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所畏惧:罗斯福重塑美国的百日新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0958186
  • 作      者:
    (美)亚当·科恩(Adam Cohen)著
  • 出 版 社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多位美国政要、历史学家家好评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美联社、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媒体鼎力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第8名  奥巴马应对危机的枕边书
    政治家、企业家临危处乱的必读本视野宏阔、格局堪比《光荣与梦想》    
    奥巴马在不久前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节目说:这样的危机美国曾经经历过,我正在读一本关于罗斯福总统上任百日的新书,帮助非常大。《纽约时报》报道,这本书正是亚当?科恩所著的《无所畏惧》。
    罗斯福在1932年入住白宫时,美国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失业的人们四处游荡,在夏日的酷暑里,在苍蝇成群的垃圾堆中寻找食物,他们甚至不放过变质的肉,因为他们可以将“最坏的部分去掉后再食用”……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罗斯福毅然带领着他的智囊团上了美国的历史舞台。如果说百日新政足以令罗斯福不朽,那么他的智囊团成员则是幕后推手,为百日新政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们是:雷蒙德?莫利、刘易斯?道格拉斯、亨利?华莱士、弗朗西丝?珀金斯、哈利?劳埃德?霍普金斯。
展开
内容介绍
    2008年11月16日,大选获胜后的奥巴马首次接受电视采访时,告诉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节日》,他正在读一部关于罗斯福总统上任百日的新书,但是未提及具体的书名。美国出版业顿时炸开了锅,人们急于知道究竟是哪本书获得了总统的青睐。11月17日,《纽约时报》揭开了答案,这本书正是《无所畏惧——罗斯福重塑美国的百日新政》,本书近日已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即将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76年前,罗斯福政府通过百日新政挽救了濒临崩溃的美国;76年后,年轻的奥巴马承载着美国人的希望走进白宫。奥巴马能否成为第二个罗斯福?
    这部作品不仅是罗斯福本人的传记,更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缩影,是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将之视为枕边书。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其意义也不可低估,百日新政时期的美国和今天的中国仍有极大的相似,如何在危机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信心,则显得格外重要。
    《无所畏惧——罗斯福的白日新政》作者是《纽约时报》首席撰稿人亚当?科恩。科恩曾是《纽约时报》的首席科技作家,他用新闻记者的敏锐和钟表匠的耐心,为读者全景描述了罗斯福最初上任的100天,深处抽丝破茧,细处谨慎行文,用小说家的笔法将今天奥巴马政府所面临的问题——宏观调控、福利、农业政策——放之于1933年的白宫,分析肯綮,叙述动情,是了解历史不可多得的上乘作品。
展开
精彩书评
    “亚当·科恩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入手,让他的著作成为新政书籍的佼佼者。在我看来,百日新政的故事从未被讲述得如此生动,人物也从未描写得这般令人信服。”
    ——《AmericanCreation》的作者约瑟夫·埃利斯
    “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成功地将拥有不同信仰的杰出之士招于麾下,让他们各司其职。在这本关于罗斯福百日新政的著作中,亚当·科恩对他的核心集团进行了剖析,在领导、管理和创新方面提供了优秀的见解。”
    ——《Einstein》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
    “富兰克林·D·罗斯福在1933年3月上任后,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法案,改善了美国的国情。今天,我们最优秀的历史学家亚当·科恩生动地讲述了他的核心集团五大成员推动具有历史意义的百日新政的背后故事。《无所畏惧》是当代一本引人入胜、值得一读的书。”
    ——《赖斯大学的历史教授和赖斯大学贝克学院的研究员道格拉斯·布林克利
    “这是一段令人颤动的历史,全方位地讲述了一群卓越之士如何在短短的一百天时间里塑造了现代美国。科恩的人物描写非常鲜明,叙事手法也很轻快,而故事本身也极具戏剧性。亚当·科恩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这段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的历史章节。”
    ——《TheWorstHandTime》的作者蒂莫西·阿甘
    “这本关于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核心集团的著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描写生动,不失为一段激动人心的新政探险之旅。亚当·科恩的《无所畏惧》充满了新奇的故事,对罗斯福的朋友和敌人进行了独特的刻画。弗朗西丝·珀金斯的非凡经历简直是一个奇迹。值此关键时刻,我们的国家正被提倡饿一饿野兽(starvethebeast)的人士围困,该书为当下的人们提供了迫切需要的希望,即恢复民主政府和新政机构,促进全体人民的尊严和安全。”
    ——纽约JohnJay学院研究生中心的特聘教授布兰奇·韦森·库克,也是《埃莉诺·罗斯福》一书的作者
    可以这么说:华盛顿创建了美国;林肯保卫了美国;罗斯福则恢复了美国的活力。
    ——1956年《大英百科全书》
    今天的中国,更像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我们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遇到的问题,与其说与美国的次贷危机相近,不如说与1930年代大萧条时美国遇到的问题更相近。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
    从来没有哪一个总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叫人觉得满怀希望。
    ——《纽约时报书评》
    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成功地将拥有不同信仰的杰出之士招于麾下,让他们各司其职。在这本关于罗斯福百日新政的著作中,亚当·科恩对他的核心集团进行了剖析,在领导、管理和创新方面提供了优秀的见解。
    ——《爱因斯坦传》作者 沃尔特·艾萨克森
    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慠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的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体来说,是相当美好的。
    ——美国著名记者  杰拉尔德·W.约翰逊
    在我们国家历史中的每一个黑暗时刻,坦率而有魄力的领导都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而这正是胜利的保证。我坚信,在当下危机时刻,你们会再次给予同样的支持。我将和你们一起,用这种精神来面对我们共同的困难。
    ——罗斯福就职演讲
    今天,我想说的是,我们确实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且在短时间内不大可能解决。但我们必须相信,美国终将战胜这些困难。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是因为我们选择用希望战胜恐惧,用团结战胜冲突和分歧。今天我们在这里宣布,要为那些无谓的摩擦、不实的承诺画上句号;要抛弃那些牵制美国政治发展的若干陈旧教条。
    ——奥巴马就职演讲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行动,立刻就行动!
    1933年3月4日清晨,弗朗西丝?珀金斯身着一件黑色大衣,头戴上她标志性的三角帽,大步走过维拉德饭店华丽的大厅。在美国历史上,维拉德饭店以古老而庄严著称。
    1861年,亚伯拉罕`林肯从维拉德饭店的侧门进入酒店,恰恰比反联邦同谋者早了一步。据说正是反联邦同谋者们一手策划了林肯刺杀案,就在林肯就职典礼的前夜,他们就住在维拉德饭店最好的套房里。还是这一年的晚些时候,茱莉亚`沃德?豪尔在检阅了联邦军队后回到维拉德饭店后,写下了《共和国战歌》。
    1933年3月,美国正面临着一场堪比1861年林肯刺杀案的可怕危机。珀金斯正在前往一场就职典礼的路上,这场就职典礼意义之重大不下当年林肯的就职。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内阁成员,及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为对付大萧条而成立的新政府的长官之一,弗朗西丝?珀金斯正逐渐走上美国历史舞台。但是,首先她得拦辆出租车,可这会儿却一辆出租车都没有。
    为了这个时刻,珀金斯奋斗了一生。年轻时,为了逃避父亲传统的英格兰式家庭教育,不愿接受父亲为她设定的人生,珀金斯离开了位于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的家,到了芝加哥,加入到珍?亚当斯帮助芝加哥移民的活动中,成为赫尔大厦的一员。之后,珀金斯在费城逗留了一段时间,为一个新成立不久的穷人救助组织工作,该组织的另一任务是拯救那些即将被骗去卖淫的年轻姑娘。然后她去了纽约,在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开始在纽约被称为“地狱厨房”的区域街道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后来她担任了纽约州的工业专员,成为一名颇有影响力的工人利益捍卫者。
    珀金斯是美国主要的产业改革家之一,也是无德工厂主的灾星。初次见到珀金斯的人都会颇感惊讶。“虽然珀金斯小姐曾是一位社会工作者,但她完全不像在睦邻中心工作的人,也不是那种典型的为劳工代言的女战士。”埃德蒙德?威尔逊这样评论道,“她是一位非常具有魅力的波斯顿女性,衣着优雅而得体。”乔治?克里尔是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他曾经认为珀金斯是一个“激烈”的人,但接触后才发现她的“激烈”完全被她那温和的性格、优秀的判断力和幽默感掩饰了。即使“在她投入改革运动后,她也从未对任何人开骂”,克里尔写道,“与一个同性恋者(指罗斯福夫人)朝着目标前进,放下了她那曾击败无数对手的亲切性格。”但是,仍然有许多人低估了珀金斯。一名曾跟踪报道过这个“矮小而坚定的女人”的记者总结说,那些未曾近距离接触过珀金斯的人们,没有发现“她那巧妙应答的机智,对无聊批评的不屑以及对工作的充分准备”。
    前一天的下午,珀金斯从纽约乘火车来到这里。当火车到达联合车站后,气氛骚动起来,场面嘈杂而混乱,珀金斯稍后会回想当时的情景。车站挤满了从全国各地涌来的乡镇居民,他们都是冲罗斯福的就职典礼来的。这个时刻对民主党人士来说,已经等得太久了,上次民主党成员当选总统,已经是16年前的事儿了。全国上下都急切地盼望一个更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上台。联合车站的骚乱影射了一场范围更大的混乱。
    当时美国正处于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萧条之中。从1929年10月开始,股价陡降80%,制造业陷于停顿,汽车业生产量只有原来的20%,钢铁产业只有原来的12%。约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人们纷纷四处找工作。一条招募750人到阿拉巴马州伯明翰挖沟渠的广告(报酬仅为每小时20美分),却吸引了1200多名应聘者。纽约城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失业的人们摆着临时摊卖苹果。
    经济危机爆发前,纽约市几乎看不到擦皮鞋的小男孩,但现在却有数以千计的擦鞋童。一名记者在市中心的大楼上跳楼自杀。即使许多有工作的人:也由于工作时间锐减,薪水微薄,只够勉强维持生活。在费城,只有40%的工人为全职。人们被迫为那些血汗工厂工作。一篇《纽约世界电讯》报道说,许多女孩在布鲁克林的一家裤子厂工作,报酬是每小时6美分;还报道说,有个工人在支付完电车费和孩子看护费后,每周拿回家的薪水只有10美分。“医院里挤满了为挣到微薄的薪水而劳累过度病倒的人,”《时代》杂志报道说,美国从未面临过如此令人绝望的局面。
    “恐慌的气息弥漫在空气里,”当时即将上任的内政部长哈罗德?伊克斯回忆道。“数百万人填不饱肚子……衣衫褴褛,犹如丧家之犬。”随处皆能听到严酷的玩笑话,例如,当有人在酒店登记入住时,前台会问“是要住还是要跳楼?”城市里,许多家庭都被迫与其他一家甚至多家同住在一套狭小的公寓里。“有一天我发现,一个十口之家刚刚搬进了一套三室的公寓,而这套公寓里面已经住了另外一家五日。”费城的救济工作人员多罗茜?卡恩报道说,“并且这种情况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更糟糕的是“胡佛村”的出现,人们纷纷在公园和桥下用木板、沥青纸或纸板搭建起简陋的住处。有的人睡在生锈的废弃汽车里,有的家庭成员多的,就睡在装钢琴的旧板条箱里。
    施粥所每天会分发无数份食物给数百万挨饿的人们,但仍然僧多粥少,供不应求。“你简直不敢相信他们靠什么生存下去,”《大西洋月刊》报道了俄亥俄州扬斯敦一个家庭,这家负责养家活口的人失业了,“母亲将一点面粉与水混合搅拌,用煎锅把它烤熟。这就是他们的一日三餐。”男人们抛妻弃子,女人们回到自己的娘家,将孩子丢给孤儿院。胡佛政权一直强调没有人在挨饿,但他们只不过是存心对事实视而不见。“医院里随时都有营养不良的病人、死去的婴儿,在公园饿死倒下的人,冬季在废弃的仓库被冻死的失业者,”《新共和》的编辑马太?约瑟夫回忆道。纽约市卫生与教育局的报告显示,纽约城有超过20%的学童营养不良,而“直接原因可归咎于父母失业”。
    在美国乡村,情况也相差无几。农业收入从1929年的67亿美元骤降到1932年的23亿美元。农作物价格过低,农民根本连成本都无法收回。许多农民都放弃了耕种,农场工人和佃农也在逐渐放弃土地。一无所有的农民开始大量涌入城市或去西部寻找工作机会。阿拉巴马州议员乔治?哈德斯通悲叹地说,他的许多选民,尤其是佃农,“几乎没有食物和衣服,一无所有,他们要靠什么生活啊?”在美国最富有的州之一爱荷华州,七分之一的土地已沦为抵押品。“我法律生涯中最令人丧气的事情发生了,”一位爱荷华州的乡村律师宣称,“从破产法庭走出来的已婚中年男人,几匹马,马饰,一辆马车和几支股票,就是我25年工作所得的全部财产。”
    无论城市或乡村,整个美国都被一种萧条的气氛笼罩着。底特律的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是一名牧师,他的会众中有许多都是汽车工人。他在刚刚发表的一篇评论中这样写道:“资本主义正在消亡……它应该消亡。”小说家约翰?多斯?帕索斯在底特律发现,公园里到处都有共产主义者在《工人日报》。在农业地区,由于牛奶价格太低,一些激进的农民将布满钉子的木板放在公路上,阻止运输牛奶的车辆。民众聚集在一起,用暴力阻止“取消抵押农田赎回权”的法律程序,并将银行律师赶走。在乡村和小城镇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改革。“你如果参加了这些镇区和县区农民大会,你一定会感到吃惊,因为到处都挤满了激进的农民,”以“布罗尔妈妈”著称的传奇共产主义者埃拉?里夫?布罗尔在爱荷华州的苏城报道说。威斯康星州农民联合会的主席告诉国会委员会:“威斯康星州农民共产主义者的人数之多,是你无法想象的。”
    最迫在眉睫的危机,是濒临瓦解的银行体系。5000多家银行已经倒闭,大都是因不计后果地用存款人的资产投机造成的。由于没有存款保险,银行客户不断失去存款,这些存款是很多人毕生的积蓄。银行的倒闭,致使绝望的人们统统涌入幸存的银行,尽可能地取出他们的存款。这样一来,引发了更多银行的倒闭。全美各州都在宣布“银行假日”,要求银行关门,阻止人们取款。银行假日是必需的,因为所有的存款人都来取款,银行也没有足够的现金。但是,银行假日也制造了新的难题。
    银行体系的问题在罗斯福就职典礼时就有人体验过了。有的客人刚到华盛顿就听说自己存款的银行倒闭了,他们本打算用来支付酒店费用的支票也无法兑现。当时不久即将成为农业部助理部长的瑞克斯福特?塔格威尔回忆说,在总统就职典礼后的那个周末,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怪的空虚感”。银行业的危机减弱了本该兴奋的情绪。塔格威尔意识到,来参加就职典礼的富有客人无法支付酒店费用。与贫困人民可能面临的更坏状况相比,富人们的窘境显得多么的苍白。
    艰难时世对普通美国人的影响,珀金斯比任何人都清楚。作为工业专员,她的工作要求她时刻观察“大萧条”对纽约的影响。珀金斯筛选了一些最糟糕的情况,以便在日后引以为证。她对搭建在91街附近中央公园里的“胡佛村”的访问很重视,这里离她的住处不远。她后来回忆说,“那些人在包装箱搭起的、挂满破布的纸板屋里,用微火煮着咖哩肉汤。”在旅行途中,珀金斯曾亲眼看到在“圣路易斯和肯萨斯城火车站流浪的儿童”,在底特律目睹“人们将房屋的护壁板和木制部分抽出来,劈碎烧火以取暖”。她常常引用这些经历为失业人口争取救济计划。珀金斯的讲述是如此生动,对事实的了解如此清晰,《星期六晚邮报》评论说“她的讲话就如同发表在《调查》《调查》是国家的社工杂志)上的社论一样”。
    人们对珀金斯抱有极大的希望。《国家》杂志称她的任命是“为了意义深远的欢庆”,宣扬的是自由主义的美国。珀金斯的价值观植根于进步主义时期,她对新教圣公会的信仰使她坚信政府有责任帮助身处危难的人民。她在纽约的朋友,有很多是活跃在工会和睦邻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恳求她尽快采取行动。但是当珀金斯来到华盛顿后才发现,她能做的就是找一个可以睡觉的地方。她沮丧地得知,就职典礼筹办委员会没有为她和她16岁的女儿苏珊娜预订房间,这个城市的酒店数月前就已经被预订完了。对于她的到来,劳工部的职员并没有给予特别的对待,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珀金斯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仓促地与一个纽约的朋友联系,后者认识维拉德夫人,最终为她在维拉德饭店求得了一个房间。
    珀金斯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华盛顿知之甚少。…
展开
目录
序  言  1

第一章  行动,立刻就行动!   / 11

第二章  莫利!莫利!莫利!全能的上帝!    / 41

第三章  华盛顿最强硬的人    / 77

第四章  出色地耕种,清晰地思考,积极地生活    / 101

第五章  上帝啊!这是一场革命!    / 123

第六章  “社会公正”是她的人生座右铭    / 145

第七章  就这样,我们实现了公共工程计划    / 179

第八章  他必须成为这场历史演出的一部分    / 225

第九章  人们需要的不是长期计划,而是需要每天都能填饱肚子    / 243

编后记  少数人的决心,却带来了许多改变,不是吗?    / 26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