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把视线聚焦于新世纪以来的中外影视创作时不难发现,更多的影视文本彰显了性别平等的进步意识,我们都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女性话语的探索和表达,即在女性之间寻求一种“姐妹情谊”,并将这种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诉求汇聚为女性共同的声音,通过女性同性间的彼此理解、彼此扶持、彼此鼓励促进女性群体的历史性觉醒并主动与男权社会对话与抗争,以实现性别平等、和谐发展的历史宗旨归。
首先,大量影视文本都不约而同地表现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的边缘化状态,探讨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机制。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由于男性权力主体对女性权力主体的操控,使得身处不平等权力关系中的女性命运坎坷、身心憔悴。在影片《时时刻刻》(美国,2002年)中,女主人公弗吉尼亚·伍尔夫、劳拉·布朗等女性的身份都是家庭主妇,她们被丈夫的权威牢牢地锁在家中,而丈夫们则都从事着管理庄园或工厂、参与社会事务的“大事”。在影片《芝加哥》(美国,2002年)中,女主人公罗克茜梦想着登上舞台,可她却被男人们玩弄于股掌之间。在影片《黑暗中的舞者》(美国,2000年)中,母亲塞尔玛为了医治儿子的双眼,冒着危险做着报酬低廉的工作,一个人艰难地挣扎在城市的角落里,看着男人的眼色过活。这些影视文本中的女性被男性秩序排挤在社会的边缘,而当她们力图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时,又要屈身乞求男性的怜悯。
其次,许多影视文本反映了女性在传统社会规制下的不被保护、不被接纳的状况,揭示了这种状况背后的男权秩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