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殊途同喜
纳喜不但是中国民俗体系的基调,也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文化以“天人合一”为大一统体系,纳喜习俗也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天上地下,均可添上喜色,“条条道路通罗马”,万事万物可纳喜。
按纳喜媒体的特性,可将纳喜媒介分为四类:以语纳喜,即通常所谓吉祥语和祓除不吉以求祥的咒语;以物纳喜,即俗语所说的吉祥物;以事纳喜,又包括择吉、风水、龟卜、筮卜等多种习俗;物语并用纳喜,即民间常说的禁忌——为求瑞祯不能干什么和说什么的习俗。
必须指出,这些纳喜习俗,毕竟植根于芜杂的传统文化,良莠互见极为正常。其中性和积极部分,至今仍然青春焕发。其消极部分,虽然有悖于时代精神,但盘根错节于中国社会几千年历史,影响深远,至今尚顽固地不时抬头。有鉴于此,为力图全面、客观地梳理纳喜媒体,亦择其要,别其轻重,略略言之。
一、以语纳喜
(1)吉语
又称“口彩”、“讨口彩”、“讨彩头”。盛行于全国,在一年之中的某段时间,在某种特定场合尤其注重突出其纳喜功能。在江浙地区,除夕期间特别讲究口彩,如灯火点着不说“着”,而说“红”;灯火熄灭不说“灭”而说“无”;小孩不慎跌跤不说“摔跟头”,而说“拾元宝”等等。在四川地区,农历腊月和正月最强调口彩,民谚有“正月忌头,腊月忌尾”之说。如见着路边的人畜粪不说“屎”,而说“发财”;受伤流血,重者称“开花”,轻者称“见红有喜”;女子月事称“亲家来了”、“骑马”等等。特定时间,如家中小孩生病叫“装傻”,药叫“私方货”,死叫“回去了”、“走了”等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