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金山《我国近代稻作育种事业述评》(中国农史,1988.1)将近代稻作育种的历程划分为孕育时期(十九世纪末至1919年)、创始时期(1919-1925年)、奠基时期(1925-1933年)、发展时期(1933-1949年),论述了近代稻作育种方法的改进、育种成就及良种推广,并对我国早期育种工作者的作用及育种工作的经验与展望作了分析与探讨。
桑润生《近代江南地区水稻选育工作概况》(中国农史,1989.3)以中国水稻的主产区江南地区为中心,考察近代水稻选种、育种工作,认为江南地区近代水稻育种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自1840-1919年,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方法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阶段自1919-1949年,以引进西方近代育种新技术和推广良种为主,其中又可分为三小段:一是开始试验阶段,二是扩大试验和良种局部推广阶段,三是育种工作进一步开展阶段。
此外,章楷《新中国成立前半个多世纪中我国作物育种事业概述》(中国农史,1984.3)分析了从19世纪末到新中国成立这50多年中稻、麦、棉三种作物育种概况,对近代水稻育种的发展有较为简明的概括和分析。孙义伟《我国最早的改良稻种》(种子世界,1988.1)介绍了采用近代科技育成的最早改良稻种:改良江宁洋籼和改良东莞白是我国稻作改进史上最早产生的两个改良稻种;中大帽子头是我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改良稻种;中山1号是我国第一个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所育成的水稻良种。洪锡钧《四川省解放前的遗传育种研究》不仅总结了1930-1940年代四川省在作物育种方面的成就,而且回顾了遗传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过程,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四川成了当时我国遗传育种研究的中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