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1世纪: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新纪元:季羡林对话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089808
  • 作      者:
    季羡林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生前最重要的对话文章,季羡林先生著作权继承人季承教授首次结集,独家授权。<br>    零距离探寻一代学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面对面感受文化大家雍容大度的学者风范。<br>    我坚信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快走到尽头,而东方文化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必将取而代之。即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用东方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所以,我的结论是: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br>    我以为,在新世纪,只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和东方文化中的精华,构筑高尚的道德体系,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文化一定能全面繁荣与复兴,中华民族也一定会得到伟大的复兴!
展开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主要著作:《天竺心影》、《季羡林选集》、《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泽著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季羡林对话集:21世纪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新纪元》是一本季羡林先生的对话集。书中所收文字,大致不外以下两种:一种是备大新闻媒体对季羡林先生的访问,一种是诸多专家、学者与季羡林先生双方、多极的对话、谈天。书中话题涉及广泛: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东方文化与中华丈明复兴、21世纪与人类未来等等。系研究上述诸领域以及季羡林先生本人不可多得的文献史料。<br>    《季羡林对话集:21世纪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新纪元》计收文13篇,系季羡林先生对话文章在海内外的第一次系统结集。
展开
精彩书摘
    刘恒: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翻译,您付出了十年辛苦,在运用新诗形式方面,一定有很多体会吧。<br>    季羡林:我译这本书,从1971年开始。那时还在“文化大革命”,我没有“解放”,在35楼看门,传呼电话,分发信报。我对出入楼的学生不认识,想找一个费力而时间长的活干,于是就译《罗摩衍那》。那时不可能拿原著去做正规的工作,只能将要译的部分先译成散文,记在笔记本上,白天再将散文改成顺口溜(指白话诗的形式——整理者注)。这样的事做了几年。“文革”结束,1982年竟然开始出版,在这之前根本没有想过能出版。<br>    “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新诗,现在应总结一下。诗总应该有自己的形式。新中国建立之初,与冯至常在一起,议论过诗与散文的区别。我以为散文要流利,诗总是有停顿的。中国白话诗的形式,有过几次努力,比如闻一多、林庚、卞之琳都为创造新诗的形式努力过。诗的节奏,无非抑扬顿挫,念起来不平板才算诗。白话诗形式的创造,徐志摩、戴望舒也很有成绩,《雨巷》写得好。但是,翻译外国的史诗,我国白话诗没有现成的形式。古代的韵书,现代也不能套用,因为语言本身有了变化。我们要重整诗风。诗不会灭亡,也不应灭亡。不能说诗的读者少,只是白话诗眼下读者少。所以要重振诗风。<br>    刘恒:您提出的“要重振诗风”,是对当代诗坛的很大鼓励。您的吐火罗语研究是显学,能不能简单介绍几句?<br>    季羡林:吐火罗语属印欧语系西支。在我国出现的文献,地点在新疆,时间为唐。吐火罗语A种方言的文献,内容有关佛教典籍。吐火罗语B种方言记述贸易、医药、日常生活之事。它们对研究古代地理、历史、民族学都有价值,对研究佛教也有重要意义。最近还发现一批木简100多片,好多有火烧过的痕迹,但依然保存下来了,很值得研究。
展开
目录
访问篇<br>为往圣继绝学——访学者季羡林<br>季羡林谈《季羡林文集》<br><br>东方赤子——季羡林访谈录<br>灰色的童年灰色的故乡<br>六岁离开父母投奔叔父<br>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的永久的悔<br>一生考场得意 十九岁同时考取清华与北大<br>陈寅恪学风影响一生<br>留德十年苦攻绝学<br>三十五岁任北大教授兼东语系主任<br>弄不清印度佛教 就弄不清我们自己的家底<br>治学经验:“勤捉”<br>只有东方文化能够拯救人类<br>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br>人生好比接力赛把自己这一棒认真负责跑完<br>晚年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br>经常剖析自己“自知之明过了头”<br>陈寅恪晚年作《柳如是别传》 深意是爱国主义<br>人类要同大自然成为朋友这就是我的新千年寄语<br><br>21世纪: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新纪元——东方学大师季羡林教授访谈录<br>东方文化必将全面繁荣<br>完善道德与东方文化再度辉煌<br>构筑高尚道德体系,迎来东方文化复兴<br><br>季羡林访谈:和谐不简单孔子很伟大<br>活l00岁也不稀 劝年轻人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br>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br>大学一年级要把国学作为一门必修课<br>“和谐”的概念不简单 “五朝元老”劝大家珍惜<br><br>对谈篇<br>世纪老人的话:季羡林访谈实录<br>童年的记忆<br>中学风华<br>水木清华<br>留德十年<br>师恩难忘<br>文革也十年<br>治学之道<br>关于东方文化<br>关于中国知识分子<br>一寸光阴不可轻<br>家中女性<br>自我评价<br><br>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季羡林、王岳川对刘正成谈书法<br>中国书法与文字改革问题<br>书法传统经典与当代书法走向<br>书法文化意识与学者书法的崛起<br>中国书法精神与书法人格教育<br><br>与近代史共生——季羡林、池田大作、蒋忠新对话之一<br>开辟未来对话<br>经历<br>苦守节操的德国留学时代<br>惊涛骇浪<br>恩师的存在<br>文章的力量<br>中印学的顶梁柱<br>自然观、宇宙观<br>给青年的赠言<br>周恩来总理<br>学术交流<br><br>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季羡林、池田大作、蒋忠新对话之二<br>文化的定义与两种文化产生论<br>一元产生论与多元产生论<br>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不同点<br>“分析思维”的特征<br>“综合思维”的特征<br>社会的发展与文化交流<br><br>东方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与“依正不二”——季羡林、池田大作、蒋忠新对话之三<br>世界和平与中国的作用<br>中国文明的精神遗产<br>“天人合一”论<br>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论<br>佛教与“天人相关”论<br>道家、墨家、杂家的自然观<br>古代印度的“梵我”说<br>佛教的“依正不二”论<br>天台的“一念三千”论<br>朝鲜半岛的“天人合一”思想<br>一神教的自然观<br><br>21世纪与人类的未来——季羡林、池田大作、蒋忠新对话之四<br>《法华经》的统合精神<br>“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br>和平与发展<br>“共生意识”阻止“向死亡进军<br>“科学主义”的蔓延<br>西方思维变化的朕兆<br>光明来自东方<br>不间断的“精神斗争”<br>“大同思想”与“创造价值<br><br>华夏天竺兼爱尚同——关于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对话<br>季羡林教授访谈录<br>附录:季羡林年谱<br>季羡林著作简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