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学人生:共和国60年科技发展历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082347
  • 作      者:
    王莉萍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科学人生:共和国60年科技发展历程》收录的24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正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优秀代表,在他们身上,蕴含着中国人民特有的精神力量。您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吗?您知道他们心灵的秘密吗?您愿意听取他的人生感悟吗?打开这《科学人生:共和国60年科技发展历程》吧!<br>    向这24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献一心香一瓣,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美好。也向读者送上祝福,正是因为你们,新中国的未来才更加光明。
展开
精彩书摘
    航天巨星钱学森<br>    一<br>    1956年2月17日,在周总理的鼓励下,钱学森提出了关于《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以下简称《意见书》)。当时为保密,用“国防航空工业”这个词来代表火箭、导弹和后来的航天事业。钱学森的《意见书》提出了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某些具体措施。《意见书》还开列了一批可以调来参与这一事业的21位高级专家名单,其中包括任新民、罗沛霖、梁守槃、庄逢甘、林津、胡海昌等。<br>    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56年3月14日,周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由周恩来、聂荣臻和钱学森等筹备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会议决定按照钱学森的建议,组建导弹航空事业的科研机构、设计机构和生产机构。国务院任命聂荣臻为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钱学森为委员。遵照中央军委的决议,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提出《关于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以下简称《初步意见》),建议在航空工业委员会下设导弹管理局,由钱学森做总工程师,并组建导弹研究院,由钱学森做院长。中央书记处很快批准了聂荣臻的《初步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表示:“大家放手去干,成功了,功劳是你们的;失败了,责任由书记处承担。”于是钱学森立即受命负责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8日,正好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由聂荣臻主持,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布成立。接着就由钱学森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导弹的基本知识——《导弹概论》。在1942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和喷气技术训练班授课14年之后,钱学森为能在自己的国家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授课,感到无比激动。而这批大学生也为自己能亲耳聆听这位世界知名科学家的讲课而感到十分庆幸。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国火箭、导弹与航天技术队伍的骨干。多年以后,一些人对钱学森当年的授课仍记忆犹新。他们说,钱学森的课讲得好极了,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br>    1957年2月18日,周恩来总理签署国务院命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57年11月16日又任命钱学森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院长。从此,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钱学森开始了作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长期经历。<br>    二<br>    五院成立起来以后,钱学森的工作真可谓千头万绪。他那时才45岁,精力充沛。<br>    首先得让人们对导弹有个初步了解。所以在他的倡导下,导弹技术训练班继续开办下去,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自动控制、电子线路、计算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除了他亲自授课以外,任新民、梁守槃、庄逢甘、朱正等也给新来的大学生们讲课。一边讲课一边结合具体工作开展讨论,边学边干,于是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推进剂、控制系统、控制元件、无线电、计算机、技术物理等几个研究室逐步建立。<br>    1957年9月,钱学森随聂荣臻赴苏联访问,就新技术援助问题同苏联进行谈判。作为聂老总的科学技术顾问,钱学森同苏方的专家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讨论。1957年10月15日,中苏双方签订了《新技术协定》。规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苏联将供应中国几种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中国进行仿制,并提供导弹研制、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增加接收中国火箭专业留学生的名额等。<br>    应该说,在当时,苏联的援助对提高中国导弹技术发展的起点、缩短仿制周期、培养科研人员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访苏归来,五院的重点就转向仿制苏联提供的教学和科研弹“P-1”和“P-2”。钱学森以很大精力投入此项工程。<br>    在仿制苏联“P-2”(即“1059”)导弹的同时,地空、岸舰等常规导弹型号的仿制工作也开展起来。钱学森是五院院长,各个型号的导弹仿制工作,划拨到五院的老航空工厂在进行技术改造,工作区、生活区等各项基本建设他都要兼顾。到1960年,几千名领导干部和技术干部、上万名大学生走进了五院的大门,大量的行政事务使钱学森不得分身。周恩来、聂荣臻等很快注意到这种情况,他们果断决定配备强有力的行政领导,把钱学森从这些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集中精力思考和研究重大技术问题。于是1960年3月,国防部任命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兼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空军副司令员王秉璋任五院副院长主持常务工作。后来,王秉璋又改任五院院长。从此钱学森只任副职,由国防部五院副院长,到七机部副部长,再到国防科委副主任等,专司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钱学森对这种安排十分满意。钱学森1959年已经入党,1960年转正,所以他也参加五院党委的工作。<br>    1960年,当中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行到最后阶段时,赫鲁晓夫下令撤走全部苏联专家,这给五院的导弹仿制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毛主席决定:要自力更生,发展中国尖端技术。遵照这一精神,聂荣臻指示五院:一定要争口气,依靠我们自己的专家,自力更生,立足国内,仿制“P一2”导弹决不能动摇,无论如何要搞出来。<br>    为了依靠我们自己的专家,尽快造出中国自己的导弹,聂荣臻非常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他多次强调,凡科学技术上的事,只能由科技人员定,其他人不能干预。1960年10月,五院党委还专门就此作出决定。据此,钱学森这一时期在五院的技术工作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重大技术问题都由他决定。他每个星期天下午,把几位总师请到家里,讨论重大技术问题。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他先请每位老总充分发表意见。对于意见一致的问题,他当即拍板决策;不一致的,如果不是急办的,留待下星期的会议继续讨论;如果是急办的,则由他根据讨论情况,提出解决方法,大家分头去办。在办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行不通的地方,下星期提出来重新讨论。如果办成了,功劳是大家的,失败了,责任由他承担。钱学森说,这种做法十分有效,几位老总都心情舒畅,能畅所欲言。几十年后,大家对那一段工作仍十分怀念。<br>    1960年11月5日,钱学森作为“P-2”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委员会委员,在中国酒泉基地,协助聂荣臻组织了这次导弹的发射工作。导弹发射试验成功,现场科技人员和部队官兵都禁不住热情欢呼,聂荣臻、张爱萍等和钱学森热烈握手,互致庆贺。聂荣臻在致辞中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中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br>    “钱学森从1955年回国,怀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参与推动和领导中国导弹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工作,五年的心血终于有了结果,他感到十分欣慰。同时,他也感到,这样的速度是他在美国想都不敢想。从中他更加认识到党领导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和信心。他常说“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这是他的肺腑之言。<br>    三<br>    在近程的“P一2”导弹(后来命名为“东风”1号)即将仿制成功的时候,聂荣臻及时指示五院:要突破从仿制到独立设计这一关,迅速发展提高,建立我们自己的高技术水平的导弹技术体系。作为五院的技术负责人,钱学森立即调整五院技术力量,加强技术队伍,协助聂老总实施这一转变。<br>    然而,从仿制走向自行设计,这是中国导弹技术发展中的一个质的飞跃。实现这一飞跃,对中国年轻的导弹研制队伍来说,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尽管在一开始设定的目标只是“迈小步”——先搞中近程的,使之与仿制的“东风”1号具有较大的技术继承性,但要独立研制出这样的一个型号的导弹会遇到多大困难,当时大家心里并没有底。面对新的任务,钱学森说,他只有找大家商量。<br>    经过民主讨论,总体设计思想和总体方案基本确定下来,即以“东风”1号为基础,设计上不做大的改动,只将发动机和弹体结构等各方面的尺寸加大一些,使其射程达到中近程(即1000千米左右)的要求。总体方案一定,各系统便按此开始设计工作。<br>    ……
展开
目录
航天巨星 钱学森<br>三十年,笑揽天上风云 叶笃正<br>国家十分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 吴征镒<br>渎万卷书跨万仞山 刘东生<br>吴文俊的世界 吴文俊<br>一位真正的大科学家 黄昆<br>缔造中国稀土传奇 徐光宪<br>材料医生战略英才 师昌绪<br>一代神刀仁心厚德 吴孟超<br>殚精竭虑谋万户居 吴良镛<br>仰望浩瀚星空 王绶琯<br>催化剂之恩泽被苍生 闵恩泽<br>一切皆力之变 郑哲敏<br>“神经外科第一刀” 王忠诚<br>植物分类学古老但不过时 王文采<br>擎起帅旗耀“神威” 金怡濂<br>一个数学家的姿态 王元<br>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袁隆平<br>与小麦对话半世纪 李振声<br>谱航天曲 圆飞天梦 王水志<br>小晶体折射出大舞台 闵乃本<br>理想.机遇·奋斗 欧阳自远<br>大科学家王选的人生地图 王选<br>30年无悔超导路 赵忠贤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