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四周围站着好些满脸皱纹的老阿婆,她们在用一种说不出的,带点怯意的目光望着我们。有胆子大的老人家把我拉到供案前,指着那一座由绿树与高楼组成,上有一行字写着“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新景,说:“这是我们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我笑着点着头,拉着阿婆的手连声说:“你们的手工真棒,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谢谢你们,把湮没了几十年的乞巧节复活了。”
一位老阿婆竟然抹起眼泪,一再摇着我的手说:“你们真是觉得这好看?是好事?”
“是好看,也是好事!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这样鲜活的民间艺术。”
我说的是真话。在当代文学作品中表达爱情与婚姻的文字,似乎日益枯竭,而眼前这鲜活的乞巧供案完全可以替代文学的叙述语言。当人们一圈一圈地绕过这台绚丽的“七娘”,欣赏着这些被阿婆、阿婶催生出来的表现牛郎与织女坚贞爱情的画面,似乎看到心灵手巧的七姐在诉说着平静与祥和的乡村生活故事,听到追求女性独立与自由理想的心语,感受到村民们对爱情生活的美好期盼。
当晚天气极为闷热,热情的村民请我们在祠堂吃“七姐饭”,七个硕大的粗瓷碗盛着村民做的斋菜饭,简单又盛情。我们一行人吃得汗流浃背,兴奋又难忘。祠堂外用红纸张贴的村民凑钱“摆七娘”的名单,满满的几乎都是潘姓的名字。其中潘剑明的名字排在最前列,因为他为七娘会捐出了五百元。
当晚,我回到家,久久不能人睡,珠村以良潘公祠那一台集古朴、时尚、繁缛、简洁、大俗、大雅于一身的七夕供案一直浮现脑海。创造文化的是人民,创造乞巧民俗的是女子。女子们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七夕节民俗和乞巧民间艺术,这是对生活的何等热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