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服饰与发型
明初,奉贤地区老者服装上长下短,少者上短下长,后渐易两平。式样为“皂隶所穿冬暖夏凉之服,盖胡制也”。后来,先后流行“阴阳衣”、“十八学士衣”等式样。隆庆万历后,又流行道袍式服装。用料有绫、绢、罗、布等。未中举的读书人常穿布袍,故称“布衣”。逢春节,尚穿红袍,儒童年少者,则穿浅红色长袍。
清初,官僚士绅穿各色花素绸纱绫缎长袍,冬以大绒茧绸为料,夏用细葛。庶民一般只用紫花细布或白布为袍。袍内,不分冬夏,无论贫富,都加穿裙。袍的式样,长到脚板,袖宽尺许;后来衣渐短而袖渐大,短仅过膝,裙拖袍外,而袖宽至三尺,再后来,袍又长及脚髁。袍外加外套,即“马褂”。起初,外套短者及脐,后仅比袍短五寸许,再后又短。
明代妇女身穿裙袄,袄用大袖圆领,裙有销金拖。衣裙上刺绣各类图案,甚至有刻丝织文的。清代,农妇穿青衫裙布。市井之妇袖尚小,有仅盈尺者,后大至三尺,与男装相同。自顺治以后,女袖又渐小,后又不过一尺多些。妇女服装配各种装饰,领口裁白绫为云状,披及两肩。胸背刺绣花鸟,还加缀金珠、宝石、钟铃等,步行时叮当作响,称为“宫装”,是家常服装。女裙在明代时较考究,但至清代,不事装饰,唯以长布汲履,用料与男子同。
清末民初,长衫、折叠式大腰裤为士绅、教师、账房先生等平时服装。富家夏天穿纺绸、印度绸衬衣或长衫;冬天穿皮袍,骆驼绒、衬绒袍,也有穿毛料袍子、麦尔登呢袍子。农民及体力劳动者只在喜庆做客时穿布料长衫,平时穿粗布短衣。逢礼,穿长衫加马褂,腰间挂香囊。女子多穿旗袍、大襟服,不穿旗袍的无论冬夏多束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