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日,人们常常会聚寺庙,烧香答愿,寺庙也各建岁醮以迎香客。杂耍游戏,书画工艺,百货小吃,皆齐集于名寺大庙之外。
初一日的忌讳规矩颇多。禁扫室中,不能汲水、乞火,不能倾秽倒粪,讳吃粥。男子出门,必须按历书所指明的喜神方位而行,叫做兜喜神方。男妇必须穿新衣新鞋,相见各道吉利语,等等。
初一正逢立春,则还有一番仪式。前一日,官绅陈列彩仗,到东郊迎春,男女竞观。立春日,官府祭芒神,鞭土牛。春牛身上挂着红绿彩绸,人们竞以米、豆、麦等物抛打春牛,称为“打春”。同时,设春宴,吃春饼。
从初四日开始,人们开始忙于接财神。初四清晨,上海的各街巷已有新鲜鲤鱼叫卖。因鲤鱼与“利余”谐音,故为初五日接财神必备。鲤鱼因此又称“元宝鱼”,有人用红丝扣鱼鳍,挨家挨户地送,称为“送元宝”。接财神,又称接路头。路头神最早为行神,后渐用作财神,相传正月初五为路头神诞辰。接财神讲求争先,一到初五子时,各家各户争迎财神。接财神时,一般都在家中供列蜜枣、桂圆等干果,以猪头、鲤鱼、雄鸡为三牲,点香燃烛,辉煌二室,外边爆竹不绝,直到天明。随着上海地区商贸活动的繁盛,初五接财神之风日益盛行,场面也很隆重。一般各商铺工场都于正月初一至初五停业休息,叫做“封关”。初五接财神,供三牲,鲤鱼祭神后放生于城隍庙荷花池中。晚上吃财神酒,初六,各店铺相继开门营业,称为“开市”。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按习俗,于元宵夜张灯,故亦称灯节。闹元宵在上海地区是一件盛事,影灯巧丽,为其他地方所不及。家家户户悬挂出各色花灯,有兔子灯、元宝灯、鲤鱼灯、荷花灯、荠菜灯、鳌山灯、走马灯,等等,城内外各大闹市,纷纷搭起灯栅,各色花灯齐集,蔚为壮观,其中尤以城隍庙灯市规模最大。从正月十三夜试灯起,一直到十八日落灯,罗绮成群,管弦如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各大寺院在门前场地上用竹竿扎成塔灯,农家在郊野田间挂望田灯以照田蚕。最为热闹的要数“龙抢珠”,又称“掉龙灯”。以竹箔环成笼状,有首有尾,上层有龙鳞,称为龙灯,旋舞街巷。有的编篾作一大球,称为“滚灯”。滚灯遇龙灯,必械斗,此谓“龙抢珠”。届时,数十条龙灯争抢,并伴以锣鼓。元宵之夜,黄浦江边桅樯林立,密泊无隙,各船也纷纷在桅杆上挂灯。桅灯倒映水面,上下一色,成为奇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