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通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应用耳穴诊治疾病的实践、研究与总结,又有了新的发展。相传在战国初期即已开始,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引载秦越人治尸厥,“以管吹其左耳、中极三度,后吹右耳三度”的方法,并载有后汉张仲景“救卒死而目闭者,捣薤汁灌之耳”的经验。说明我国古代对耳郭可以治疗疾病的认识是较早的。其后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也有较多的运用耳郭治疗的记载,如取“耳中孔上横梁”(相当于下腹穴的上端),“针灸之,治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灸阳维治疗“耳风聋雷鸣”等,由此载明耳中穴和阳维穴的位置、主治及施治方法.唐代中期陈藏器在《止疟方》中载有治疟疾“取蛇蜕塞两耳”。元代《卫生宝鉴》有灸“耳后青丝脉”治疗“小儿惊痛”之说。明代杨继洲编著的《针灸大成》(卷七)中也有耳穴的记载。经外奇穴中记述:“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5壮.”详细阐明了耳尖的部位、取穴方法和主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