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红色感叹号:南昌起义全景式记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0041726
  • 作      者:
    罗政球著
  • 出 版 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让真实的历史说话,《红色感叹号》是一部有内涵,有新意,有创见的作品,使走近南昌起义历史的读者有拨云见日的清朗与开阔,令人耳目全新。
展开
作者简介
    罗政球,江西作家协会会员,南昌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南昌史志·军事卷》主要撰著人。近期代表性专著有《劫恨——南昌沦陷纪实》(江西人民出版社);《浴血的太阳》(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走近南昌起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战斗英雄》(新华出版社)。其中,《浴血的太阳》(33万字)、《走近南昌起义》(25万字),均为反映南昌起义的长篇专著。《浴血的太阳》荣获江西省文学艺术成果奖;《走近南昌起义》荣获解放军文艺创作新作奖。<br>    作者先后在《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中国民兵》《作家》《文史精华》《军事文摘》《军事史林》等报刊发表有关南昌起义论文、纪实短篇近百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根据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最新解密档案,以独特的视角触及迄今为止国内外出版物对南昌起义研究中许多未曾关注的盲点,向读者全景式展示了中国红色武器非命的开篇巨卷。<br>    谁第一个提出南昌起义?谁力举南吕为起义地点?谁使南昌起义差点夭折?谁开小差拉走了南昌起义军四分之一的兵力?谁主持工农红军在南吕举行第一次纪念南昌起义活动?谁图谋“九九建军日”取代“八一建军日”?起义军撤离后的南昌城的血雨腥风;导致南昌起义最后失败的凝重嗟叹;参加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外国人、女兵等的来龙去脉;新中国成立后创军元勋谈笑凯歌还……<br>    本书根据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最新解密档案,以独特的视角触及迄今为止国内外出版物对南昌起义研究中许多未曾关注的盲点,向读者全景式展示了中国红色武器非命的开篇巨卷。<br>    让真实的历史说话。《红色感叹号》是一部有内涵、有新意、有创见的作品,使走近南昌起义历史的读者有拨云见日之清朗与开阔,令人耳目全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浴血的太阳<br>    蒋介石左手高举着联共的鲜花,右手却亮出了清共的屠刀<br>    20世纪40年代的最后一个秋天,对蒋介石来说好凄楚。当他弓着腰踩着满地的落叶,无可奈何地把整个“中华民国”驮到面积仅有巴掌大的孤岛时,他哭了。然而,此刻他仅仅流的是泪,他何曾想过:1927年4月l2日,他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9个月里,被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的共产党人、革命志士就达12万!今天被中国老百姓高歌“像太阳”的共产党,那一年沉浴在深深的血海里……<br>    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这一革命高潮,又促成了以打倒北洋军阀为目的的北伐战争的胜利。由此,国民党不仅在广东站稳了脚跟,而且迅速夺占了长江南北,问鼎中原,成为取代北洋军阀号令天下的政治势力。<br>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反共活动,向共产党频频出击。陈独秀等人把持的中共中央则步步退让,致使国民党右派的势力日益强大,气焰日益嚣张,最终腰斩了l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br>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1927年3月26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乘“楚同号”炮舰从安徽披星戴月赶到了上海。蒋介石的到来,给硝烟未散的上海,携来了一股带有浓浓血腥味儿的阴霾气息。<br>    4月2日,蒋介石在祁齐路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里召集了秘密反共会议。他身着笔挺的将军服,目光很挑剔,冷冰冰。他那双苍白的瘦骨嶙峋的手重重地按捺在桌面上,操着一口地道的宁波官话,声调里透出了冷酷无情和咄咄逼人的激动,唾沫四溅地谴责中国共产党的“阴谋”:<br>    “民国十三年国共合作,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时候,他们就不怀好意,他们的组织依然保存,并且在我们党内发展组织……自十五年三月二十日中山舰事变后,这种阴谋日益暴露。他们现在搞所谓的迎汪复职、迁都,其用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是对我蒋某人而来,实质上是企图分裂我们党,以达到他们坐收渔利之目的。”蒋介石语气十分高昂,上唇胡髭,有些神经质地微颤。<br>    “现在如果不清党,我们国民党就要很快地被共产党所篡夺、所吞噬、所取代。”<br>    会议一开始,蒋介石沉着脸,厉声冷语说的一席话,给会议定了一个凶煞煞的调子。会场里的每个人都浑身发烫,整个会场腾起了一股咄咄逼人的杀气。<br>    “此事关系重大,大家对清共有什么意见,都可以谈一谈。”蒋介石说完,目光依次扫视了一遍参加会议的何应钦、吴稚晖、陈果夫、陈立夫、宗仁、白崇禧和黄绍兹。最后,眼光落到旁边的李济深身上,好像要他先说。<br>    李济深身子动了一下,瞟了蒋介石一眼,步着蒋介石的后尘放了共产党一炮:“我完全拥护总司令提出的清共决策。就广东来说,共党分子活动历来很猖獗,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大有泛滥之势。如果我们不立即清党,把他们镇压下去,其他各县的农民都将起来效尤。那么,广东的局面就无法维持了。共产党是本党的反对党,是危害本党的唯一敌人,他们的背后有赤色帝国主义的苏俄,我们清除共产党,更要清除老毛子……”<br>    何应钦接着发言,他先说了一下南京方面总的情况,接着重点谈了“南京惨案”。他用不容置辩的口气诬蔑道:“南京惨案表面上看起来凶手是外国人,但实际上检讨起来,真正的凶手是共产党!正是共产党鼓动士兵和地痞流氓抢了、打了外国领事馆和外国侨民,甚至还强奸外国女。”进而武断地说,“共产党背后挑起的严重事端,才引起了外国人的公愤和干涉。共产党一日不清除,本党国就将会一日不得安宁。”<br>    比蒋介石先进入上海的白崇禧,此时更是煞有介事、一派胡言:“上海自我军占领之后,工人就组织什么纠察队封锁租界,仇视外国居民。共产党已经在上海有自己的武装,有自己的指挥系统,既不服从军事长官指挥,又到处行凶作恶,残害平民,捣毁工厂。他们想冲入租界就冲入界,想占领租界就占领租界,是太无法无天了。外国领事团已经提出了严重警告,黄浦江上布满了外国兵舰,兵舰上大炮都卸去了炮衣直指我们,租界里外国军队新近也调来了不少。如果发生冲突,不但全国精华的上海完了,北伐事业也完了。”<br>    “说得对,共产党的危害非同一般,诸位切不可等闲视之。”蒋介石拿腔拿调地插了一句。<br>    白崇禧咽了一口唾沫,接着说:“目前,第一军住在上海的两个师,第一师刘峙师长老实些,执行反共的命令认真一些,共产党就鼓动人贴他的标语,散传单要打倒他;第二师薛岳师长灵活些,与共产党表面上接近一些,他们就贴标语、散传单表示拥护……不过,这种局面仅仅是维持现状而已,如果由此下去,我们的军队很难说不会发生变化。”<br>    身穿长衫、罩上一件小坎肩,活像一个钱庄老板的国民党“理论家”吴稚晖的发言满口无锡土音,他身子直挺挺地靠在椅背上,双手握拳,边说边不停地捶着桌面。尽管他唾沫喷溅地说了大半天,但没有几个字让人听懂了。这个曾经标榜永世不做官的“老朽”,不但官瘾十足地当起了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中央监委职务,而且到处为蒋介石摇旗呐喊,还提出了个所谓的《共党谋叛证据案》。四一二政变后,陈独秀的长子、共产党员陈延年被蒋介石的特务处长杨虎亲自带队逮捕。当时,上海几个北大同学,以陈延年与吴稚晖有师生之谊,又是世交,联名写信给吴稚晖,请他作保,把被打成重伤的陈延年送到医院治疗,再设法营救。吴稚晖接到信,即写了一封复信,登在国民党右派的报纸上,大意是说:像陈延年这样的一个人,留在世上是祸水,送到医院是多事,既然已经打伤了,倒不如杀了省事。陈延年牺牲后,愤怒的北大同学都说他是人面兽心,再也不叫吴稚晖的名字,都喊他“吴老狗”。    .<br>    逼人的火药味在会议厅里四周乱滚、团团乱转,大有一触即炸之势。国民党反共头目们发言的共同性似乎挑明了中共渗透、吞噬国民党这个致命点,以此来表明和强调时局危机,进而统一清共的既定方针。<br>    终于,一个个都似乎有点按捺不住了……<br>    “各位!”蒋介石习惯地干咳了两声,以清嗓子。他始终板着身子端坐在位置上,两眼有时眯缝着,有时微张着,有时瞪着滴溜溜乱转。他除偶尔地插上一两句引起共鸣的话外,其他时间都竖着耳朵注意地听着,静静地任凭忠诚的部属们将腹中的苦水倒完。<br>    蒋介石用指头弹了一下桌面,又重说了一声“各位!”这似乎给议论纷纷的会场一个讯号,会场的人立刻把视线全转到了蒋介石身上。<br>    蒋介石把头微微向后仰着,高深莫测地微笑了一下,说:“嗯、嗯,很好,很好嘛!这会开得很好,各位都谈过了,检举了共党谋叛的诸多证据,中正很有同感。”<br>    “各位可以斟酌一下,国共合作以前,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发觉共党的野心了,我们如果再不动之以断然,哪怕是再有丝毫的犹豫和温情,那就真的会没有我们国民党的立足之地,国父留下的奋斗果实,必将付之东流。中正认为——”<br>    蒋介石说到这里,有意一顿,两只凹进去的眼睛闪了几闪,在他那猝然收缩的瞳孔里,透射出疯狂的杀机!他藏头露尾、旁敲侧击地说:<br>    “国共两党还能继续合作吗?!”<br>    会场上的高级将领和官员们与蒋介石打过多年交道了,对蒋介石的意图是十分明了的。他讲的“还能继续合作吗”,确切地说就是“不能继续合作,应即彻底清除之”。他们知道,蒋介石的肯定句式历来喜欢用疑问句式来表达。蒋介石跃跃欲试的腾腾杀气,在场的将领们都感受到了,一个个脸绷紧了许多。蒋介石的鼻翼翕动着,铁青着脸,显然在尽力抑制着那股杀气。他声色俱厉地说了下去:<br>    “上海是中国经济的枢纽,如果上海再落到共党的手里,那就会像汉口一样,弄得外交、经济、政治乱局不堪,使国民革命不能成功……”<br>    “上海这座城市,不但是稍有资本的商人不能安居乐业,就是一般民众,怕也要受共党的压迫威胁。他们的私兵——工人纠察队眼下在周恩来的拨弄下,日益膨胀,我们就是不能让其继续作乱下去,要乘共党羽毛未丰之良机,下决心清除,以绝后患。”<br>    说到这里,蒋介石撑着桌面直直地站起来,他右手食指一挥——<br>    “我命令,各地以上海行动为信号,全面清除共产党!宁可错杀一千,不许一人漏网!”
展开
目录
序篇  毛泽东与南昌起义<br>“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对八一建军节大造其反,要以“九九”取代“八一”<br>绑架历史,被毛泽东另眼相看的林彪,竟一步成了南昌起义领导人<br>1930年7月,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在南昌举行了首次“八一”纪念活动<br>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br>1949年,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军委决定:在军旗、军徽上以“八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br>毛泽东一锤定音。让真实的历史说话,争夺建军节闹剧画上句号<br>第一篇  浴血的太阳<br>蒋介石左手高扬着联共的鲜花,右手却亮出了清共的屠刀<br>张作霖专门从外国引进新式绞刑机,处决共盘党人使用了中国久已废除的中世纪酷刑<br>李济深对共产党人大开杀戒,赢得了西方列强的齐声喝彩<br>许克祥清共红了眼,派士兵专程杀到韶山冲,挖掉了毛泽东家的祖坟<br>汪精卫摆出忍无可忍的架势。扬言要对共产党以牙还牙,以眼还眼<br>陈独秀大开绿灯,李品仙不费吹灰之力缴了工八纠察队的枪<br>朱培德清共表现了有限的宽容,抛出绝招:礼送共产党先生出江西<br>第二篇  共产党里的“菩萨”<br>国共关系恶化,陈独秀反省工农运动太过火,告诫全党一个字:忍<br>中共总书记突然下落不明,陈独秀三一六计走为上,与中央玩起了“捉迷藏”<br>举足轻重的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与蒋介石的温情犹如彩色皂泡<br>两个神圣的“洋顾问”,很有点一山二虎的架势。中共中央弄不明白听谁的<br>天大地大,没有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威信大。鲍罗廷成了替罪羊<br>斯大林不相信蒋介石会反共。对中共的指示老是自己否定自己<br>第三篇  拉直淌血的“?”<br>1927年7月20日。李立三第一个提出在南昌发动武装暴动<br>用革命的枪杆子对付反革命的枪杆子。周恩来力举南昌为起义地点<br>罗米纳兹毫不客气地宣布:我是共产国际的全权代表,奉命了纠正中共中央所犯错误<br>共产国际一纸智者的电报,让摸不清头脑的中共中央自己押宝<br>汪精卫邀请贺龙、叶挺上庐山。贺龙发出警告: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br>南昌不是死海,成千上万民众用传统方式欢迎铁军进城<br>张国焘阻止干扰,使南昌起义推迟了一天,冲动的谭平山要把他杀掉<br>第四篇  暴动进入倒计时<br>朱德告诉周恩来:南昌城敌情没什么变化,大官都上庐山了,暴动胜利有把握<br>贺龙接过暴动指挥棒,他向弟兄们宣告:这次是革命暴动,不是反水兵变<br>战前似乎很平静,枪口已顶脑壳,改军还昏昏然蒙在鼓里<br>朱德宴请敌团长。接到密报的敌军官告诉朱德:今夜有人想缴我们的枪,搞暴动<br>赵福生投敌告密,使南昌起义发起时刻提前了两小时。最后他成了被新军处决的第一个叛徒<br>第五篇  打响第一枪<br>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的战斗地点藩台衙门,由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的老兵打头阵<br>南昌起义战斗打得鼓激烈的地点天主堂,一直恶战到天亮<br>南昌起义战斗打得最轻松的地点小营房。睡梦中的敌人稀里糊涂被缴械<br>南昌起义战斗打得最悲壮的地点贡院,新军第一位壮烈牺牲的勇士陈守礼,排列在共和国军队英烈榜首<br>1927年8月1日,南昌城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用自己的枪杆子打下自的天下<br>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李立三以司仪身份宣布中国吲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br>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南昌起义把“土地革命”作为主要口号<br>第六篇  决策南征<br>精卫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悔恨没有早早地把共产党一个个抓来枪毙<br>张发奎飞车阻拦,没想到赔了夫人又折兵<br>周恩来断言:南下广东定能取得苏联的外援。信心十足的起义领袖们选了个下策<br>寻找远水解近渴,新生政权将错就错南下广东“大迁移”<br>8月5日凌晨,最后一批起义军撤离南昌。成群结伙的俘虏兵摇身一变成凶神恶然<br>黑手高悬霸主鞭。闷热的南昌,流出来的不是汗而是血<br>第七篇  绝地博弈<br>走一路人倒一路。超越极限的行军,饥饿、疾病、疲劳……像一只只食人的饿狼<br>起义军非战斗大量减员,周恩来痛惜:部队要轻装!背着大包袱不打仗也会被压垮压死<br>南征路上,起义军第一次把“打土豪,土地革命”付诸实践<br>树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会有。忍无可忍的贺龙“杀鸡儆猴”<br>走一路兵逃一路。蔡廷锴脱逃开大差,拉走了起义军四分之一的兵力<br>革命不是鲜花铺路。开小差逃跑的官兵犹如越滚越大的雪球<br>走一路仗打一路。1927年8月25日,起义军在壬田打响了南征第一仗<br>朱德断言瑞金无大仗。起义军苦战会昌,杀开了一条南下广东的血路<br>再燃希望之火。起义领袖们不改初衷:立刻到广东去<br>错误的情报,导致错误的判断,又导致错误的决心。起义军浴血汤坑<br>红了七日的潮汕又陷敌手。黄绍弦乘虚而入拣了大便宜<br>第八篇  铁流滚滚竞风流<br>南征途中不老的“八仙”<br>乐天派恽代英,走到哪就把笑声带到哪<br>被俘虏兵打了一顿的郭沫若拄着木棍,南征路上吟着他新作的诗<br>起义军将士为活人李立三开追悼会<br>新军第一批女兵,在艰苦卓绝的斗争面前,部队逃亡三分之一,硬没有一个女逃兵<br>起义军聚集着一批外国人:列宁生前委派的苏联顾问和几个朝鲜、越南同志<br>第九篇  山穷水尽疑无路<br>张太雷带来中共中央的命令:不再打国民党旗号,迅速亮起苏维埃旗帜<br>不吉祥的流沙:起义军军心跌落低谷,悲观指数直线上升<br>兵败如山倒。部队失控,指挥失灵,全盘溃散,起义领导人无力回天<br>不光彩的选择,好汉也有走回头路的时候<br>第十篇  走向“朱毛时代”<br>血战三河坝:起义军伤亡800,歼敌1300。祈中国成立后发现旧战场仍存有几百具尸骨<br>朱德高扬起生命的旗:中国也会有一个“一九一七年”<br>朱德告诉抓他的土匪:朱德在后屋<br>天不转地转。范石生对朱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br>1928年1月,起义军智取宜章城,朱德打起红旗大干一场的第一仗,旗开得胜<br>许克祥自家吹破了自家的牛皮,被革命军打得七零八落<br>井冈会师,改天换地的“朱毛时代”从此到来<br>第十一篇  南昌起义走出的将帅们<br>周恩来:当年指挥南昌起义的前委书记,51岁被任命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政府首脑<br>朱德:南昌起义失败后,挺起不屈的脊梁。成了天下流传的“朱毛红军”总司令<br>刘伯承:24岁被打瞎右眼、不上麻药开74刀的南昌起义军参谋长<br>贺龙:在共产党最危难时,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的起义军总指挥<br>陈毅:星夜追赶起义军,在失败时挺身而出的大英雄<br>聂荣臻:周恩来指定的前敌军委韦记,率第二十五师参加南昌起义军<br>叶剑英:未直接参加硅昌起义。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化解了敌人剿杀起义军的一次次阴谋<br>叶挺:与“铁军”同享威名,南昌起义代前敌总指挥<br>林彪:一个乡村少年,进了黄埔军校,参加了南昌起义看来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元帅<br>北京:共和国首次阅兵,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亲自为将帅们授勋授衔<br>尾篇  建军元勋谈笑凯歌还<br>周恩来参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说起起义失败的教训,才第一次谈到自己<br>朱德笑道车昌起义的一幅油画,把恩来和我们几个都安排在这里宣布起义,这是艺外家的想象吧!<br>贺龙旧地重游,兴味盎然地数着当年指挥部二楼窗口的弹痕<br>陈毅没有兴师动众。仅带着一个秘书,兴致勃勃地来参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br>附录  南昌起义大事记<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