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京剧讲“程式”程式的原意是规程、规范、法式,立一定的准式、规范以为法,谓之程式。京剧的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进行。在京剧艺术的各个部类中,唱、念、做、打,都有自己的程式。因为在京剧舞台上不允许有纯属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生活的自然形态,都须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美化,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程式),才能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我感觉“程式”在京刮里面就是一种美的体现或者美的化身。
通常情况下,一出戏的前半出是【二黄】,后半出是【西皮】。这种设置也是有它的和谐性的,这也是前面几代前辈总结出来的叙事方法,比如说打“引子”京剧念白的程式之一。为角色在首次登场时半唱半念的一些韵文结构的词句,笼统概括地自叙心情、处境、身份、经历、性格、抒发志趣、抱负、情绪,属于自报家门的一种形式念“定场诗”京剧念白的程式之一。又名坐场诗。角色身份较高,或处于严肃场合的,如《失街亭》剧中的诸葛亮,上场后先念引子,坐定后再念四句诗。定场诗都为五、七言结构,偶有十字句的变体,仅见于《挑滑车》剧中岳飞坐帐:“明亮亮盔甲射入斗牛宫,缥缈缈旌旗遮住太阳红。虎威威排列着明辅上将,雄赳赳胯下驹战马如龙。”这几句定场诗对于渲染战争紧张氛围和岳家军雄壮威武的气势,起了很大作用。定场诗多属于广义的自报家门范畴到以后的“哭头”京剧的表演程式之一……所有的“程式”,都是根据这种叙事方法来设定的。
当代人总说这个京剧咿咿呀呀地太慢,到底慢在哪呢?可能就觉得这个叙事方式跟现在的生活不协调。
对于京剧的这种方法,我的理解是,京剧既然是传统艺术,就得有如何表达传统的美的界定,这个界定是有要求的,这个要求可能就是因为京剧的所居层面,决定了它“这样”,这才是京剧。如果不按这种套路或“程式”来,那就不一定是京剧了,你说它是话剧,你说它是电影、曲艺,它爱是什么是什么,反正它不是京剧。
京剧的“程式”,对于普通人,就好象是过去的新体诗,《七律》、《七绝》……它不可能成为现在的朦胧诗。
您是一位业内人士,从您的角度谈一下,如何能让那些不理解京剧的人对京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呢?
我认为,你要用现在这种眼光去要求京剧,首先是不对的。
京剧怎么来的?这个底子跟现在社会是两码事。
它京剧的底蕴是什么?这是其一;其二,现在社会是一种什么状况,两个搁在一块,往一块儿捏,那是捏不到的,捏不到一块去的。
我弄一张桌子,弄一把椅子,往那儿念诗,但是后面上来一个激光灯,叮呤咣啷的,就乱了……它们简直是格格不入的。
另外,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和社会的发展节奏都快了,这是事实。人家喜欢这种(现代)节奏的文艺作品也是正常的。但是,这种东西靠不住!等赶明儿社会(时代进步)一变,就不会再流行了。
咱们京剧不成(不会变)!为什么呢?之所以京剧能流传到今儿已有200年,是有它的道理的,第一、您欣赏京剧,您得懂那个诗,说您不会写诗不要紧,但您得会读那个诗,您才能读懂京剧。说您没文化,没文化也不要紧,小时候听“书”(评书、大鼓书)……过去都讲听“书”,我没文化,我听过《三字经》南宋王应麟(字伯厚)先生创作,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三字经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弟子规》其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家长老给我念什么《三字经》、《弟子规》,好多道理我懂。我在听“书”,“书”里讲的《三国》(演义)怎么着,我再一看《三国》(演义)我就能看懂。起码您得具备这方面的底蕴,才能欣赏京剧。
欣赏京剧是个浪漫的事。
那天,我听了台湾的静空法师讲的一个道理,他说,人活着,你想干嘛?最终,你要干嘛……最终,你奔波的目的就是安逸的生活。所以,你的心必须先能安逸下来,你也就安静了。
安静了,再来看待生活,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了。
展开
作者不但酷爱传统艺术,而且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已然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可谓见解独到。
——朱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
这本书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是否可以归纳为——探究传统艺术的传承、传播问题。
透过郁姐“道白”,不难看出作者对上述问题的良苦用心和精巧构思。
现在的人,都有文化,都有很高的鉴别、鉴赏能力。传统艺术的传承、传播当然不是一两个人或几个群体的事。
我们都应当承担些责任。
——宋凤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作家、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