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朱东润自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066131
  • 作      者:
    朱东润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朱东润(1896—1988),江苏泰兴人,我国著名教育家、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书法家。1913年留学英国伦敦西南学院。1916年回国后先后执教于武汉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等。建国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是复旦人学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系国务院第一届学位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作为著名学者,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历史,其《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编著有《中国文学批评论集》、《诗三百篇探故》、《史记考索》、《陆游研究》、《中华文史论丛》、《左传选》、《陆游选集》、《梅尧臣诗选》、《梅尧臣集年校注》、《中国文学论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在传记文学研究及创作方面尤有建树,著有《张居正大传》、《陈子龙及其时代》、《杜甫叙论》、《陆游传》、《梅尧臣传》、《李方舟传》等。而《朱东润自传》既是他对自己在1896年至1976年八十年间人生苦旅的回顾和审视,也是对_二十世纪中国的风风雨雨、世事浮沉、众生百态的描绘和思索。
展开
内容介绍
    《朱东润自传》是一本自传,属于传记文学的一个部门。中国史传文学的发展是很早的。《史记》的《太史公自序》、《汉书》的《叙传》是纪元前后的作品,但是这两篇只是约略叙述了作者的生平,而以更多的文字介绍全书的篇目,因此实际上都还不能算是自传。自传的作品,在国外只是二百年以来的事,在中国还要更迟一些。<br>    自传和其他的作品明显的区别,在于这是一本永远不能完成的作品,因此在整个结构方面,不可能像其他作品那样的完整。这《朱东润自传》以我八十年的人生历程为界,比较地有个全局的概念。纵使在这《朱东润自传》里面,看不到作者的一生,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本自传都是不可能写得那么完整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幼年(1896-1907)<br>    我是1896年12月6日在江苏省泰兴县出生的,那时清王朝还统治着中国,用的旧历,是光绪二十二年十月三十日。<br>    这一年是1894年甲午战争后的第三年,清王朝的统治久已摇摇欲坠,经过这次战争的失败,亡国的现象更加迫近了。中俄新约、中英续议缅甸条约、中德租借胶济条约、中俄租借旅顺大连湾条约、中法租借广州湾条约等陆续签订,至于台湾全省的割给日本,那是甲午战争的直接结果,还不在其内。瓜分中国的形势已经完成了,但是在我的家乡,对于这个情况还不清楚。<br>    泰兴是江苏省的一个小县,在长江北岸,扬州东南,两千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所以西汉枚乘《七发》说到“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又说“江水逆流,海水上潮”。西汉初年的长江口正在扬州东南,泰兴还位于江中,近年在城东发现大鲨鱼的骨骼,正是绝好的证明。由于江沙淤积,到第十世纪前半期,泰兴县才正式成立。在我出生的时代,据《光绪泰兴县志》,泰兴人口,只有三十万左右,当然是个小县;现在已经增加到一百四十万,就不能算小了。<br>    朱姓在什么时代移居泰兴的?据《朱氏宗谱》说,南宋初年左都御史朱宝明看到当时统治者对外屈服,因此跨马渡江,到了泰兴,下马一看,原来是一匹泥马。后来在朱氏宗祠里为这匹马塑像,祭祠的日子还得为马上祭。这件事怕不一定可信。第一,宋代没有左都御史这个官名。其次,即使泰兴是一个滨江的县份,沿江还有不少的沙滩,跨马渡江虽然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泥马渡江,和宋代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太相似了,因此必然掺进了不可靠的成分。在这位宝明公之后又有十一官人、十二朝奉这些似官非官、似民非民的人物,不像历史的记载。此外,这部宗谱的首创者一冯公是明末的人物,从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中间经历五百年,他凭什么写下这部宗谱?有一点明确的,是在满州入关以后,泰兴朱姓曾经搞起一支队伍,对于满洲人的统治,进行抵抗,这在《泰兴县志》和冒襄的《影梅庵忆语》里都留下一些记载。<br>    我的直系亲属,最远的我只记得曾祖父松年公,他住在江滨,因为他的耕地之旁,涨出几百亩沙滩,这一下他的情况大大好转,自己也搬到泰兴县城里来了,这就是苏家巷老宅,传到现在,我的侄儿还住在那里。可是长江是无情的,一场大潮,把松年公的沙田冲去了一大半。沙去了是无法挽回的,可是沙田已经升科,田租是轻易不能豁免的,他得从泰兴县到通州,一步步地去吁请,待到田租问题解决以后,他的沙田由于江水冲击和衙门使用,几乎全部报销了。<br>    松年公只有一个儿子,即我的祖父星海公。因为早年境遇还好,他读了书,考过秀才,前前后后考过十次,始终没有考上。祖父还有一项本领,他是一位乳科的专家。家中相传,祖母是因乳痈致死的,这就使得祖父发愤专攻乳科,终于成为有名的专家。他的这门特长,后来传给我的伯父和父亲,伯父有时还为人家治病,父亲是一向不替人看病的。我小的时候,在家里只看到一些医书和成药,可能是父亲留下的,也可能是祖父留下的。可是由于伯父特别推重自己的弟弟,所以我相信父亲是一定学有专长的。<br>    父亲石庵公兄弟二人,伯父玉山公也是读书的,考秀才好多次,可是也没有考到手。那时秀才只是一个口头的名称,正式的名称是县学生,通过这个考试,就算是县校的学生,可以受到教谕、训导——县校教师的官衔——的教育了。考试就是作八股,从《四书》里出题目,作破题、承题、起讲,以下便是八比,最后是一个小结。考试出身的称为正途,从县学生进而为举人、进士,这是一条做官的大道。太平天国失败以后,还有军功出身的一条路;直到清末,又有捐班出身,那更是鱼龙混杂了,都不及考试出身。严复从英国留学回来,重学八股,背着考篮入场;帝国主义分子赫德掌握了中国海关的全权,还要请人教他的孩子作八股,以便入场考试,都是这一回事。八股确实得到非常的重视。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却也十分可笑:那时入场考试,经常夹带舞弊,到今天还留下当时流行的不少书籍,密行细字,印刷的精致,远远超过现代书本,那时是一般人都可以置备的。还有些头童齿豁的老师宿儒,把全部《四书》都做成八股文,上千篇的文章都用小字密抄,编订成册,衬在考生常用的马褂里,这件衣服,有时要卖好几百元,考生买了,穿好人场,临时拆开照抄,同样可以考取。因此八股一途说可贵固然非常可贵,说好笑也就非常可笑。话说回来,我的这位伯父,虽在县考里曾经考到一名备取第一,在州考里却始终没有成功。<br>    祖父和伯父一连遭到挫折以后,父亲当然不会考虑再走这条路了,他也知道自己是迟钝的,更不容选择这条道路。由于三姑母出嫁,最后一点点田地也作为妆奁田过了户,自己又结了婚,孩子也有了,总不能坐以待毙,最后下决心改业。恰好他的再从兄弟瑞二伯、长三伯两位正在经营一爿茶叶店,他就去那里担任售货员,从龙井、武彝、毛尖、雀舌这些货品里找出路,这样又经历了若干年。<br>    可是这两位再从兄弟并不是什么经营能手,在倒闭的边缘上挣扎了几个反复以后,终于失败了。在这次失败中,父亲失业了,而且由于小小的县城里容不了几爿茶叶店,自己即使积累了些业务知识,竟然找不到第二个就业的机会。大的孩子总算在一家布庄当上艺徒,但是还有第二个第三个,一家大小五口,吃饭就是一个问题,怎么办呢?父亲的心境正在煎熬之中。<br>    就在这年十月的最后一个深夜里,我出世了,那年父亲、母亲都是四十一岁,大哥二十岁,二哥十二岁,三哥十岁。父亲正为家境的艰苦而困惑,大哥在店里,二哥、三哥都熟睡了。一盏昏暗的油灯投下深沉的阴影,产婆把婴孩收拾干净以后,包扎停匀,扔在方砖上给他第一次锻炼。<br>    时间慢吞吞地消失了,曙光反映到这所朝北的小屋里,母亲从分娩的昏沉中苏醒过来,一眼看到躺在方砖上的婴孩,她挣扎着和父亲说:<br>    “兴保爹,把孩子递给我,他在地下躺得太久了。”<br>    兴保是大哥的小名,小地方的夫妇通常是带着孩子的小名相互称呼的。我在地上其实还只有半夜,由于母亲的慈悯,这才重新获得人间的温暖。当时的风俗是这样的,婴孩初生,要在方砖上躺这么一天一夜,据说为了孩子的健康起见,从小就得给他这样的锻炼。现在的办法完全不同了,不过我想这个办法不是没有道理,我能把我的健康情况作为一个具体的证明。<br>    母亲是慈爱的,但是我的出生并没有在她的心坎上得到同情。她在有了三个男孩以后,总是希望有一个女孩,长大以后,能够在她脚前脚后,干一点零碎活儿,可是偏偏第四个还是男孩,实在意味着希望的破灭。因此我只能凭我那天真无知的小动作博取母亲的慈悲。<br>    父亲呢,他老是惦记着一家大小的生活。没有田,没有工作,只凭着典当,或是出卖一些还可让出的房屋,那怎样活下去呢?所以在伯父问起可曾给孩子起名的时候,他只是说:<br>    “大哥,你看一家五口,现在是一家六口了,凭什么活下去,这不是完了吗?孩子就叫做‘完了’罢。”<br>    “唉,”伯父说,“这怎行呢?哪能给孩子一世背上这个名字呢?我看我家两个男孩,你家四个,这个孩子就叫做‘六六’吧。”<br>    由于伯父的规诫,我才不致背上“完了”的名称,而要在一生中挣扎向前,争取自己的前途。<br>    事实上父亲正在生存的狭路上,带着我们母子挣扎前进。但是在残酷的旧社会里,他又怎样前进呢?工作吗?没有就业机会。投亲靠友吗?他们也在深渊中挣扎;即使偶然有个别幸运的,也难免不因为剥削成风,带着剥削的利刃迎面而来。剩余的一条路只有靠典卖房产度日。我们的住处已经紧缩到三间四架梁的南屋和两间灶披了,他就把剩余的十多间屋子逐间典出,卖绝。这样总算维持了四五年。<br>    在我四岁的那一年,性子温存的二哥由于营养不足,被肺病夺走了生命。祖父留下的医书,一半送给看病的温锦堂医生。这位老先生虽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却是饱有医疗经验,对于治病的报酬从来没有计较过。旧社会的黑暗里毕竟还有一线的光明,这一点我们是应当看到的。<br>    次年是十九世纪最后的一年,也是中国面临着瓜分的命运,帝国主义者不敢竞行瓜分中国的一年,中国人民终于觉醒了。
展开
目录
序<br>第一章  幼年<br>第二章  上海六年<br>第三章  国外三年及其后<br>第四章  广西二年<br>第五章  南通前八年<br>第六章  南京八十日<br>第七章  南通后二年<br>第八章  武汉大学前八年<br>第九章  泰兴一年<br>第十章  武汉大学后四年<br>第十一章  中央大学前四年<br>第十二章  六年流转<br>第十三章  复旦大学(一)<br>第十四章  复旦大学(二)<br>第十五章  复旦大学(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