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环化学:主-客体化合物和超分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35244
  • 作      者:
    罗勤慧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以大环化学为纲,结合国际发展趋势,系统地介绍了主-客体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全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冠醚及其衍生物;包含物化学;阴离子配位化学;生命过程中的大环及其对生物的模拟;超分子的自组装等。本书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展开
内容介绍
    《大环化学:主-客体化合物和超分子》以大环化学为纲,结合国际发展趋势,系统地介绍了主-客体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全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大环化学的发展渊源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间的关系;典型的大环化合物、包合物及阴离子配合物的合成原理、结构、成键特性、热力学、动力学等基本性质;生命过程中的大环及超分子;以大环化合物或其配合物为模块组装成具有拓扑学结构的功能性超分子和超分子器件及其在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的生长点和应用;有关的部分研究方法。<br>    《大环化学:主-客体化合物和超分子》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1.4.3超分子化学是广义的配位化学<br>    超分子化学是由两个或多个物种通过分子间的作用力按一定方式聚集而成的复杂体。它超越了以金属离子为中心,以无机、有机离子或分子作为配体,通过配位共价键作用的经典配位化学范畴,而延伸到有机分子、生物分子、无机分子或离子,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聚集成的化合物。超分子的形成虽非经典配位键所能描述,但与配位化合物同属授一受体化学范畴。1992年,在第29届国际配位化学学术讨论会上在题为“从配位化学到超分子化学”的演讲中指出,“超分子化学是广义的配体化学,而配位化学借助于超分子化学得以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例如,超分子化学的基础是“分子受体(或接受体)化学”或“人工受体化学”即是经典配体化学概念的延伸和深化。所谓分子(接)受体,是指通过共价键联结,并具有确定结构的有机分子或离子,如大环即是一种受体,它们能选择性地与分子、离子(为底物)以分子间的力键合。在超分子化学中底物又称授体(也称给体)或被受体(receptee),通常指键合的小组分。这里所指的接受体(recepter)和授体或被受体与传统的配位化学中所指的受体(acceptor)和授体(donor)的着眼点不同,前者是指分子或离子受一授体(receptorreceptee),授受的对象是分子或离子;后者是指电子授一受体(donoracceptor),授受的对象是电子对。BushE建议“完整配位化学”应包括以上两类授受体的化学,即不仅应包括以电子授受为基础的原子间的经典配位键的化合物,还应该包括分子相互作用的化学键的授受体化合物。例如,金属、铵离子、阴离子与受体的配位化学。从受体的设计、合成、结构特征、键合原子数目、排列方式、授体的配位几何因素和生成配合物的热力学、动力学性质、谱学特征等这些既是配位化学,又是人工授体分子化学的研究内容。此外,配位化学的基本原理,热力学、动力学的处理方法也适合人工受体分子的研究。但由于分子间的非共价作用的低能量,超分子物种的热力学不稳定性和动力学的多变性以及物种本身的复杂性,超分子化学研究又具有特殊性。
展开
目录
《现代化学基础丛书》序<br>前言<br>致谢<br>第1章 绪论<br>1.1 大环化学的诞生和发展<br>1.2 从配位化学到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br>1.2.1 经典配位化学<br>1.2.2 经典配位化学的扩展<br>1.3 主-客体化学<br>1.3.1 主-客体化学概念的建立<br>1.3.2 主-客体化合物<br>1.3.3 主-客体化学的术语和分类<br>1.3.4 主-客体化合物的通俗名<br>1.4 超分子化学<br>1.4.1 超分子的定义<br>1.4.2 超分子的成键本质<br>1.4.3 超分子化学是广义的配位化学<br>1.5 超分子的基本功能<br>1.5.1 识别和互补<br>1.5.2 分子识别和分子信息<br>1.5.3 超分子与生命科学<br>参考文献<br><br>第2章 冠醚及其衍生物<br>2.1 冠醚<br>2.1 _1冠醚的发现及合成<br>2.1.2 冠醚及其衍生物的命名<br>2.1.3 冠醚的结构<br>2.1.4 冠醚的配位性质<br>2.2 冠醚衍生物<br>2.2.1 荚醚(开链冠醚)<br>2.2.2 套索型冠醚(臂式冠醚)<br>2.2.3 手性冠醚<br>2.2.4 球醚<br>2.3 几种特殊的效应<br>2.3.1 从螯合效应到大环效应<br>2.3.2 模板效应<br>2.3.3 高稀度效应<br>2.3.4 预组织和互补<br>2.4 含氮大环<br>2.4.1 通性<br>2.4.2 含氮大环的合成<br>2.4.3 有代表性的氮环<br>2.5 穴醚<br>2.5.1 穴醚的合成与性质<br>2.5.2 大二环和大三环穴合物<br>2.5.3 穴合物活化小分子<br>2.6 大环与有机分子<br>2.6.1 冠醚对铵离子的键合<br>2.6.2 穴醚对铵离子的键合<br>2.6.3 二位受体<br>2.7 大环的若干应用<br>2.7.1 相转移催化和阴离子活化<br>2.7.2 碱金属化合物和电子合物<br>2.7.3 模拟细胞膜的传输<br>参考文献<br><br>第3章 包合物化学<br>3.1 环糊精<br>3.1.1 环糊精的结构<br>3.1.2 环糊精的性质<br>3.1.3 包合物结构及作用机理<br>3.1.4 环糊精与客体的配位<br>3.1.5 环糊精的制备及修饰<br>3.1.6 环糊精对酯酶的模拟和分子反应器<br>3.2 杯芳烃<br>3.2.1 基本概念<br>3.2.2 杯芳烃的合成<br>3.2.3 杯芳烃的构象<br>3.2.4 杯芳烃的性质<br>3.2.5 杯芳烃冠醚及其他杯芳烃大环<br>3.2.6 水溶性杯芳烃<br>3.2.7 萃取和相传输<br>3.3 环芳<br>3.3.1 简介<br>3.3.2 环芳的合成<br>3.3.3 以双苯亚氨基单元为基础的环芳<br>3.3.4 四硫富瓦烯环芳<br>3.3.5 溶剂效应<br>3.4 分子镊子<br>3.5 三维环芳<br>3.5.1 笼状环芳<br>3.5.2 穴芳<br>3.6 囚醚及半囚醚<br>3.6.1 定义及合成<br>3.6.2 囚醚合成的模板效应<br>3.6.3 囚合物与半囚合物<br>3.6.4 分子烧瓶——制备短寿命物种<br>3.7 富勒烯的超分子化学<br>3.7.1 结构和性质<br>3.7.2 富勒烯作为主体<br>3.7.3 富勒烯作为客体<br>参考文献<br><br>第4章 阴离子配位化学<br>4.1 概述<br>4.1.1 发展<br>4.1.2 阴离子和阳离子配位性质的差别<br>4.2 设计阴离子主体的一般概念<br>4.2.1 主体成键的特殊性<br>4.2.2 主体的预组织<br>4.2.3 主一客体互补<br>4.3 以多胺为基础的主体<br>4.3.1 从阳离子主体到阴离子主体<br>4.3.2 含氧阴离子的接受体<br>4.3.3 以形状和链长为基础的选择性<br>4.3.4 超配合物<br>4.4 以吡咯和胍为基础的受体<br>4.4.1 吡咯为基础的受体<br>4.4.2 胍正离子受体<br>4.5 有机金属受体<br>4.5.1 含金属茂的正离子受体<br>4.5.2 铁茂受体<br>4.5.3 光活性受体<br>4.6 中性受体<br>4.6.1 反冠醚<br>4.6.2 氢化物海绵<br>4.6.3 两性离子受体和氢键受体<br>参考文献<br><br>第5章 生命过程中的大环及其对生物的模拟<br>5.1 总论<br>5.1.1 生命过程中的大环和超分子<br>5.1.2 酶和金属酶的特征<br>5.1.3 四吡咯大环<br>5.2 光合作用的超分子特性<br>5.2.1 叶绿素的结构<br>5.2.2 光合作用的历程<br>5.2.3 锰催化水的氧化<br>5.3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br>5.3.1 血红素的性质<br>5.3.2 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中Fe(Ⅱ)和双氧的成键模型<br>5.3.3 氧合过程<br>5.4 辅酶B12<br>5.4.1 辅酶B12和维生素B12的结构及生物功能<br>5.4.2 辅酶B12的模型<br>5.5 细胞色素P450<br>5.5.1 细胞色素P450的结构和功能<br>5.5.2 金属卟啉作为P450的模型<br>……<br>第6章 超分子的自组装<br>第7章 超分子器件<br>第8章 若干研究方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