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路对我是不陌生的,包括在它还未出名之前,因为是经常要路过这里的缘故。我下乡时连队里的一个插兄,就住在华亭路西面的淮海大楼;我的一个亲戚,就住在与华亭路交界的长乐路。
1985年,我数次到这里采访拍片。这时的华亭路,还远没有后来那样的摊位林立、人声鼎沸。我不是来拍服装市场的,而是到华亭路上一条静静的弄堂里,找上海社科院顾问朱龙湛先生和他的学生龚展。
龚展当时在刻世界上最大的砚台。家里小,放不下,且展不开;就借老师家的花同摆开了战场。后话前说,在这年的10月,大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朵云轩重建二十五周年书画展”引起轰动。
砚王的名字叫鼍龙砚。在长120厘米,宽80厘米,高21厘米的大砚上,盘踞着鼍龙、端坐着老树。龚展的构思是:“扬子鳄也就是避,占人视为通灵识性的吉祥之物,文人墨客歌咏它带来了兴旺和繁荣。”
他放下刻刀,又接着说了下去,“你再看看那千年树桩。虽然遭过天灾,还有刀劈斧砍;但一到春天,就会抽出新枝、爆出新芽的。我是把它作为我们民族的写真。”
砚上还刻着朱龙湛先生所题的《鼍龙砚铭》:“神鼍吐雾,滋润山骨。长鸣识雨,知更应律。墨池云起,老树盘屈。视此坚珉,学书多益。”
当龚展和他的朱老师在华亭路的弄堂里,以默默地制作中国的砚王来歌唱改革开放春天到来的时候;弄堂外的华亭路,则是用一路的时装和满街的时尚来表现这一点。
华亭路是南北走向的,南起淮海中路,北至长乐路;中间只横隔了一条延庆路。马路不长,约三百多米;路也不宽,并排开两辆“桑车”,就显得把路面都物尽其用了。在它还是时装一条街时,那是不通车的。它最热闹的一段在淮海中路和延庆路之间;过了延庆路向北,就渐渐地走低了。
这里能够吸引精明的上海人,无外乎是这样的几点。第一,这里有上海滩最新的款式。在20世纪80年代,做个体服装有一个重要的生意经,款式是采取“剥样子”,因为他们没有服装设计师。也有把这称之作为“搬砖头”的。讲得文一点,就是抄袭。
那么去剥谁的样子呢?一是剥正处在起步流行的服装样子,但动作要快;不然,卖不出去就成了“坑子”。二是剥热播,也就是收视率高的电视剧中主要男女角色的服装。在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风靡上海之时,就出现了“幸子衫”,幸子的扮演者就是著名影星山口百惠。还有《上海滩》中影帝周润发演的许文强,在他倾倒上海人的同时,文强的礼帽、文强的长围巾就悄然上市。
这些应时的时装销得“不要太好”,用我几个做服装的朋友的行话:就是卖起来像发牌一样。
第二,这里有价格便宜的国际品牌的“大卡”货。有Prada、Burberry、D&G等国际大牌的当令最新款式,有年轻人喜爱的鳄鱼、宾奴、宝狮龙和波罗等。起初还只在服装“大卡”,后来是配了套,系列化,一条龙。有皮带皮包,有各种服饰,等等。
卖者买者双方心知肚明,只要你假冒不伪劣,就可OK。它极大地满足了工薪阶层和小资小白领的需要,以最少的投入就踩住时尚,拉住流行。于是,就能昂首阔步在淮海路上,扬眉吐气于人群之中。到后来,连蓝眼睛高鼻子的老外也成了华亭路的常客。谁也不愿做“洋冲头”被斩,天下有这样价廉物美的好事,当然要利益均沾一下。我在《参考消息》转发的外电报道中,看到过几次老外购物华亭路的描述。
这不是上海独有的现象。不是有人把华亭路与北京秀水街、武汉汉正街相提并论吗?这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我在1990年读到:在日本出版的《韩国旅游指南》中,有专门的章节告诉你到汉城的何处何店,可以买到“大卡”名牌。
一句话,这可以说是经济起飞的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都会碰到和经历的事情。问题是,你是一直模仿下去,乐此不疲,还是把模仿成为实现超越而迈出的第一步。
有人说,华亭路在解放初是专卖旧货的。“凡家里的洋灯罩破了,留声机坏了喇叭,来到华亭路,准能配到原样的。”
在我的记忆里,原来在华亭路淮海中路口,有着一家旧货商店。人不能只看出身,而是要重在表现。路也如此。
2000年8月15日,有关部门宣布:华亭路服装街要搬了。11月,华亭路上的服装店摊搬家了,搬到了东面的淮海中路襄阳南路口,叫做襄阳路服饰市场。从华亭路过去,只隔一条汾阳路。对于搬家,有人叹道:“曾经主宰过一代人的服饰品味,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华亭路可能就此消失了。”
东湖路:无湖之路
路名取的是东湖,可这条路是无湖无水。原来是杜美路的南段,那是在1902年,北段是今天的长乐路。改为今名是在1943年。
东湖路不长,当中没有横马路。它南起淮海中路,北到延庆路、富民路和新乐路三路相汇的三角花同;长不过二、三百米的样子。
每条路都有自己的亮点,尽管各自的亮度不同,但不妨碍放着自己的光彩。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东湖电影院是这条路的亮点。它的亮,不在于资格老;它建于1939年5月,因路得名叫杜美大戏院;可上海滩比它早的影剧院有的是。它的亮,也不在于先锋前卫;虽说在解放前,它放得较多的是苏联早期革命电影。
它的亮,是亮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年,东湖改建为中国第一家立体电影院。据说是连映三年,场场满座。就连陈云、邓颖超等困家领导人,也来东湖领略过立体电影。
小时候,正逢史无前例的“文革”。立体电影也停了。只有在《十万个为什么》里知道了立体电影的原理,知道看这电影还要戴专门的眼镜。
《魔术师的奇遇》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生产。我是“文革”结束后,才看到这部电影。但没戴眼镜,因为电影不是立体的。
除了看立体电影这个亮点,东湖路的另一名气在于它是条甜爱路。幽静的环境,茂密的悬铃木,适宜谈恋爱者荡马路。我在谈恋爱时,也用脚量过这条路的尺寸。还在东湖路上吃过饭,在东湖电影院里喝过咖啡;这咖啡,是现在的太太买的单。
我去东湖路最多的是17号的青年报社。那时没有快递,没有传真,急稿都是自己送的。有时来不及进那栋小小洋房,就把稿件放在门房。
1984年,青年报又办了《生活周刊》,联系就更多了。记得《生活周刊》开张是借用了市政协礼堂,在泰兴路。与会者还发了个饼干箱,想来是f白开夜车肚子饿。现在看来有点搞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