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期间,进香拜祖的人山人海中,一个个披红挂绿的男孩特别显眼,他们在家人的簇拥下,乐滋滋地向“人祖爷”报喜还愿来了。谁家在太昊陵摸“子孙窑”或拴娃娃、抢旗杆得子后,待孩子长到12岁时,必定要来“还旗杆”。把孩子披红挂绿打扮起来,又是放鞭炮,又是吹唢呐,喜气洋洋地向“人祖爷”答谢恩赐,报告祖宗已吉祥得子,祷告“人祖爷”保佑孩子长大成人,望子成龙。而另一些祈求得子者,不等旗杆烧掉,就来“争抢”,这叫抢旗杆”。“抢”到手的人兴高采烈地扬旗而去,“还旗杆”者也满意而回,皆大欢喜。
据说这个生子还愿的旗杆仪式是很灵验的,许多人家都是通过这样的“抢旗杆”、“还旗杆”的习俗最终有了临门的喜事。
一位当地的中年母亲介绍说,以前她一直没有孩子。庙会时候到人祖爷大殿跟人祖爷祈祷,“拴了个娃娃”,后来就生了个大胖小子,孩子到12岁来还愿,谢谢人祖爷,谢谢人祖奶奶。
不知是不是这位母亲的虔诚感动了人祖爷和人祖奶奶,但是这个风俗由来已久,反映的是从上古遗留下来的生殖崇拜。
“二月会”上,人们还可以看到一群群肩担青龙彩凤花篮,手敲竹板,边舞边唱的妇女,她们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吟浅唱。她们以一种近乎宗教式的虔诚来展现的是什么舞蹈,她们口中吟唱的又是什么曲词呢?
自古以来,“二月会”遗风里还留下了一种古老独特的舞蹈,妇女们一边眺,一边唱着调子:
有了天有了地没有人烟,上天神只留下人祖兄妹二人,他兄妹下凡来万古流洚。眼看着一场大灾祸就要来临,多亏看白龟仙渡到昆仑,无奈何昆仑山兄妹滚磨成婚,时间长目已久生下儿女百对。天下人咱都是一个母亲。
舞者多是年长的妇女。每年二月会时,她们高举黄绫青龙旗,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来到太昊陵。花篮称为“经地挑”,如圣物般担在肩上。她们先祭拜“人祖爷”,然后到统天殿、显仁殿、伏羲陵前表演“担经挑”。“担经挑”传女不传男,据说这是远古时期“龙花会”流传下来的规矩。这“龙花”指的是伏羲、女娲,古人认为伏羲是大龙,女娲为小龙,以担花篮诵经文的形式进行祭祖活动。
“担经挑”是用什么样的舞蹈形式体现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呢?
专家倪宝诚解释说,这种舞蹈一般是四位妇女一起跳,一个敲经板,叫做击打经板经(所谓经板就是用两个竹板敲打);另外三个人在舞蹈,又叫“担花篮”,或叫做“履迹舞”。迹”是指走路留下的痕迹,“履迹”沿着那种轨迹。’这种舞蹈的文化历史较悠久,是对生殖文化的一种讴歌和颂。击打经板的人嘴里念念有词,大上是关于人类的发展、歌颂幸福、歌女之间的结合、表达对幸福的向往一般都有固定的唱词内容。之后三妇女沿着一定的路线踏起优美古朴的步。舞者一般身着黑色服饰,头上缠着五尺轻纱,脑后垂下两条飘带,飘带有时伴随着舞步就会交缠在一起,而后又自然地分开。
这种交缠又有什么深意呢?从上古流传下来的伏羲女娲画像中可以找到一些端倪。在表现伏羲和女娲结合的原始浮雕中,两个人是人面蛇身,他们脸对脸而蛇尾相交,缠绕在一起。“担经挑”以飘带交缠的形式再现了伏羲女娲的结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