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gner和Sternberg( 1985)的研究表明,自我管理有赖于有效的自我知识(self-knowledge)加上对自我知识的恰当运用。也就是说,必须知道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你能最好地发挥,然后为了获得最大的成效,你必须去发现和创造这样的条件。这个研究结论是可以拿来解释本研究的结果的。大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即充分的健康教育,积极的锻炼宣传等),才可能获得有效的自我知识,实现意识提高,并有能力发现和创造条件达到以锻炼替代静止活动的目的,从而完成反条件,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模型的另一部分表明:意识提高和反条件化又分别以自我管理为中介间接和直接影响自我效能。自我效能、自我控制( self-control)的研究是从动机的角度与自我管理发生联系的。良好的自我管理将通过短期与长期目标的设置来组织和引导人的活动,并提供连续的动机来源。人则由于不断地接近和达成这些目标从而获得自我效能感。3.2 由条件依存阶段向准备阶段转变
在影响大学生的锻炼行为由条件依存阶段向准备阶段转变的5个心理因素组成的结构模型中,锻炼的益处和弊端作为两个外生变量再次表明了国家倡导健康和锻炼,以及宣传+教育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每个大学生都知道锻炼能够促进健康,这是锻炼无可争议的最大益处,但为什么坚持规律性锻炼的大学生仅占13.2%?而且这个数字还远远低于我国的香港,亚洲的韩国,与欧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则更大呢?当然造成这一局面存在着运动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等客观原因,但还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国家对全民健身运动无论在政策倾斜力度,还是在配套宣传和教育上与西方发达国家间还存在的巨大差距。要让锻炼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模型中的锻炼的弊端仅对反条件化存在着负性的直接影响。而锻炼的益处在对自我管理存在直接影响的同时又以反条件化为中介对自我管理产生间接影响。反条件对自我效能有直接影响,并且以自我管理为中介对自我效能产生间接影响。当大学生由锻炼的条件依存阶段向准备阶段转变时,除了要增强对锻炼的利弊的正确认识外,科学地实现由静到动的转变,实现由锻炼来替代静止活动的转变,即实现反条件化是关键。用一种更为通俗的表达方式,实现反条件化也就是实现自我改变( self-change)的过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