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炎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常见的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急性起病,病情轻重不一,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少尿为主要表现,并可有一过性氮质血症(血中尿素氮及肌酐升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也称急性肾炎综合征。
现代医学定义的肾小球为肾的功能单位,主管滤过的部分。急性肾小球肾炎是由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两侧肾弥漫性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儿童为多见,且男性多于女性,并多数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增生及系膜增殖性改变,程度轻重不等。轻者可见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有轻度或中度增生,系膜细胞也增多;重者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更明显,且有炎症细胞浸润等渗出性改变。增殖的细胞及渗出物可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致使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一般在4~6周逐渐恢复,少数呈进行性病理改变,逐渐演变成慢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复杂,以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所致急性肾炎最为常见。此型肾炎为A族B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扁桃体炎(或猩红热)后,该链球菌的抗原(常为细菌胞浆蛋白或细菌胞壁M蛋白)引起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人体内的抗体(免疫球蛋白),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当其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通过补体(如C3、C4)激活、中性粒细胞参与等,即可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如得不到控制或消解,则会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期,在患者血中可查到免疫复合物,用免疫荧光方法可以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查到不规则的颗粒状沉积物(内含免疫球蛋白、C3、C4、备解素等)。用电子显微镜检查可以看到这些免疫复合物呈驼峰状沉积在基底膜上。
除了上述溶血性链球菌之外,其他细菌或病毒也可以引起肾小球肾炎,如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及真菌、原虫、立克次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腮腺炎、斑疹伤寒以及某些腺病毒与巨细胞病毒等,都可以引起肾小球肾炎。上述细菌或病毒等的抗原成分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即可形成炎症。其症状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肾炎相似,只是症状较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