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微生物
在生物界,微生物是一个独特的分支,它个体微小、数量多、种群庞大。它是自然界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必不可少的成员,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
微生物的存在既有利于人类也有对人类有害的地方。有利之处在于微生物在人的身体内与人体共生,帮助人体消化,有利于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对难于分解的食物消化。在自然界,微生物承担着分解有机物的重要角色,如果没有微生物,自然界就会充满动植物尸体,环境污染自不必说,物质循环也会因此中断。
许多微生物是轻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也是医药生产的重要原料。生产酱油、醋、酒、饮料、食品、味精、淀粉、氨基酸,生产各种药品、酶制剂,都离不开微生物。
自从人类认识了微生物并逐渐掌握了微生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以后,人们对微生物的利用就再也没有停止。小到家庭生活,大到工业生产,人们一刻也离不开微生物。发面蒸馍、做酱、酿酒,生产酒精、味素、抗生素,是微生物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改善了人类生活质量。
目前,微生物在解决人类的粮食、能源、缝康、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正日异显露出重要作用。
微生物是包括所有形体微小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换句话说,它们是一群进化地位较低的简单生物,其类群十分庞杂。如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支原体。真核类有酵母菌、霉菌、担子菌、低等的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也包括不具细胞结构的病毒和类病菌。
现在已知微生物已经超过10万种,估计这不到微生物总数的1/10。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途。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的原核微生物。它们细胞的直径为0.5微米,长度为0.5~5微米,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
细菌在自然界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与人类关系也最密切。它也是工业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应用的对象。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主要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又称做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球菌近球形或球形,又因细胞多寡分为双球菌、葡萄球菌、单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等。
杆菌细胞呈杆状、圆柱状,种类最多。如长杆菌、短杆菌、棒杆菌、梭状杆菌、双杆菌、链杆菌等。
螺旋菌,细胞呈螺旋状,种类不多,但通常是病原菌,它的细胞壁较坚韧,菌体较硬,常以单细胞分散存在。如弧菌、螺菌。
值得提及的是还有一类介于细菌和原生动物之间的原核微生物叫螺旋体,它与螺旋菌结构接近,但没有细胞壁,所以菌体很软。其螺旋在6环以上。有的细胞中央有弹性轴丝,如梅毒密螺旋体就是。
细菌细胞大小可用显微镜观察,如大肠杆菌长度为0.2~1.5微米,杆菌长1~5微米,宽0.5~1微米。芽胞杆菌比不产芽孢的菌体大。
菌体大小与培养时间相关,一般培养4小时的枯草杆菌比培养24小时的细胞长5~7倍,但宽度变化不大。
细菌细胞构造,有细胞壁、细胞膜,中心体也叫间体,间体相当于其核细胞的线粒体。有拟核或叫原核。因为还有像真核生物那样的细胞核,所以叫拟核,类似细胞核,相当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核质体等。此外还有内含物颗粒,核糖体,气泡及鞭毛等。有的还有绒毛。绒毛是长在细菌体表的一种纤细、中空、短直的毛,直径在7~9纳米之间。
某些细菌在环境不良时会在细胞壁表面形成一层黏液状物质,叫葵膜。其作用是保护细胞免遭干燥影响。
细菌以细胞横分裂即裂殖方式繁殖,分裂有三步,一核分裂,二形成横隔壁,三子细胞分离。
除无性繁殖外,细菌也能有性繁殖,其方式为有性接合,如埃希氏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都如此。
细菌培养可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也可在液体培养基上进行,但关键是菌种分离、提纯和培养基中要有充足的磷源、氮源。
放线菌
放线菌是介于真菌和细菌之间的单细胞微生物。它的结构以及细胞壁组成都与细菌相似,它在分类上也属于原核微生物。
放线菌的菌丝呈纤细的菌丝,有分枝,以外生孢子形式繁殖,这又与霉菌相似。
放线菌的菌落中的菌丝常从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状生长,故名放线菌。
大多数放线菌腐生生活,少数种类营寄生。腐生型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在物质循环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寄生型可引起人与动植物疾病。放线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在中性或偏碱性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尤多。土壤特有的泥腥味就是放线菌代谢物引起的,在空气中,淡水及海水中也有一定分布。
放线菌对人类的贡献远远大于由它带来的不利,迄今为止,人类从放线菌中提取的抗生素已达4000多种。著名的抗生素如金霉素、土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金霉素、井岗霉素等,都是放线菌家族的产物。
放线菌是由分枝状的菌丝组成。菌丝大多无隔膜,所以仍属于单细胞。菌丝粗细与杆菌相近,大约1微米左右。细胞壁含胞壁酸、二氧基庚二酸,不含几丁质、纤维素;革兰氏反应阳性。菌丝又分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基内菌丝又叫初级菌丝体,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气生菌丝是由基内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较粗、分枝状。孢子丝为繁殖菌丝,也叫产孢丝,是由气生菌丝发育而成。
放线菌生活史:孢子萌发长出1~3个芽管;芽管伸长,长出分枝形成营养菌丝;营养菌丝伸长形成气生菌丝;气生菌丝发育成熟形成孢子丝;孢子丝产生孢子。
孢子又有分生孢子、孢子囊孢子之分。分生孢子由气生菌丝形成孺子丝后待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而成。子囊孢子是由菌丝盘成孢子囊,产生横隔,形成孢子。还有一种繁殖方式就是菌丝片段再生也可以形成新的菌丝体。有些放线菌偶尔也会产生厚壁孢子。
孢子常带色,呈白、灰、黄、橙黄、红、蓝、绿色等。成熟孢子颜色是菌种鉴定依据。
蓝细菌
蓝细菌是体内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类微生物,由于它没有叶绿体,细胞壁与细菌相似,细胞核没有核膜,所以科学家们仍然把它们归属为原核微生物。也有人叫它们蓝藻或蓝绿藻。
蓝藻是最古老的绿色植物。植物体的构造像细菌一样简单,为单细胞植物,作前细胞构造。体内含有叶绿素,可自造食物,还含有藻蓝素(因此得名蓝藻)。细胞壁常有黏质胶联成群体,故又叫黏藻。
蓝细菌分布广泛,地球上几乎所有环境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土壤、岩石、池塘、湖泊、树皮上,乃至80℃以上的温泉、盐湖,都有蓝细菌生长。
从进化角度看蓝细菌是早期单细胞生物的后代,是绿色植物的开拓者,它能在贫瘠的沙滩和荒漠的岩石上扎根立足,为后来绿色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可谓先锋生物。
蓝细菌形态差异较大,有球状、杆状的单细胞体,也有丝状聚合体结合细胞链。细胞大小从0.5微米到60微米不等,多数为3~10微米之间。
当许多蓝细菌个体聚集在一起时,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在其生长旺盛时,可使水的颜色随藻体颜色而变化。如铜色微囊藻,在水中大量繁殖时,形成“水华”,使水体改变颜色。
蓝细菌生长条件简单,很多种类有固氮作用,多数的光能生物,能像绿色植物一样进行产氧光合作用,能同二氧化碳(CO2)同化成为有机物,所以,它们是属光能性自养型微生物。
蓝细菌对环境的较强适应能力来自于菌体外面着色的胶质层,既可保持水分又可抗御风沙干旱。比如保存了87年的葛仙米标本,移到适宜的环境中仍能生长。
蓝细菌以裂殖方式进行繁殖,也可出芽繁殖,产生孢子的情况极少。
蓝细菌中已知有20多种具有固氮作用,在农业上已成为保持土壤氮素的重要因素。在水田中培养蓝细菌,可以增加生物氮肥,提高地力。
在医学上,许多蓝细菌可用来治疗肝硬化、贫血、白内障、青光眼、胰腺炎、糖尿病、肝炎等。
蓝细菌的特殊作用和在生物链中的生态作用,使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双歧杆菌
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属微生物的一种,它从婴儿落地,到老人病故,伴随着人类一生,是一种有益菌。双歧杆菌,作为一种生命体,和其他细菌一样,在一定环境下生长繁殖。双歧杆菌在本身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乳酸,而乳酸能够刺激肠蠕动,从而起到防止便秘的作用,同时双歧杆菌还有增加维生素B2、维生素B6,及增强人体对钙离子的吸收、激活人体免疫力的功能。实际上,在人体肠道内,除寄生着双歧杆菌外,还有其他几百种约千亿个微生物存活,它们当中有些因新陈代谢要不断产生有害腐败物。在同一个生存空间,如果能使双歧杆菌大量繁殖,形成一种双歧杆菌优势,那么就可以抑制部分有害菌的生长,从而减少有害腐败物的产生,这无疑对人类的健康是有益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