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曾国藩品圣贤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420791
  • 作      者:
    石斋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读懂一位圣贤,成就一番事业;找准一个榜样,开创一片天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人生榜样。纵观历史,几乎每个成功者都有自己的人生楷模。而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楷模,关系到人生目标的设定,成功途径的选择,并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功过。
    曾国藩之所以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与他所选的楷模有至深的关系。《曾国藩品圣贤》找到了曾国藩和这些楷模之间的关系,《曾国藩品圣贤》所选人物,以曾国藩自己的《圣哲画像记》为基础,告诉您他到底从这些古人身上学到了哪些人生智慧。相信您也能学到许多智慧。
展开
内容介绍
    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找到了曾国藩和这些楷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他到底从这些古人身上学到了哪些人生智慧。《曾国藩品圣贤》所选人物,以曾国藩自己的《圣哲画像记》为基础。但又有改变。由于时代不同,曾国藩所选的人中,有的对他所处的时代非常重要,但是对现在的人们来说则已经失去或者是降低了楷模的意义,例如其中的左丘明、秦蕙田、郑玄、杜佑、马端临等,都是某方面的学者,人生上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因此,我们就用更重要的、对曾国藩起过关键影响的人物进行替换,使得《曾国藩品圣贤》不但能全面地反映出曾国藩的成功途径,更有利于现代读者了解曾国藩,学习曾国藩,从这些成功者身上,学到成功人生的大智慧、大谋略。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追求境界的楷模
    周文王
    【原典】
    吾尝谓为大臣者,宜法古帝王者三事:舜禹之不与也,大也;文王之不逞也,勤也;汉文之不称也,谦也。师此三者而出于至诚,其免于戾矣乎。
    ——杂著·汉文帝
    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然考其流风所被,率不过数十年而止。惟周文王暨我圣祖仁皇帝,乃阅数百载而风流未沫。周自后稷十五世,集大成于文王。而成康以洎东周,多士济济,皆若秉文王之德。
    ——文集,国朝先正事略序
    【简传】
    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朝开国之君周武王姬发之父。周人是夏朝末年兴起于我国陕西、甘肃一带的一个古老部落,相传周的始祖后稷之母姜螈出于野外,脚踏巨人足印,有感而生稷:古书传说后稷曾担任帝尧的农师。到古公直父时,周人在陕西岐山以南周原一带定居下来,修建城邑,设官立职,建立了国家雏形,后来周人称古公童父为太王,尊奉为周王朝的奠基者。
    古公亶父死后,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皆辞王位,逃入荆蛮之地,让位于少弟季历,即周文王之父。从季历起,周人和商朝的关系逐渐亲密,商王为了结好于周人,将挚君之女太任嫁给季历,生下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这时,周人的势力日益强盛,先后打败了西落鬼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等部落,基本击退了西北各个游牧部落的威胁,使周人在黄河中游的统治得以巩固。
    周的发展和强大引起了商王的不安,于是借故杀了季历。季历死后,姬昌继立,继承了父亲从商王那里获得的封号——方伯,由于位于商的西方,故又称之为“西伯”。周文王在受“天命”之前,一直用这个名号。
    文王即位后,遵循先祖创业之路,“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天下贤人都乐于归到其麾下。由于崇侯虎的谗言,商纣王将文王囚禁在美里(今河南汤阴),长达七年,最后被释放。从此文王内修仁政,阴行善德,诸侯遇有纷争不去求商王判决,而是前来求文王公断。
    当商纣王全力征伐东方各小国,没有力量顾及西方时,文王趁机攻打周围的小国,扩大自己的领土,先后征服了犬戎、密须、耆国、邗、崇等,并将都城从岐山迁到丰邑(今陕西西安附近),向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一步步逼近。此时,周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大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商朝大约有三分之二成了周的领地。正当文王计划继续拓展其功业之际,不幸去世,由太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武王最后完成灭商大业。创立了周王朝。
    【事典】
    想成大事,先揽贤人
    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在位约五十年,为周武王灭商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王即位后,首先就是寻访贤士,并以此作为振兴周的根本任务。史书中称“(文王)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也就是说到了中午还来不及吃饭,因为他要接待那些贤士,因此天下贤士大多归附于文王。
    在这些投奔文王的贤士中,最有名的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天、散宜生、鬻子、辛申大夫等人。其中伯夷、叔齐是隐居于孤竹国的贤士,他们听说文王对老人奉养甚厚,就离开孤竹,前往岐山居住;鬻子是受于楚的贤士;辛申则是商朝大臣,晚年经常劝谏商纣王,但纣王不听,使辛申感到绝望,于是投奔周。文王之子召公与其交谈后,发现他是一个难得的贤士,就向父亲文王推荐,文王亲自去迎接辛申,任为公卿,后来封于长子(今山西上党附近)。
    得人才者得天下
    虽然文王得到了众多贤士,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的抱负是要推翻商纣王的暴政,建立由周人统治的王朝,而不是做一个局限于西岐的西伯。因此,他还要进一步访寻天下奇才,来帮助他夺取天下。后来,义王与大臣到野外打猎,行进到渭水河边时,得知居住在附近磻溪的姜尚(字子牙,因其祖先封在吕地,又叫吕尚)是一个奇才。经过几次访求,文王才见到姜尚,并诚心恳请姜尚辅佐自己。姜尚被文王求贤若渴的精神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当了周国的军师。在姜尚的筹划下,周与虞、芮两国建立了同盟,又出兵征讨犬戎、密须、耆国和邗国,结果大获全胜,吞并了这些方国。这样,周国的势力开始深入到商王朝的中心地区。
    在文王晚年,姜尚又出兵攻占了崇国。崇侯虎是商王的亲信,周灭崇使商王朝失去了在渭水流域的一个立足点。灭崇国后,周文王将都城从岐山迁到了丰邑,奠定了推翻商王朝的基础。
    文王死后,周武王继位,姜尚继续辅佐武王,并被尊为“师尚父”。在姜尚的帮助下,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商纣王自焚而死,周朝建立。由于姜尚在建立周朝的过程中,屡创奇功,武王分封天下诸侯时,姜尚被封在齐地(今山东中部和东部),成为齐国的始祖。
    欲得天下,必得强人
    当曾国藩在评价周文王统治时期的人才鼎盛局面时,说道:“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煜耀简编。然考其流风所被,率不过数十年而止。唯周之文王暨我圣祖仁皇帝。乃阅数百载而风流未沫。周自后稷十五世。集大成于文王。而成康以洎东周,多士济济,皆若秉文王之德。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汉武帝、唐太宗、宋仁宗、元世祖、明孝宗时期,“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但这种局面持续的时问并不长,正如曾国藩此说的“其流风所被,率不过数十年而止”。而周文王招贤纳士所形成的人才鼎盛局面,“阅数百载而风流未沫”,可与清圣祖康熙皇帝相比,所以曾国藩才赞叹道:“成康以泊东周,多士济济,皆若秉文王之德。”
    修炼内功,相机而动
    周文王统治时期,周之所以迅速崛起,除了得益于古公直父“兴起王端”之功外,与文王的统治政策密不可分。
    关于周文王的统治政策,曾国藩曾做过精辟的阐述。例如他说:“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文王之圣,而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细思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前此所见之‘勤、大、谦’。勤若文王之不遑……”
    以上文字分别从处理内政、修身待人以及外交策略等方面说明了周文王的统治政策。
    根据史书记载,文王即位之后,内修德政,遵循祖父古父、父亲公季的法度,笃行仁义,敬养老人,慈爱幼少,使国内民风大为改善,民心向善,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吾尝谓人才随风气为转移,(周)文(王)、武(王)兴则民好善,(周)幽(王)、厉(王)兴则民好暴。”那么,为什么统治者推行德政能改善民风,使民心向善呢?这就涉及了风俗与移风易俗的功能。“上行下效谓之风”,统治者以国家强制力推行某些政策尚能行得通,一旦他们有意识地导民向善,自己也身体力行,那么对普通百姓当然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而使民“好善”。
    示弱骄敌,预留生存空间
    在对外修行德政的同时,周文王也开展了灵活多变的对外政策。
    文王在治国上,重视农业。开垦荒地,广种粮食,促进人口增长。虽然是一国之主,他却与王后身穿粗布衣,亲自到田间参加采桑、种粟之类的农活。出巡时也尽量不扰民,有时还深入到百姓中间,一住就是几个月,以此来了解民情。
    由于他治国有方,使得国富民殷,引起了相邻的部落垂涎。一次,犬戎昆夷部落带兵攻打周国,希望能掠取大量财物。当时周国的国力正在发展中,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抗强悍善战的昆夷,在这种情况下,文王决定以忍为上。他派人对昆夷说:“不就是要财宝吗?给你们。”昆夷见周国屈服,得寸进尺,得了财物后,仍然不肯退兵,还索要地盘与百姓。这时,周国的百姓愤怒了,纷纷请求出兵打昆夷。文王说道:“百姓们拥立国君,目的是为了带来好处,现昆夷要的是土地和百姓,百姓在我这里与在昆夷那里,有什么区别?如果因为我的原因引发战争,杀人流血,我实在不忍心。”于是就满足了昆夷的要求。
    文王并非是不忍心,他知道在自己实力还不足时,只有忍让是最好的措施,反正昆夷也没有更大的野心,用有限的土地和百姓可以换来几年的和平发展,才是国家的最大利益。
    几年以后,周国的实力迅速壮大,也逐渐走上了扩张版图的道路,首先就拿犬戎昆夷开刀,结果原来得意一时的昆夷被周国军队打败,其民众都来归附,其领土成了周国的国土。
    后来,文王姑事昆夷就成了著名的典故。这个经典事例教导人们,在实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不妨采取低一点的姿态,避免发生正面冲突,营造有利于自己的环境,借机发展自己,等到实力和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雪耻也不晚。
    曾国藩从文王身上学到这一条处世智慧,主要将它用在了外交上。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国力贫弱,而列强得尺进丈,不断从中国获得非法的利益,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曾国藩的救国之策就是文王的“姑事昆夷”战术。如他曾在给彭玉麟的信中说:“(洋人之事)事端纷纷,总以坚守条约,不失信于外为是。只可力求自强,不可轻易动气。若无自强之实,而徒有争气之言,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如耻之,若莫师文王姑事昆夷……”认为对于洋人,清朝政府及臣民应该力求自强,而不能逞一时之气,否则只会带来灾祸;如果以被洋人侵略压迫为耻辱,就应该学习周文王“姑事昆夷”的做法,以求获得休整、喘息,最终达到自强的目的。现在我不如你,所以就尽量忍让,利用时机发展自己。他的自强运动,目的正是为了增强国力,从根本上扭转屈辱的局面。他的这番用意是好的,但在当时的形势下,无法实现,这是时代局限性决定的,但他的忍辱负重,徐图自强的苦心孤诣,还是应该引起人们关注的。
    周文王之礼贤下士、勤修内政,以及外事昆夷,无不是在为灭商建周做准备。虽然他并没有亲自统帅周军攻灭商纣王,但他所创建的各项制度显然为增强周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打下了基础:尤其是他罗致天下人才,使姜尚等贤士为周所用,为武王伐商储备了强大的智囊团队,最终为平灭商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
展开
目录
序言 楷模的力量
第一篇 追求境界的楷模
周文王
想成大事,先揽贤人
得人才者得天下
欲得天下,必得强人
修炼内功,相机而动
示弱骄敌,预留生存空间
周公
擒贼擒王,攻敌攻心
挺得住才能办大事
会用威还要善用恩
制礼作乐,从思想上控制人
鞠躬尽瘁,不为外物所累
孔子
积极向上,以笑脸对待逆境
发愤自强,圣贤也是学出来的
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诲人不倦,全力培养接班人
以仁为本,以礼持身
孟子
弘扬儒学,推行王道理想
顺应天道,实现天人合一
仁者爱人,以仁存心

第二篇 塑造人格的楷模
庄子
专心致志,坚守专精之道
文辞诙诡,阳刚雄迈
不懈追求,陶冶独立人格
心胸豁达,能容天下之大
少怒多恕,融洽人际关系
随遇而安,无为而无所不为
司马迁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儒者纪兵事,以迁为最善
刘向
忠贞爱国,不屈从权贵
推崇德教,倡俭戒奢
造就人才,奖励有功之人
文章重圆润,词句贵深厚
整理古籍,开创校雠学
班固
断代修史,敢为后人定规矩
博古通今,能给百家做榜样
食足货通,重视经济的作用

第三篇 成就功业的楷模
诸葛亮
审视:选“老板”比选“公司”更重要
治松散骄惰,严字当头
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危急存亡,大事小事都得管
陆贽
谨慎行事,巧妙应对多疑的上司
清廉自持,不授人以柄
以礼相待,亲密而不亲昵
驭部下要恩威并施
写文章要通俗明白
范仲淹要做第一等人,需立第一等志向
事越大越要从浅处、实处下手
紧要关头,要有奋不顾身的忠勇之气
放得下是养心
第一法
司马光
做政治家要除掉书生气
宁用有德的笨人,不用有才的小人
年老体衰时,不可勉强入局
曾国藩最推崇《资治通鉴》

第四篇 精用权谋的楷模
张良
审清大势,积极调整自我
敢于拼搏,好钢用在刀刃上
自己成功,也要让别人成功
身居高位,保全有术
谨慎自处,参透当轴者的心理
马援
为人要做真男子,识人气度是关键
建立团队需宽大
事以密成,管住自己的嘴巴
郭子仪
公而忘私,做官才能立得住
莫忘忠孝,做事不抱非分之想
物极必反,不图虚名招实祸
欲进先退,不逞一时之快
宽厚仁慈,才能得到真心的拥护
戚继光
培养一流队伍,要不怕重起炉灶
使用铁手腕,加强战斗力
能屈能伸,背靠大树好乘凉
息事宁人,避免两败俱伤

第五篇 提升魅力的楷模
程颢 程颐
志向宜高,行事应稳
心要热,眼要冷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朱熹
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躬身实践,育人为本
顾炎武
做学问要以经世致用为纲
以实学办实事
每天都要有进步
王夫之
名节是人生的关键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薄空谈,重实学
刊刻船山遗书,重振湘学

第六篇 锤锻气质的楷模
韩愈
文笔昌黎百世师
行气为文章
第一义
惊世骇俗,才能有新意
勇于担当,复兴儒学
必死的胆气,可令对手慑服
柳宗元
创新意识不可缺
通达时变,不可因循守旧
“敢”字是最锋利的武器
做官以爱民为
第一要义
知命为
第一要务
欧阳修
文学宗师,继往开来
关键时刻要勇于引领风尚
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
将刚直隐藏在阴柔之中
革弊救时,用忠字报国
以史为鉴,经世致用
王安石
求强必须先致富
好制度不如用好人
不因小事失众心,尽量减少对立面
事大不可速成,积弊不可顿革

第七篇 胸怀开阔的楷模
李白
傲气不可有,豪气不可无
天生我才必有用
想象力是人生的创造之源
治事之外,须有豁达冲融气象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男儿万事须尝胆,笑傲万古空无人
杜甫
豁达胸襟,洗涤名利
见识高远才能传唱不朽
闲适淡雅的意境是长生之诀
深从浅入,巧从拙出
苏轼
襟度豁朗,习静寻乐
见得天下都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都是好人
事未亲见,不要贸然定是非
洁身自好,不收贵重礼物
顺其自然,以养心之法养心
陈言之道,贵在通达人情
黄庭坚
倔强是立世建功的必备素质
内刚外和,顺乎天而应乎人
古诗学苏黄,律诗学义山
挟气带势,字如其人

第八篇 振兴家门的楷模
陈宏谋
学问要有实际效用
不怕丢官才能升官
能立能达,从实处做起
《五种遗规》须日日看之,句句学之
张英
赐居紫禁城的
第一位汉官
始终敬慎,通行无阻
举荐人才,不怕权贵阻拦
具备实力,自然青云直上
清代
第一仕宦之家
熟读《聪训斋语》,可去病养德
刘墉
“天下
第一家”之谜
官场传奇,父子宰相
七起七落,百变人生
曾国藩三梦刘罗锅
王念孙
一门双鼎甲,三代两尚书
一篇文章骂倒大贪官
不爱当官爱治学
学有门径,读必读之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