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要回国
1.出生乡间
吴孟超,1922年8月出生于福建闽清白樟乡。这是一个离福建省会福州50多公里的山区小村。他出生时,正是中国军阀混战的年代。由于连年战争,整个中国早已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当时,由于地方贪官污吏横行霸道,整个福建山区的黎民百姓根本无法维持生活。贫穷、饥饿,伴随着生活在最低层的山区穷人。他们维持自己生命的口粮,时常就是野菜、树皮等。有时,那些地瓜秧子和白薯根,就是他们救命的粮食。
母亲徐红妹生下吴孟超时,愁云满腹的父亲吴孔钦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家里本来就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现在又多了一张口,他不知道日后该怎么生活。
为了给妻子增加点营养,吴孔钦狠着心离开了嗷嗷待哺的孩子和需要照顾的妻子。他带着渔具,来到流经村子的闽江,为妻子捉些鱼来。
晚上,当村里的人家都已睡下,吴孔钦告诉徐红妹:“如今虽然我们家很穷,但终有一天,我们会发达的。我一定会让你和孩子过上富裕日子。”
看着黑瘦的丈夫,徐红妹眼里噙着泪花,她相信自己的丈夫有能力让她和孩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吴孔钦虽然很穷,但他勤奋、努力,这在整个乡里都是人人皆知的……
就在贫穷和饥荒连年折磨着吴孔钦一家的时候,1925年,邻乡传来有人到闽清县白樟乡招工的消息。原来,19()1年,在闽清县阪东乡湖头村传教的黄乃裳到“南洋”传教。在马来西亚的诗巫,他看到许多田地无人开垦。一直居住在福建山区,知道闽清山区田少人多的黄乃裳,觉得这是一个给家乡人造福的好机会,于是他便与诗巫当地的头领谈妥,由他找人来开垦那些田地。
也是巧合,当地的头领正想发展繁荣经济,便与黄乃裳谈妥了承包条件。于是,黄乃棠匆匆忙忙地赶回福建闽清县。
黄乃裳在与当地头人谈垦荒事宜时,条件十分优惠。头人说,只要传教士把人马召集到马来西亚的诗巫,那些从事垦荒的,不管是男是女,都会获得贷款,而且还能享受当地的免税政策。而如果开垦的土地合约期满,那些前来开垦的农民,可以回去,也可以留下。不回家的,还可以把家乡的亲属带来……
一般来说,中国人非常恋家,虽然贫穷,但他们仍离不开自己的土地。因此,起初招工时,应者寥寥。但是,第一批人员到达马来西亚后,他们相继开出了很多荒地,并成为开垦出来的土地的主人。尝到甜头的他们迅速把消息传回了家乡。那些原来半信半疑的福建人,这才相信了,拖儿带女、背井离乡,走出了国门。
于是,黄乃裳接二连三地带着梦想闯出新天地的家乡人来到诗巫。以后,他的女婿,还有其他的朋友,在站稳脚跟后,又与当地头领谈妥新的地块,讲妥新的条件,以图更大的发展。他们便再次回到家乡福建,吸纳新的“闯南洋”的福建人。
1925年,经过20多年的开垦,整个诗巫,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而此时,早年出外垦荒的福建人纷纷衣锦还乡。由此,想外出淘金的福建人就越来越多了。
那年,吴孔钦在实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和妻子徐红妹商量后,也决定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南洋闯闯世界去。
吴孔钦去南洋的时候,吴孟超只有3岁。看着背着行囊,即将远走他乡的父亲,他幼小的心里多想和父亲说:父亲,我不想你离开……但是,父亲还是走了,留下的是穷苦的母亲徐红妹和挂在母亲胸前与背后的两个弟弟,还有年幼的吴孟超。
2.艰难时日
在吴孟超的记忆中,他似乎总是在饿着肚子熬日子。父亲走后,母亲既要管田里的活,还要照顾身边的两个孩子。因此,幼小又懂事的吴孟超,时常摇摇晃晃地帮助母亲照顾两个弟弟,还做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苦水里泡大的吴孟超又何尝不是这样。
转眼,父亲吴孔钦走了两年了。吴孟超还没有到5岁,他就已经成了母亲的好帮手。他不仅要帮母亲照看好两个年幼的弟弟,还要一早背着弟弟到山上去拣山草柴枝,回来给母亲做饭烧水。每次母亲从田间回来,看到自己的大儿子吴孟超,那么懂事,那么体贴,已经可以帮她做一些事情了,她就会摸着儿子的头,眼泪从腮边滚滚落下。
此时,吴孟超时常会看着母亲,告诉她,不要难受,父亲不在,他就是男子汉,他会帮助母亲承担家务的。
而母亲总在想,自己的儿子如果生在有钱人家,现在应该是在父母膝下撒着欢、闹着叫的年龄啊。想到这些,母亲就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母亲从田间翻完白薯地回来,看到吴孟超站在锅台上,正要烧晚饭。由于锅台太高,他人矮手短,伸不上去,于是聪明的吴孟超竟用小矮凳垫着脚,站到了锅台上。灶里没有柴草了,吴孟超慌急慌忙地把山里找来的柴草拖着往灶里送……
站在家门口的徐红妹看到这里,心疼得从锅台上一把抱下自己的孩子。但吴孟超不让母亲做事,他懂事地叫母亲歇息,说他自己能行。
晚上,坐在破旧的桌子边,母亲喝着吴孟超做的白薯根熬成的稀饭,看着对面那个懂事的,正在渐渐长大的大儿子,心里泛起了一阵甜蜜。
徐红妹很爱自己的三个孩子,尤其喜欢老大吴孟超的乖巧懂事,还有他的爱憎分明。她第一次看到孩子眼神里透出的坚定,是在吴孟超5岁的那年。当时,又到了青黄不接的春季。家里本来就很穷,自从顶梁柱父亲去了南洋后,那日子更是难上加难了。几亩薄薄的山地,不要说粮食年年有节余了,就连维持当年生活的口粮,也时常是紧巴巴的。每年的年头,田里的东西刚刚播种进去,山里的野果还没有开始长出,此时的家里早就青黄不接了,时常会连白薯藤也没得剩的。
有一天,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吴孟超的两个弟弟喊着闹着说肚子饿。母亲望着家里的三个孩子,神情愁苦,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两个弟弟在母亲的怀里、背上又哭又闹,此时的吴孟超尽管也饿得前胸贴后胸,头昏眼花,但是他却不想告诉母亲。他知道,母亲其实也和他们一样饿着肚子,却还要在他们面前强打精神。
正在此时,幸亏舅舅来看他们了。舅舅看到自己的三个小外甥饿得不成人样了,二话不说,立即拿起自己带来的地瓜,让徐红妹赶快煮给孩子们吃。然后,舅舅还带着小小个子的吴孟超,去逮田鸡,还将抓到的田鸡做成了美味菜肴。这天,原本锅冷灶清的家里,总算有了点热气。
吃着饭,徐红妹流下了眼泪。看到母亲的泪水,吴孟超用自己的小手抓着母亲,他对母亲坚定地说:“你先吃点东西,不要哭……总有一天,我会让你和弟弟们永远不再饿肚子的。”
母亲的心里涌出一股暖暖的热流。此时的她竟然在只有5岁的吴孟超眼里,看到了唯有穷人家孩子才会有的那种果敢,那种坚定,那种在逆境中横扫一切困难的决心。
3.远赴南洋
就在吴孟超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在自樟乡的山里苦熬日子时,1927年,吴孟超的父亲吴孔钦托人捎来了信,说自己已经在马来西亚生活了两年。根据规定,他可以让自己的妻子徐红妹,带着三个孩子到他身边共同生活了。
蛮荒之地的马来西亚,为了能尽快开发边远地区,不仅贷款给外来人员,而且为了让外来人员安心在本地建设,还允许两年后,让他们的妻子儿女也可以成为具有马来西亚户口的“新移民”。
徐红妹收到远方来信后,她欢喜得将曾经受过的苦难都丢到了大山里。
要动身的那天早上,舅舅一早就来到了吴孟超家里。看到就要离开舅舅了,吴孟超哭了。吴孟超觉得,天底下谁都比不上舅舅对他们的疼爱……自从父亲离开福建老家,离开闽清县,离开白樟乡的那间祖屋后,他们兄弟三个和自己的母亲徐红妹,每次只要碰到问题、碰到困难,都是世界上最亲最爱的舅舅,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是啊,这两年,如果没有充满爱心的舅舅的帮助,他们全家也许早就饿死了。
舅舅提着他们全家仅有的一个包袱,牵着还没有一米高的吴孟超,全家翻越后山,走上了通往码头的小路。这一路上,舅舅说了无数故事,讲了无数让他忘不掉的话语。
终于,他们来到闽江通向外乡的码头。
船要开了。
母亲哭了。舅舅哭了。吴孟超也哭了。
吴孟超抱着舅舅的腿,久久不肯放手。他告诉舅舅,他实在舍不得离开他。他一定要快快长大,等赚了很多钱后,就会来接舅舅,让他和他们一起,享受好日子……
当一阵阵山风从山涧里吹过来的时候,船老大大声地喊着:“船要起锚了。”此时,码头上到处都是哭着喊着的人群。
船起锚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