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仁王经》之结构与内容
本文依据南京金陵刻经处2008年版印的唐不空三藏的译本。不空三藏译本分上下两卷各四品,先后共有序品、观如来品、菩萨行品、二谛品、护国品、不思议品、奉持品、嘱累品八品。全经现代标点后约15000余字(若加上唐代宗皇帝制序,近17000字),其中,“奉持品”篇幅最长达5017字,“菩萨行品”次之有3962字,之后依次是“观如来品”是1597字、“二谛品”是1275字、“护国品”是1105字、“序品”是1041字、“嘱累品”是941字、“不思议品”是586字。在这里排列各品文字数,不是凑数玩,而是一种提示,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本经之结构与思想内容。
关于经文各品结构与思想内容的解读,太虚法师的《讲录》很是明了精当。太虚法师一开始就按传统的注解方法,解经题中从解字、解词到解题,就把本经要旨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他对仁与仁王、国与护国的解释与引申很是切实精要,提纲挈领,道出了本经的思想内容与要旨。我们引述有关解释,再结合个人理解,进行一些归纳总结。
本经“序品”,如其他佛经体例,按“五事”开篇。标明本经是佛陀在当时印度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灵鹫峰山中所宣讲的。除了常有的佛菩萨阿罗汉等人外,最突出的人物是以波斯匿王为代表的十六国国王们,正是波斯匿王的诚敬提问引发了佛陀宣讲本经,并且是围绕“护国”或者说如何治理国家的大问题,展开讨论的。
接着,在“观如来品”中,佛陀针对国王们的疑问自问自答点题,何谓护国与如何护国;之后,便指出护国首先要“护佛果,护十地行”,而且集中讲述了“护佛果”之含义;再通过与波斯匿王三番问答,明示了“菩萨以何相而化众生”、“智如何照”、“以何相而观如来”。佛陀立足“一切诸法,悉皆空性”与“诸法实性,清净平等”的般若性空的理论基础,用真俗二谛圆融的中道观法,来确立思想与论辩主题的。于是,佛陀这样解释“护佛果”:“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教化一切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不观色相,不观色如,受想行识,我人知见,常乐我净;四摄六度,二谛四谛,力无畏等一切诸行,乃至菩萨如来,亦复如是。不观相、不观如,所以者何?以诸法性即真实故,无来无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无二无别,犹如虚空,蕴处界相,无我我所。是为菩萨摩河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如果要实现护国之目标,首先要具有清净平等的“如来观”、“佛陀观”,去掉人我执著,确立众生平等的般若思想,净化世界观与人生观。所以,佛陀最后肯定波斯匿王的观点,“如汝所说,诸佛如来,力无畏等恒沙功德,诸不共法,悉皆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多者,应如是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