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黄帝内经》面部诊治术解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228653
  • 作      者:
    张作记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盲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黄帝内经〉面部诊治术解密》就是专门研完《黄帝内经》中有关面诊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的书。通览全书,张作记君对黄帝医术、黄帝面部诊疗术的基本理论、诊治机理的阐述,论出有据,方法丰富。书中关于养生、防病、诊断、治疗的知识和方法,对于普通大众读者,可用于健康自测,保健养生,定然开卷有益;对于中医专业工作者,能提高面部诊疗技术应用的能力,必会学有所得。面部诊治术是通过面部五官诊察人体健康、疾病状况并进行保健和治疗的一门学问和技术。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近年来出现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研究热潮。《〈黄帝内经〉面部诊治术解密》可以说是近20年来《黄帝内经》专题研究中难得的力作。
展开
作者简介
  张作记,男,山东省汶上县人,生于1962年1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毕业,1988年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专业研究生,师从“内经”大家王洪图教授,199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学习研究《黄帝内经》20余年,对黄帝医术理论、临床应用颇有心得。对《黄帝内经》面部诊治术理论和临床应用技术研完,卓有建树。
  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行为医学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常务副主编、山东省行为医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5项,著有《黄帝内经研究大成》、《诊断学大辞典》、《黄帝医术系列丛书》、《药王全书》、《医心方》、《中国全科医生手册》、《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医学行为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黄帝内经〉面部诊治术解密》为黄帝面诊术的解密之作。是在《黄帝内经》面诊术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面诊术的研究,从临床实用角度系统介绍了颜面、额、目、耳、鼻、口、唇、舌及面部腧穴的诊疗法。面部诊治术是通过面部五官诊察人体健康、疾病状况并进行保健和治疗的一门学问和技术。
  《〈黄帝内经〉面部诊治术解密》是面诊术理论形成的代表作,也是黄帝面诊术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面部诊治术解密》内容包括按摩、导引、气功、针刺、药物疗法等,方法简单、实用,便于学习推广,是学习黄帝面诊术和面部治疗术的启蒙读本和应用手册。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黄帝面部诊治基础
  第一节  黄帝面部诊法发展概述
  一、面部诊法的起源
  中医诊法起源很早,以文字记载看,《周礼》中就有“以五气、五声、五色胝其死生”的记载。说明3000多年前就有了比较系统的五色诊法和五声诊法,可视为面部诊法最早的文字记载。《史记》载扁鹊精通面部望诊,见齐桓侯面色,即知其病之微甚;又载淳于意传公乘阳庆“五色诊病,知人死生”之法。《内经》中引用的古代医药文献资料,也同样表明在《内经》成编以前就已经有面部色诊的专门论述。
  二、《内经》中的面部诊法
  《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内经》中的经络理论、脏腑理论、窍脏相应理论、脏腑身形理论等奠定了面部诊法的理论基础。不仅如此,《内经》还记载了许多实用的具体诊法,并创造性提出了面部的脏腑肢节配位分部理论,对后世面部诊法学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其有关论述,发展至今,仍被尊为法则与典范。
  (一)《内经》中的面部整体诊法
  《内经》十分重视面部整体的诊法,强调神、色、形、态,而特别注重色诊。如论察色的纲领,其言:“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天,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根据面色推断疾病的性质,则言“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
  (二)《内经》中的面部分部诊法
  《内经》在前人诊疗实践的基础上,还总结出了许多具体实用的不同分部诊法与特殊诊法,作为纲领以指导具体疾病的诊断。如在面部脏腑配位诊法方面,就有五官五脏分诊法、五方五脏分诊法、明堂脏腑肢节配位分诊法等方法;又如五形人体质诊法、三亭寿夭诊法、颧骨诊法、面王诊法等都各有不同的应用原则。另外《内经》中还记载了许多特殊诊法,如黄疸病诊法、面部水肿病诊法、睛明诊法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黄帝面部诊法的发展
  《内经》诊法理论,自问世以来,一直指导着临床诊疗实践。《内经》面部诊法的理论和具体应用,历代医家都有所继承和发展。以下概括为三个方面介绍。
  (一)局部诊法内容的丰富
  《内经》面部局部望诊的内容较少,后世,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发展,丰富了面部局部望诊内容。如以诊察面部器官为主的目诊法、耳诊法、鼻诊法、唇诊法、舌诊法都各自形成了独立的诊法体系。如一些特殊部位与腧穴的诊法和印堂诊法、太阳穴诊法、山根诊法、颧颊诊法、人中诊法、眉须诊法、腭诊法、咽喉诊法等都积累了许多经验,丰富了面诊法的内容。《内经》面部诊法以望色形为主,后世望面诊察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如望面部白斑、巩膜细丝或黑点或蓝斑以及望唇下颗粒、舌乳头突出诊断蛔虫病;又如观面部山根纹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及邪气所在,观鼻部蟹爪纹、两颧蟹爪纹、舌部静脉曲张等都丰富了面部局部诊法的内容,并且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诊察技术的提高
  《内经》面部诊法以传统的望诊方法为主。近几十年,不少学者利用现代测色技术对面部色诊进行实验研究,有人试制了中国人标准肤色板,也有人对《内经》面部五色诊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又如耳诊法有了长足发展,耳穴电测定、耳穴染色、耳温测定等技术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又如眼底诊法、鼻黏膜、舌黏膜显微镜诊法均可认为是传统望诊法的延伸。
  (三)面诊理论认识的深入
  《内经》关于面部经络、五官、五脏生理关系的论述是面部诊治法的理论基础。有人用实验方法论证《内经》脏腑一颜面相应学说的科学性,也有人在《内经》面诊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面部诊断法则。生物全息理论的出现和应用,对于认识《内经》面部诊法理论体系具有划时代意义。
  第二节  黄帝面部治法发展概述
  一、《内经》中面部治疗方法的应用
  《内经》中面部施术、用药治疗疾病的方法,对后世面窍疗法具有极重要的影响;《内经》中的面窍导引行气法,也为后世发扬光大,成为极重要的保健疗法。
  (一)针刺疗法与药物疗法
  《灵枢·杂病》记载的“哕,以草刺鼻,嚏而已”应当说是鼻内针刺疗法的起源。后世面针疗法、鼻针疗法、唇针疗法、舌针疗法、眼针疗法等面窍针刺法与《内经》以草刺鼻窍法一脉相承。《内经》刺鼻治哕,取效的关键是“嚏”,故又可以认为是取嚏疗法的起源。在以物刺鼻取嚏的基础上,发展了药物取嚏法。《内经》相近时代的医家,如仓公、扁鹊已开始使用药物取嚏法。这可从《肘后方》中记载的扁鹊葱黄心刺鼻法及《千金翼方》记载的仓公散吹鼻方得到印证。至汉代张仲景则将药物取嚏法广泛应用于急性病证的救治。
  (二)导引行气法
  《灵枢·病传》、《灵枢·官能》都记载有“导引行气”法。并且记载了导引面部官窍之气,以起到保健治疗作用的具体方法。如《内经》记载的“哕”病,即现代通常所讲的“呃逆”,现代医学称为“膈肌痉挛”,致病机制为呼吸肌的异常兴奋。“呃逆”的现代疗法中,即有反复的吞咽、屏息法,通过对呼吸系统异常兴奋的抑制以达到治疗目的。《灵枢·杂病》治哕病用“无息而疾迎引之”即是导引鼻窍之气,以达到调利肺气的目的。“息气”,《内经》认为有调益肺气的作用,如《素问·刺法论》篇言:“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高士宗注言:“息,犹止也”。息气,即止气、屏气,是短时间闭塞口鼻,防止天气入肺,以调节肺气的行气方法。此法与养生家的胎息法、胎使法一脉相承,为行气强身的基本方法。与现代医学中的呼吸训练技术、呼吸反馈训练调节生理机能、治疗疾病的方法相一致。
  《素问·刺法论》篇还记载一种治疗慢性肾病的面窍导引行气法。即“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此导引行气法,已具备了包括入静、胎息、胎食、存想诸方面相结合的综合功法。该疗法可以导引鼻咽经气以补益肺气,以肺金生肾水,为“虚则补母”功法。
  《内经》将导引行气法与针刺法相结合,用于疾病的治疗。如《灵枢·刺节直邪》篇“发朦”针法,刺听宫穴并配合“以手竖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其机制即是导引鼻窍之气以通耳。与现代医学咽鼓管吹张法完全一致,与瓦氏咽鼓管吹张法(1740年)基本相同。其法妙在针刺与导气法相结合,治耳无所闻,效如论中所言“神明相得者也”。《素问·缪刺论》救治尸厥,竹管吹耳,导引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之气以醒神。可见吹耳导气法与刺鼻、搐鼻取嚏法一样,均可用于尸厥等急性病证的救治。
  二、黄帝面部治疗方法的发展
  (一)面部官窍药物疗法的发展
  《内经》刺鼻治哕法、竹管吹耳救尸厥法开辟了官窍刺激疗法的先河。至张仲景《金匮要略·杂疗方》记载的官窍刺激疗法就有:鸡肝及血涂面、牵牛临面(牛舐面部)、鸡冠血吹鼻、皂荚末吹鼻、菖蒲屑吹鼻、薤汁灌鼻、薤汁灌耳、桂屑着舌、左角发酒灌喉、桂汤濡喉、温酒灌口法等十余种,用于救治卒死、尸厥一类急性病证。梁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载有“点眼”、“吹鼻”、“着舌”、“启喉”、“熨耳”五首“神仙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说明面部官窍药物刺激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官窍用药,不仅可以用治急性病证,晋唐以后广泛用于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治疗。如《鮲溪外治方选》治伤寒无汗用甘草、冰片化水点眼角,《理瀹骈文》治伤寒时疫,有四条不同的处方,可随证选用,另外还收集了治虚寒呃逆、瘟疹、腰痛、心痛、胃腹痛、吐泻等许多点眼治方。在官窍药物疗法中,以鼻药法为最常用,笔者将在鼻治法中详细介绍,此不赘言。
  (二)面部腧穴针刺疗法的发展
  《内经》中记载的面部腧穴脏腑组织配位点及面部经络循行理论,奠定了后世颜面针刺疗法及面部官窍针刺疗法的基础。如面针的穴位,是根据《灵枢·五色》篇记载的面部脏腑肢节配位分部确定的。鼻针疗法的腧穴点也是在《灵枢·五色》篇面部脏腑肢节配位分部点基础上确立的。耳针、眼针、唇计、鼻三焦针、口针等官窍刺激疗法,都是在《内经》脏腑经络五官系统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神经反射理论、生物全息理论等,经过不断的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
  (三)面部官窍特殊疗法的发展
  1.五色疗法
  《内经》建立了五脏五色配应的理论,不仅指导疾病的诊断,还为后世色彩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色彩属于一种物理能量,这种能量经目感受,人通五脏,对五脏的生理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南方色赤,入窍于口……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此即五脏五色的配应理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不同色彩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各自有不同的调制作用。如吴尚先《理瀹骈文》“养心戴红布抹其胸”法,即是在《内经》脏色相应理论指导下发明的。
  2.五音疗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了五脏五音相应的理论。五音合于五脏,归属于五行,内应五志。故五音不仅能调控人体的情志活动,还能调控五脏的生理功能。利用“五音”可组合成有规律的复合声波振动,根据五脏的功能状态,可选择相应的复合波,使之产生对脏腑功能的良性调节作用。五音疗法与现代医学发展的音乐疗法具有相似的理论基础,同时都具有物理和心理的双重治疗作用。
  3.五味疗法
  五味刺激作用于舌体,对脏腑机能具有一定的刺激调节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等阐释了五脏五味配应理论。《素问·五脏生成》言:“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由此奠定了五味刺激疗法的理论基础。
  4.五臭疗法
  五臭,即臊、焦、香、腥、腐五种气味,分别配应于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臭刺激,经鼻窍感受,人通五脏,对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五脏五臭配应理论表明,五脏与五臭,亦各有所喜和不欲,利用其相生相制的关系,根据五臭对五脏功能的不同调节作用可指导具体疾病的治疗。
展开
目录
引子
黄帝与《黄帝内经》
黄帝面诊谒语
学子问曰:什么是面诊术?您的面诊术是如何产生的?
学子问曰:面诊的道理何如?
学子问曰:……请您再讲讲经络的功能吧!
学子问曰:……您再讲讲腧穴与面诊的关系吧!
黄帝面诊与养生
黄帝面诊与中医诊病
历代名医与望诊
扁鹊望面诊蔡桓公病
淳于意望诊医案及故事
张仲景候王仲宣面色及眉断生死
华佗望面断生死、诊治虫病
药王孙思邈论面诊
绪论
一、黄帝医术源流
二、黄帝面诊术
三、黄帝面诊术学习应用指南
第一章 黄帝面部诊治基础
第一节  黄帝面部诊法发展概述
一、面部诊法的起源
二、《内经》中的面部诊法
三、黄帝面部诊法的发展
第二节 黄帝面部治法发展概述
一、《内经》中面部治疗方法的应用
二、黄帝面部治疗方法的发展
第三节  黄帝面部诊治理论基础
一、黄帝经络学理论
二、黄帝面部身形五脏理论
三、黄帝身度学与面诊
四、现代医学对面部诊治理论的认识
第四节  面部诊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面部诊法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二、面部明堂诊法的地位与应用价值
三、面诊法与“相面术”
四、面诊法与“民间简易诊法”
五、颜面脏腑肢节分诊方法
六、面诊法常用术语选释
第五节  面部疗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面部治疗的基本方法
二、面部疗法的器具、药物、剂型
三、面部疗法与中医急救术
四、导引行气与面部官窍
五、面部疗法的治疗机理
第二章 黄帝面部诊法
第一节 黄帝颜面诊
一、颜面诊神法
二、颜面色诊法
三、颜面容貌诊法
四、颜面经络诊法
五、颜面三候脉诊法
六、寿天面诊法
七、危重病证面诊
八、五脏六腑病面诊纲领
第二节 黄帝目诊
一、经典目诊法
二、五轮诊法
三、八廓诊法
四、目六经诊法
五、目经区诊法
六、目天人地三部诊法
七、相术目诊法
八、现代黑睛诊法
九、现代白睛诊法
十、目诊预测癌法
第三节 黄帝舌诊
一、舌分部诊法
 二、舌质诊法
 三、舌苔诊法
 四、舌下络脉诊法
 五、舌味觉诊法
 六、舌感觉诊法
第四节 黄帝口唇诊
一、《内经》口唇诊法
二、现代口唇诊法
三、相术口唇诊法
第五节 黄帝鼻诊
一、《内经》鼻诊法
二、现代鼻诊法
三、相术鼻诊法
第六节 黄帝耳诊
一、《内经》耳诊法
二、经典耳诊法
三、现代耳穴诊法
四、相术耳诊法
第七节 黄帝齿龈诊
一、正常齿龈的生理特点
二、齿龈异常与主病
第八节 黄帝腭诊
一、上腭各部位命名
二、腭诊观察方法
三、腭黏膜征及主病
第九节 黄帝咽喉诊
一、咽喉色泽诊法
二、咽喉形态诊法
三、咽喉感觉诊法
第十节 黄帝额诊
一、色泽诊法
二、筋脉纹诊法
三、寒温诊法
四、其他诊法
第十一节 黄帝眉须诊
一、眉毫诊
二、髭须诊
第十二节 黄帝人中诊
一、人中诊察区域的界定
二、人中区域生理学基础
三、正常人中态
四、人中诊察内容和方法
五、诊察人中的意义
六、异常人中态及主病
第十三节 黄帝音声诊
一、诊五音
二、诊五声
三、诊声嘶
四、诊语言异常
五、诊呼吸异常
六、诊咳声
七、诊呕吐、嗳气、呃逆声
八、诊小儿啼哭声
九、诊叹息、呵欠声
第三章 黄帝面部疗法
第一节 面治法
一、面针疗法
二、面部药物外治法
三、摩面导引法
四、噗面法
五、冰敷法
六、热敷法
第二节  目治法
一、眼针疗法
二、眼药物疗法
三、摩眼导引法
四、目色彩疗法
第三节 舌治法
一、舌针疗法
二、舌部非针药疗法
三、舌部药物疗法
第四节  口治法
一、口针疗法
二、人中针疗法
三、口腔挑刺法
四、颊黏膜割治法
五、唇系带治法
六、口腔、咽喉割烙治法
七、口腔、咽喉药治法
八、口腔、咽喉导引行气法
九、歌吟疗法
十、其他疗法
第五节 鼻治法
一、鼻针疗法
二、鼻药疗法
三、调鼻息导引法
四、摩鼻导引法
 五、鼻部悬灸法
 六、鼻部埋线法
第六节 耳治法
一、耳针疗法
二、耳部非针药疗法
三、耳部药治法
四、耳部导引行气法
五、音乐耳治法
第七节 颜面特殊腧穴疗法
  一、人中穴疗法
 二、素髂穴疗法
 三、承浆穴疗法
 四、印堂穴疗法
 五、太阳穴疗法
 六、睛明穴疗法
 七、攒竹穴疗法
附录一  中国古代长寿秘方——养生十六宜
附录二  十二经脉循行图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