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基大典
登基也称登极、即位,指获得或继承最高统治权力。古代天子在建国或继承王位时,通常都要举行十分庄严隆重的礼仪,用以表明其权力是本于天地祖宗之命,显示君主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威仪,这就是所谓的登基大典。俗语曰:“事莫大于正位,礼莫盛于改元。”纵观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登基礼仪,虽然仪式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登基大典越发展越隆重了。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皇帝登基最早的记载就是周成王死后,康王告殡宫而即位的典礼。说到即位就不得不介绍一下“纪元”。“纪元”,即纪一君之始终,新君改元,自有肇兴代终之义,第一年称为元年。我国历史上有可靠纪元记载的是西周共和元年,即相当于公元前841年。
秦王赢政灭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功过三皇五帝,只有更名号才可以称成功,以传后世。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但是,秦始皇即位的具体仪式却不见记载。经秦短暂的统一后,在公元前202年,也就是西汉初年,刘邦灭项羽,诸侯将相们拥立刘邦为皇帝,其在汜水之阳建即位坛,即皇帝之位,其礼仪也不见相关记载,实属遗憾,但据专家判断当时应该有祭告天地等仪式。据记载,刘邦因为不喜儒学,所以认为儒家礼经中的礼仪无足轻重,后来直到一个名叫叔孙通的亲臣帮他制定了一套朝仪后,他才终于体会到当天子的尊贵。可见在此以前,君臣之间的行为还少有约束,相当随便。
后来,到了光武帝即位时,登基大典才有一些仪式的记载,如建坛场,燔燎告天,湮于六宗(水、火、雷、风、山、泽),望于群神,祝辞而祭,改建元为建武,大赦天下,即位告天礼,是天地合祭的。此后,开国之君多举行燔燎告天之礼,如三国时期的刘备、晋武帝司马炎、宋武帝刘裕等。
据《明史·礼志》记载:“汉高帝即位汜水之阳,其时绵蕞之礼未备。魏晋以降,多以受禅改号。元世祖履尊既久,一统后,但举朝贺。”可见明代以前历代帝王登基尚无仪式可谈,甚至也没有礼仪规定。经过几代的发展,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在历史上首次制定皇帝登极仪式后,才发展到比较完美的阶段。
明太祖登基仪式如下:即位之日,先告祀天地,在南郊设坛。在此宣告即位。由丞相率百官及都城子民,三呼万岁。仪仗和侍从一同前往太庙,祭告祖宗,然后祭祀社稷。还宫后,穿上兖服旒冕,在奉天殿举行登极典礼,接受百官的朝贺。仪司已先将表案放在丹墀内道的西北部,并设置好丞相等主要官员的拜位,一排排地面朝北方。表案西部是捧表官、展表官和宣表官的位置,面朝东。表案南侧是纠仪御史,东西相对站立。御陛的东、西各立一位宿卫镇抚,各带十二名护卫百户。在文武官的拜位北部是两位知班,东西相向。知班之北,西边是通赞官、东边是赞礼官,还有“引文武班”四人稍后东西相向而立。引文武班再南是引殿前班二人,再北则是两位举表案官。西陛下是举殿上表案官二人,丹陛上设殿前班指挥司官三人,面对而站的是三位宣徽院官。仪莺司官在殿中门的左右,护卫千户共八名在殿东门、西门。四位鸣鞭官在殿前班之南;六名将军在殿门左右,陛上的四个角落则站着四名天武将军。殿上,由尚宝司人员将宝案放在正中,表案在宝案之南,殿上有文武侍从若干。左边是起居注官、给事中、殿中侍御史、尚宝卿;右边是几名武悬刀指挥。文侍从之南是受表官,受表官旁站着两名内赞。宝座前有一幕帘,由两位掀帘将军把守。拱卫司将仪仗陈列开,布置若干甲士在午门,举旗持旌,极为壮观。皇帝专用的五辂车在奉天门前停候。首先进入奉天殿的是两位举表案的侍仪舍人,此时大鼓第一次擂响,百官穿着朝服集合于午门外广场上。其后进人大殿的是通赞官、赞礼官、宿卫官和一批侍卫和尚宝卿及其侍从。三次击鼓后,丞相率朝廷大员进殿,皇帝在一片鼓乐声中兖服旒冕,走向宝座就坐。音乐停止后,将军掀开垂帘,尚宝卿将大宝放在宝案上,此时鸣鞭炮,引导人员分别带文武百官人殿,在各自的拜位前站定。音乐开始演奏,然后由知班宣布入殿百官的班次,由赞礼官赞拜,乐声大作,百官向皇帝四拜,平身,乐停。捧表官由西殿门进来,内赞官喊道:“进表!”捧表官跪捧呈上,受表官也跪接,放在表案上。内赞官又喊:“宣表!”宣表官上前,持笛跪下,由展表官持笛跪下打开表,宣表官宣表完毕,待展表官把表放回案后,一同退下,然后俯伏叩头,平身,走出殿西门。赞礼官喊:“拜”,音乐又作,百官四拜,乐止。然后全体向皇帝三鞠躬,拱手加额,三呼万岁,出笏俯伏,再随音乐四拜。贺礼到此完毕。然后皇帝遣官册拜皇后,册立皇太子,并以即位诏告天下,建元“洪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皇帝的登基仪式都有如此隆重的排场。一般而言,开国之君都有大的场面,而对那些继承皇位的皇帝来说,即位之日都是先皇新丧之期,因此仪式是很简单平静的,并不像某些电影或电视剧里表现得那么隆重。
清代的登基大典以皇太极为典型。他在老家盛京(今沈阳)登基时,一把金漆椅,一个金漆凳,四个拂尘,当差的戴铜顶黑绒帽,穿绿色衣服,扎黄色腰带;一个金痰盂,一把金壶,一个金水瓶,一个金盒,两个金香炉,两个香盒,持家伙的夏戴凉帽,穿绿色衣服,罩青色补褂,扎黄色腰带,冬天则戴貂皮帽子;一把曲柄盖,四把直柄盖,两把大扇子,四个符节,六支黑杖,四支红杖,拿这些物件的人戴插着黄色羽翎的铜顶黑绒帽,绿衣黄带;六把大刀,六支长戟,十面纛(dao),十面旗,文马(配马具)十匹,当差的夏戴凉帽和披肩,冬穿“虎皮褂”。另有锣鼓笙笛等一大堆乐器,乐队队员戴插着黄色羽翎的铜顶黑绒帽,穿绿衣黄褂,扎红腰带。后来其儿子沿袭了这套做法。
清朝在中原站稳脚跟后,吸取了前朝的经验,又保持了满族的风俗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典礼、仪仗规制,并逐步趋于规范,如下:
皇帝卤簿(仪仗)大致分为四种:大驾卤簿、法驾卤簿、銮驾卤簿和骑驾卤簿。各由若干人员及器物、马匹等组成。大驾卤簿最排场、最壮观。从人数上看,多时可达三千人左右;中等规模仪仗,一千五百人左右;小打小闹,也在二三百至五百人之间。皇后卤簿称“仪驾”,皇贵妃、贵妃的称“仪仗”,妃嫔的称“采杖”。
清代还有掌管卤簿(仪仗)的专门机构,叫作“銮仪卫”。銮仪卫内设:左所(管辇、辂等)、右所(管刀枪、伞盖等)、中所(管旗、节、麾、幡等)、前所(管拂、盒、扇、垆等)、后所(管瓜、锤等)、象所(管象、马等)、旗手卫(管鼓、号、角等)。
按照礼部确定的典礼规格、形式,太常寺准备乐谱、乐器,组织乐队。
此外,音乐在登基中也有特别的要求。清康熙皇帝玄烨博学多才,在音律方面也颇有造诣。他积极倡导满族吸取中华大文化的精华。在音乐方面,把古代传统雅乐与满族民族音乐结合起来,制订出了具有清代特色的宫廷乐章。
乾隆皇帝弘历的音乐细胞也比较发达,对音律颇有研究。乾隆七年,“御制乐章”,使宫廷典礼、祭祀乐章趋于成熟和规范。大朝时,设在太和殿前的中和韶乐,有编钟、编磬、琴、瑟、箫、笙、笛、埙、鼓等六十多种乐器。设在太和门内的丹陛大乐,也有笙、管、鼓、锣数十样。
编钟这种古代乐器,迄今中国已经出土了一百八十多套,九百二十多件。各个朝代的形制、枚数、大小都不一样。
石头或玉制的编磬,一套大多有十六枚。乾隆年间制作的编磬,各枚大小厚薄不等。
礼部官员把王公大臣献的贺表陈列在太和殿东侧的宝案上,把各省官员上的贺表置于午门外的龙亭之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