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拓与治水
根据古气候学的研究可以知道,在进入全新世之后,地球逐渐转暖,而从距今7500年左右开始全球更是进入了一个气候温暖时期。这个时期又被称为大西洋期。温暖的气候适宜农业的发展,因此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的原始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创造出灿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因此当时从采集狩猎转为农耕的人们便会更加积极地寻找更多的土地资源。这时的川西平原便成为一个对农耕民们来说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川西平原是四川盆地内唯一一处较大的平原,面积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但是,其地处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冲击形成的巨大冲积扇上,西边紧邻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地带。从地形方面看,这是一个西北高东南低的冲积扇平原,因此来自西北部山区的河流一出山口便会毫无约束地呈扇形状散开,每逢洪水来临时,便会在平原上肆意横流,甚至形成一片汪洋。因此早期的平原的地貌是河道众多,到处积水成洼、积水成湖、沼泽散布。
显然,这样的地理环境又对农业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早期进入川西平原的蜀地先民,必须首先克服洪水的不利之处,致力于治水。
但是这一时期川西平原的自然环境并不令人乐观,当时气候变化幅度增大,旱灾、水灾交替频繁,而且具有突发性,最典型的灾害是突发性的洪水常常冲毁人们的定居点。所以,为了防止洪水的侵袭,进入川西平原的早期先民,首先把自己的定居地安排在了平行于河流的垄岗状台地,形成与河流平行的格局,并且依据治水的经验和已经掌握的土木建筑技术,根据川西平原当时的土质特点,围绕居住点修筑了“城墙”以防范泛滥的洪水,保护自己,城墙横剖面呈梯形,墙两侧的倾斜度变化在30~40度之间,并且外侧较内侧更为缓和,以减缓水流的冲刷。由于只是作为堤坝,所以没有城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