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几乎领衔了大庆的每一次技术革新
1960年的一个春天,作为北京石油学院的一名实习生,王启民怀着雀跃的心情第一次来到他朝思暮想的“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大庆油田。初来乍到,一颗年轻的心被油田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感染着,被壮丽的油田事业吸引着。第二年的夏天,他毕业了,年仅24岁的王启民主动请缨再次来到大庆。
当时的大庆,正值会战高潮。“一面红旗红一点,五面红旗红一片”。在“铁人”王进喜等榜样的带动下,在《实践论》、《矛盾论》思想的指导下,十多万石油大军在亘古荒原上展开了决战,萨尔图等地的勘探开发捷报频传,中国最大油田的轮廓日渐清晰。
王启民一到大庆,就和同事们在“干打垒”的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是“闯将在此”,他特意把“闯”字中的“马”写得大大的,突破了“门框”。
“闯将”王启民清晰地记得,他在北京石油学院读书的日子,马路上奔走的公共汽车都背着个大煤气包。当时,正是最缺油的年代,全国原油年产量还不到400万吨。有些外国专家说,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是开发不了像大庆这种大型陆相砂岩油田。这种藐视激发了王启民一代大庆油田人的自立精神!
大庆油田人从来就不信邪,就是要做敢为天下先的事情。大庆人用三年时间拿下了油田。1963年,大庆油田生产规模达500万吨。周总理向全世界自豪地宣告,中国基本实现了原油自给,石油落后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
王启民像孩子一样笑了……
大庆油田一开始采用的是注水开发。就是把水注入油层,使油层保持一定的压力,然后将油从岩缝中挤出来。国外流行的理论是:“温和注水,均衡开采”。
循着这条思路进行油田开发,负效应很快显现出来了:地层压力下降,产量随之下降。到1964年,油田出现了注水三年,一半油井被水淹,采收率只有5%的严重局面。如果按如此含水上升速度,大庆,这个举世瞩目的大油田的开发效果就会很差。
油田开发面临着严峻考验!
为了解决这个重大难题,王启民决心在实践中找答案。他用《矛盾论》和《实践论》的方法观察研究注水开发,形成了与西方传统理论不同的独到见解。在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他不顾人微言轻,对当时油田开发的主要理论——“温和注水”提出了质疑。他胸有成竹地说:“这里每口井都有数十个油层,每个油层厚薄相差很大,各层吸水多少也不同,呈典型的非均质特点,要人为达到注入水都均衡推进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他还形象地说,原油层就像大个子运动员,体力好,跑得快;薄油层、差油层就像体力差、跑得慢的小个子运动员。要想让他们齐头并进,必然事倍功半。应该能快则快,该慢则慢。这就是“因势利导,逐步强化,转移接替”的注采方法。
王启民这番见解意义非凡,局领导马上表态:“你两论学得好,讲得很有道理。要快点拿出证据。你带个小组,大胆地试一试。”
王启民和另外两个同志像装上了马达一样,在帐篷里不分昼夜地实验。他们选了一口含水已达60%的油井进行试验,结果,油井日产量由原来的三十多吨增加到六十多吨,而含水则保持稳定。油田推广他们的经验,培养出三百多口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从而打破了国外“温和注水,均衡开采”的传统观念,创出了大庆油田中低含水阶段保持油田稳产的路子,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王启民成功了,他的“非均质”理论全面提高了大庆油田的产量。
大庆的原油年产量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1976年,攀上了5000万吨。但在稳产10年后,大庆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油田逐步进入高含水期!人们在问:油田是否还能稳产,如果继续稳产,方向在哪里?
1984年,王启民承担了编制第二个5000万吨稳产10年规划的艰巨任务。他把目光盯向了厚度不到半米、在国内外开发中被判“死刑”的表外储层。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经济的命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要求大庆油田年产5500万吨10年不能降。
从哪里寻找稳产的突破口呢?从此,王启民办公桌上多了两块特殊的岩芯,胶结致密,渗透性差,像煤矿中的矸石,它们来自特殊的储层。这类一般在20厘米以下的油层被认为没有开采价值,没有被列入国家矿藏储量表内,称为表外储层。这种表外储层在大庆油田十分发达,每口井都有,每个油层都有,单个看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却“很肥”。如果开采出来,等于为国家又找到了一个大油田。
科学研究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依据原油多是异地生油层运移过来的原理,王启民提出用水驱的办法加上其他工艺。是能够把它采出来的。
说干就干,在油田领导的支持下,1984年末,王启民打下三口实验井,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失败:三口井全部报废,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王启民心情沉重了好久。但是,形势严峻,没有退路,1986年,在局领导的支持下,制订了更为详细的计划,王启民等又冲上第一线。
他们在油田南部开辟了一个小型试验区。共部署了19口油井,终于取得了第一步的成功。
1988年,他又带领实验组选择了最差的油层——含钙表外储层,去冲击目前开采界限以下禁区中的禁区,进行“敲骨吸髓”式的开发。他们采用节约高效的新式布井方法,突破了禁区,使表外储层不能开采成为历史。
为了这一天,王启民和他的战友们整整奋斗了七年,解剖、研究了1500多口井。表外储层禁区的突破。不但为大庆原油稳产5000万吨提供了保证,而且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经反复测算,表外储层的储量达7亿多吨,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开采出2亿吨计算,可为国家增加2000多亿元财富。
这七年很折磨人,他形象地说,肥的瘦的都吃没了就剩骨头了,怎么办?“我们就千方百计把它做成排骨,成道好菜。”他喜欢油,喜欢享受找到岩缝中每滴油的成功,于是当他在表外储层找到如果装在铁路油罐车里可环绕地球一周的石油时,他用科技的力量迎来大庆油田的又一次“旺季”。
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庆油田稳产5000万吨已有15个年头,突破了国外同类油田最长稳产12年的纪录。可是,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的大庆油田,如果继续沿用世界上通用的“提液稳油”的办法,年产液量将激增1.6 2亿吨,这会大大降低生产效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