许,外道仙人亦忍许,以外道亦有甚深世间禅定神通力故。故佛教三学次第,再三说要由定生慧。若无定力,必无通慧。三世因果,尚难现见,何能彻法源底,亲证真如!如不能亲见三世因果,必须深信如来及其诸大弟子所说不虚。不如此者,在佛教中,名为邪见,不能列于佛教徒之列。
    佛教说三乘:人天乘、小乘(声闻、缘觉)、大乘(菩萨、佛)。乘是交通工具,道是道路,都是到达目的地的手段。在这里,乘和道是同义语。汉传佛教称为三乘,藏传佛教(《菩提道次第》)称为三士道。下士道即人天乘,中士道即声闻乘,上士道即菩萨乘。三乘各有深浅不同的道德观,而具体体现于行为的规范,在下士道为十善戒,在中士道为别解脱戒,在上士道为菩萨道。
    十善戒:身三(不杀、不盗、不淫);口四(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不贪、不瞋、不痴)。身三包括行为,口四包括语言,意三包括思想(约相当于“四美”的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此十善戒,称为性戒,不论受不受戒,犯了都是罪恶。虽不曾受戒的人,因为自己也不愿被别人杀,所以自己知道杀人是有罪的;自己不愿被盗,所以自己知道偷盗是有罪;自己不愿被人欺骗,所以自己知道妄语是有罪的。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性戒的基础,在于各人自觉,不待佛或师长制止,有类于儒家的恕道或良知。所以称为性戒,不一定是从因果观点出发,这是佛教的起码道德基础。不信佛教,没有受戒的人,造了十不善业,同样要受恶业的苦果。这是佛教最基本的道德观。
    二、出世间的道德观
    佛教的出世间道德观,发源于人生观。佛陀及弟子,通过禅定和神通力,现见一切众生,于三界中死此生彼,备受诸苦,无有出期。对于一切有情(包括人类在内的六道众生,下至地狱有情,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之最高处),无非是苦。苦固然是苦,乐是无常,乐坏即苦。不苦不乐中,生命仍不断消逝,不可遏止,名为行苦。生必有死,死又受生,生死轮回,无有出期。推动众生入于生死轮回的力量,是与生俱来的我执习气(于无我中横计有我)。佛教称俱生我执,为根本无明,与生俱来,不由他教。如婴儿堕地,即呱呱而啼,即是执我的表现。由执我故,与顺我境起贪,与逆我境起瞋。由无明、贪瞋为根本,派生出无数枝末烦恼。由烦恼的动机,推动众生的行动和语言。动机称为业,行为称为业道。由业力的影响,众生死后,必须随业受生。生死轮回,无非是苦。欲脱此苦,必须断除生死根本--我执。要断我执,必须要生起“无我慧”。应观吾人终生形影相依之我,实不可得,在经论中或说“四大无我”。四大就是佛教对物质的通称。四大称为地、水、火、风,即坚、湿、暖、动的物质属性。
    ……
展开
目录
论、疏
佛教道德观
一、世间道的道德观
二、出世间的道德观
三、出世复入世的道德观
佛教的优良传统及其发展
《百法明门论》释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疏
《心经》浅释
一、先释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二、释正文
附录 显迷双修的能海上师

诗词选
序言
读孙子
春日病中作
子午莲
七古一首,为美人红而作
春光厌学学秋光
尹生行
癸酉夏,骥弟往游峨眉,诗以赠行
乘舟自成都返嘉
夜泊
枸杞芽
杂感四首
辛未双十节,题罗莹中女士海天一鹤图
偶题试稿
小楼
中兴诗社初集次韵
秋心
早课
赠某神甫
挽程海清姻伯
五绝四首
夜谈天宝之乱,漫成十绝
寄谢刘德清女士赠影,并索余近照(三首)
雪后归家,得回文二十八字,与骥德弟
甲戌春题乌尤寺
凌云山竞秀亭
闻钟,为能潜师作
昌公老人应化事迹诗
昌圆法师遗教颂
昌公老人塔赞
南柯子·端午
浪淘沙·即兴
菩萨蛮·礼佛
浣溪沙·残梅二首
卜算子·蔺署后园
鹧鸪天·咏梅
木兰花慢·清明
声声慢·暮春雨后
沁园春·野望
沁园春·咏马,为骥弟作
金缕曲·答罗莹中女士赠画索影
虚飘飘四首(用东坡韵)
忆江南·译雪莱怨歌(二首)
秋波媚·译华茲华士短诗
节译苏格兰罗贝尔伯伦《布鲁士誓师辞》
嘉州先生昔所经
峨眉
一九五九年国庆献词
一九六○年七一纪念
成都市佛协二届代表大会召开赋贺
周总理逝世一周年志悼
杨文芳返阿坝,诗以赠行
乐山市佛教协会成立寄贺
远闻兜率寺
乱后遣怀
读杜
昭觉寺
悼逝波法师
迎泰国铜佛像奉安四川尼众佛学院
虎痴除旧岁
寓楼前有鹊营巢多日未成
香港天坛大佛造像募资,谨赋一律
丁卯七月望,中夜见月
鸿基开虎月
寄贺香港菩提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及菩提图书馆开幕
《法音》改月刊喜赋五律二首
恭挽正果法师
……
译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