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中医饮食调补饮食养生的四大补养法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到:“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很显然就是说,饮食就是人生命的根本,这与“民以食为天”有同样的道理。
关于饮食的种种作用,前文已有讲述,那么利用饮食去养生保健,比如治病、补养、预防等,就成为了身体保健的一个重要方法。像我们经常听说的“滋补养生膳”,就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用包括蔬菜、谷物、肉类在内的各种食物补充和调节营养,利用食物具有的药效调整人体健康状况。
虽然食物有此功效,但是进补还要讲究一个原则,那就是进补有快慢急缓,所以又必须因人、因地、因时,针对病情轻重缓急、体质强弱而采取不同的进补方法。
从中医角度看,饮食养生的补养方法有下面五种,这五种补养方法的本质,也是建立在身体性质和食物温凉寒热平的性质之七的。
平补法
【功效】所谓的平补,就是利用食物的平和性质进行补养,一般适用于体质偏虚、无病或有病后气血虚损的人。中医认为,“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病去则食养之”。在进补的时候,要选择气味甘淡、其性平和、不热不燥、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之品为佳。
【提示】此法可采用包含多数的粮食、水果、蔬菜和部分禽、蛋、肉、乳类,其中包括粳米、玉米、扁豆、白菜、鹌鹑、猪肉、牛奶等。举两类食物来说,一种是运用既能补气又能滋阴或既能补阳又能补阴的食物,如山药、蜂蜜等;既补脾肺之气,义补脾肺之阴,如枸杞子既补肾阴,又补肾阳。类似这样的食物不寒不热、性质平和、滋补气血且有阴阳双补的作用,一年四季均可食用。
清补法
【功效】所谓的清补,就是用性质偏凉、补而不腻、性质平和或偏寒凉的食物,有时也以泻实性食物去除实症,如清胃热、通利二便,加强消化吸收,推陈而致新,以泻中求补。
【提示】此法采用的清补食物以水果、蔬菜等偏于寒凉的食物居多,包括萝卜、冬瓜、西瓜、小米、苹果、梨、黄花菜等。这些食物有清热通便、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肠吸收功能、泻中求补、去实补虚等作用。
温补法
【功效】所谓的温补,就是利用温热性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适用阳虚或气阳亏损,如肢冷、畏寒、乏力、疲倦、小便清长而频发水肿等病症患者,此法也常作为普通人的冬令进补方法。
【提示】此法采用的温补食物,常用的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羊肉、猪肝、鳝鱼、海虾等。此法宜在冬春季节采用,具有温补肾阳、御寒增暖、增强性功能等作用。
峻补法
【功效】所谓的峻补,就是利用补益作用强、显效较快的食物来达到急需补益的目的。极度虚衰、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峻补法。临床应用主要见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产后、大失血后、极度劳累或大汗亡阳等。此法的应用,应注意体质、季节、病情等条件,需做到既达到补益的目的,而又无偏差。
【提示】此法采用的食物主要有羊肉、狗肉、鹿肉、鹿胎、鹿尾、鹿肾、甲鱼、熊掌、鳟鱼、黄花鱼等。虚则补之就补养的说法,《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中有说:“虚则补之。”就是说久病体虚的人,要用食补的方法治疗。
那么,我们如何确认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处于体虚的状态呢?
从中医角度分析,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为是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之为是虚症,并将虚弱分为四种类型,即我们经常听到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在中医看来,如果一个人的气血阴阳平衡,那他就是健康的。如果这个人的体征呈虚弱状态,那就需要补养。如果有病邪侵入,那就要去除,让身体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这里说的体虚就是指身体的某些功能有所减退,比如腰酸背痛、没有食欲,如果去医院检查很可能毫无结果,医生也是建议你运动或者饮食上注意。这种状态在西医L便称为是“亚健康”。在中医看来就是要“治未病”,如果不及时补养、调节,那疾病迟早会侵入身体,治疗起来更是花钱费力。
根据体质的不同类型,中医建议“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通俗地说,就是身体亏什么补什么,遇到如燥屎、痰饮、瘀血、食滞、寒积等状况,就用寒下、润下、祛除痰饮、祛瘀、消导、温下等方法治疗。
那么,进补要从哪里人手呢?
我们都知道,进补的目的就是为了调整虚实,所以相应的就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除此还要依照个人的体质和病症中的不同情况进补,药补和食补都可以。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注意达到补虚扶正的目的。需要提醒的是,食补要比药补更可靠、更健康。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食补不仅可以调补身体,去除病邪,使身体的气血阴阳达到平衡,恢复健康,而且还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过敏”。比如身体好的人服用了人参、阿胶等补气血的药物,很有可能会因为补之过度,引起不良的反应,比如头晕、恶心、便秘、饱胀、牙龈出血等。相反,倘若体寒、怕冷的阳虚者服用了麦冬、鳖甲等补阴的食物,势必会导致腹泻、腹痛,变得更加怕冷。类似这样的不良情况还很有可能损伤脾胃,加重疾病的蔓延。所以,古人说的“药补不如食补”还是很有道理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