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概说
一、中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一)历史源流
1.病名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便秘—症的记载,其对便秘的论述多以症状命名,如“大便难”、“后不利”等。东汉时期,张仲景对便秘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其在《伤寒杂病论》中将便秘—症称之为“不更衣”、“阴结”、“阳结”、“脾约”等。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根据该病轻重程度的不同,分别提出“大便难”、“大便不通”。宋·朱肱将上两者统称为“大便秘”(《类证活人书》),结束了分而论治。使得二者合为一病,更符合临床实际。到了明代,万密斋在《广嗣纪要·卷之十三》中首次提出了“便秘”之名。清·沈金鳌更加明确地提出“便秘”的名称,《杂病源流犀烛·卷九》有“若为饥饱劳役所损,或素嗜辛辣厚味,致火邪留滞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成便秘之症”的记载。至此,便秘一名得到医家的广泛认可,并沿用至今。
2.分类
东汉张仲景将该病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并创造性地设立了承气汤的苦寒泻下、大黄附子汤的温里泻下、麻子仁丸的养阴润下、厚朴三物汤的理气通下以及蜜煎导诸法,为后世治疗便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其创立的方药目前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将便秘分成五类,称为“五秘”:“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这种分类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金元时期,张元素明确提出本病分为虚实两类,《医学启源·六气方治》云:“凡治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疗,有虚秘,有实秘。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这种虚实分类法,至今仍是临床概括便秘的纲领。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大便不通》在继承前人虚实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将便秘分为实闭、虚闭、热闭、冷闭四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