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族之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058461
  • 作      者:
    郑成良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民族之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杰出的思想家,是我国近百年来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民族之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汇集了51篇重要文章和报道,真实再现了钱学森真挚浓烈的爱国情怀、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与引领后学的大师风范。通读全书,钱老非凡的科学成就和人格魅力跃然纸上。《民族之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是研究钱学森、学习钱学森的重要文献和优秀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让科学精神永放光芒——读《钱学森手稿》有感<br>    张劲夫<br>    最近我读到一本好书,即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钱学森手稿》。这本书是钱学森同志的学生郑哲敏送给我的,他是这本书的主编。郑哲敏同志告诉我,学森同志当年在美国长达20年的工作手稿,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钱学森在美国的同事和好友弗朗克·马勃教授在学森匆忙回国以后,细心收集、整理并长期妥善保管,于上世纪90年代送给我国的。这是一份难得的世界科学精神的宝贵财富。我虽不懂得英语,也不懂得力学专业知识,但看到学森同志当年做学问时书写得清秀流畅的一串串英文,工整严密的数学公式推导,大量复杂的数值计算,严格规范的作图制表,再加上编者通俗易懂的中文说明,使我看到了在《手稿》中所体现的闪闪发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它使我这个曾经在科学战线上工作过的老人边读边想,勾起了许多美好幸福的回忆。<br>    美好的回忆<br>    记得我与钱学森同志第一次见面,是1956年春节后在北京阜成门外的西郊宾馆。当时有200多位科学家聚集在那里,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研究制订我国12年科学规划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我作为郭沫若院长的助手,主持中国学院的日常工作,并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秘书长。刚一上任,陈毅元帅就谆谆告诫我:“各学科的负责人,是科学元帅(意为科学大师),绝不要从行政隶属关系来看待他们,要从学术成就来看待。尊重科学,首先要做到尊重学者。中国的科学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定要重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这段谈话对我教育至深,至今仍记忆犹新,因为它是我后来长期在科学院工作的座右铭,也成了我和钱学森同志及众多科学家建立深厚友情的思想基础。<br>    当时,钱学森同志是力学所所长,还担任12年规划综合组组长。那年我42岁,钱学森同志长我两岁半,40多岁的他,身材不高,宽阔的脑门下,一双深邃睿智的眼睛,白静的脸庞透着秀气,思维活跃,知识渊博,离开祖国20年之久,仍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浓重的京腔京味,使我感到惊讶。他所作的关于核聚变的精彩报告,令人眼界大开,使大家看到了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br>    在讨论制订规划的过程中,钱学森发言很积极,他用自己的智慧,给规划出了不少好主意,特别是亲自主持制订的第三十七项任务《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我感到既志存高远又切实可行。郭沫若院长看后更是诗兴大发,当即挥毫赋诗一首:“赠钱学森——大火无心云外流,登楼几见月当头。太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中景色幽。冲破蕃篱归故国,参加规划献宏猷。从兹十二年间事,跨箭相期星际游。”在规划完成后,提出“四项紧急措施”,即计算机、自动化、电子学、半导体,包括落实这些措施,学森同志也是立了大功的。<br>    后来,我们在一起工作,更加深了我对他的了解。我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十分融洽。学森到国防部五院担任院长以后,仍在很长的一段时问兼任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对加强科学院和五院之间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全国一盘棋和大力协同的精神,使科学院为配合“两弹一星”的研制,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迅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两弹一星”的国家。所以至今大家都很怀念那个时代。我和学森也成了好朋友。记得当时为选择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基地,我和他一起乘飞机勘察选点。一次我到他家,他请我吃炸酱面,使我看到这位大科学家俭朴的生活,感受至深。又一次,我陪郭沫若院长一家、钱学森全家、还有裴丽生副院长一家、范长江一家游览西山,中午郭老请客。学森的夫人蒋英是艺术家,大家欢迎她表演节目,她即兴唱了一支陕北民歌“南泥湾”,赢得了大家的掌声。饭后又乘火车游览了官厅水库,5家人相处得非常愉快。<br>    转眼40多年过去了,我们都成了耄耋之人,我很希望有机会探讨他是怎样成为一位大科学家的,并把他那极其宝贵的科学精神财富传给后人。拜读了他的《手稿》以后,我初步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br>    技术科学的强国之道<br>    在我和学森的接触中,经常对他的博学多才感到惊叹。他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工程经验,这在科学家中是不多见的。但我过去并不完全知道,他是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帅才的。读了《手稿》我才明白,原来这位爱国的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复兴,在美国是如何发奋努力,攀登技术高峰的。<br>    《手稿》的编者为了使读者了解钱学森,在书中附了“钱学森简介”,我也是读了“简介”才知道,他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上海。父亲钱均夫曾到日本学教育、地理和历史。钱学森3岁时随父母到了北京。他在北京受到当时最好的中小学和家庭教育。1929年钱学森中学毕业,他为复兴中国,决心学工科,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铁路机械专业。1934:年夏,23岁的钱学森大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美预备班,满载着中华文明的营养和科学救国的抱负,从上海乘船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飞机专业攻读硕士,一年时间就硕士毕业。1936年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开始了他与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先是师生后是合作者的一段难得经历。冯·卡门的科研和教学实践充分体现工程科学(按照我国习惯,钱学森翻译为技术科学)的思想。钱学森在冯·卡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己总结二战中雷达、原子弹等提高综合国力的经验,从中看到了技术科学是一个国家从贫穷走向富强的关键。这一学科的主要之点是,摒弃过去科学和技术分离发展的弊端,在科学和技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科研成果和工程经验结合在一起,使之变成机器,如火车、汽车、飞机等现实的生产力和战斗力,这就是技术科学。技术科学思想通过冯·卡门带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br>    1947年,钱学森回国省亲,将技术科学强国的思想带回祖国。他在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所作的工程和工程科学同一题目的讲演,就是希望自己的国家,将技术科学的思想传播到全国去。因为看到当时时局混乱,自己强国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他毅然谢绝了国民党当局的挽留,又回到了美国学习和工作,进一步增长本领,等待为国效力的时机。
展开
目录
    序<br>    科学巨擘 爱国典范<br>    人民很满意<br>    让科学精神永放光芒<br>    中国发展科技事业坚定的旗手<br>    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学习<br>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光辉榜样<br>    科学巨匠钱学森的君子品质<br>    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br>    红色中国的钱博士<br>    钱学森一家在回国海轮上<br>    钱学森归国前后<br>    开创伟业绘宏图<br>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钱学森<br>    以钱老为榜样<br>    祖国召唤着钱学森<br>    洒向边疆都是爱<br>    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精神<br>    钱学森的博大胸襟与爱国情愫<br>    科学家的楷模<br>    <br>    开拓创新 严谨求实<br>    读《钱学森手稿》有感<br>    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堪称典范<br>    《钱学森手稿》,展现科学家的精神和作风<br>    钱学森的科学精神是永恒的<br>    钱学森与辩证唯物主义<br>    勇于创新、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br>    学生时代,钱学森主动要求扣分<br>    从科学与政治结合的高度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r>    我做钱学森秘书的故事<br>    一贯的严谨作风丰富的创新思想<br>    读《钱学森手稿》的感想<br>    科学技术管理中的民主与集中<br>    参加钱学森倡导的系统学研讨班的感受<br>    雄心壮志可敬可佩<br>    沿着钱学森同志的正确道路<br>    像钱学森那样攀登科技高峰<br>    <br>    谦虚谨慎 淡泊名利<br>    科学在心,视金钱名利如浮云<br>    钱学森的八十寿辰<br>    钱学森为什么没来领奖<br>    钱学森的激动与不激动<br>    有感于钱老的“到此为止”<br>    钱老的“加餐费通知单”<br>    网友盛赞钱老请辞“院士”称号<br>    <br>    引领后学 甘为人梯<br>    钱学森带领我们走过的航天路<br>    言传身教培育年轻的科技队伍<br>    春雨润物细无声<br>    军队院士眼里的钱学森<br>    钱学森老师对我的教诲<br>    老师钱学森——何友声院士的难忘记忆<br>    永生难忘的教诲<br>    钱老教我搞管理<br>    钱学森高瞻远瞩举贤才<br>    难忘钱老教诲和关怀<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