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的创立
20世纪初,当世界航空业的黎明时代到来之际,中国尚处在清朝末期封建王朝的沉睡之中。尽管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但由于鸦片战争、沙俄侵略、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巨额战争赔款的影响以及国内的连年战乱,致使民不聊生,往昔富强的大国变得极其贫穷与落后。此后又由于军阀混战,整个中国犹如三国时代一样,被大大小小的军阀割据,因此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非常低,根本无法发展航空工业。各军阀只不过偶尔购买几架新型飞机装点一下门面而已,空军只不过是个空架子。
1928年蒋介石北伐,1929年第一支北伐军航空队成立,命名为“中山航空队”,喷涂青天白日标识的“布雷盖”-14和苏制R-1双翼双座轻型轰炸机开始在中国的天空中值班作战。它标志着中国空军的创立。
中国最早的空战发生在1929年洛阳附近少林寺的上空,当时中央军“波泰”-33侦察机和洛阳军阀冯玉璋空军的“容克斯”W-33轻型轰炸机之间展开激战,驾驶这两架飞机的分别是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的曹姓和刘姓两同班同学。第二年W-33被中央军庄姓驾驶员驾驶的“海盗”1型战机击落。这是中国首架被击落的飞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张学良东北航空军约260架飞机被日军掠获,当时中国最有规模的东北空军被彻底瓦解。此后日本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中国空军首次与日本海军航空队发生了小规模的空战,在这次交战中,石邦藩驾驶“容克斯”K-47型战斗机和赵普明驾驶“海盗”战斗机各击落1架日本海军十三式舰载攻击机,被击落的日本飞机掉入钱塘江和杭州湾水域中,飞行员被日本“泽风”号军舰救起,但2位中国飞行员在此次作战中壮烈牺牲。这是中国空军首次对日作战,也是中国空军在对外作战中最早击落外国飞机,同时也是最早被外国击落战机。而一位名叫罗伯特·肖特的美国试飞员,虽不是中国空军的正式成员,但由于被日军的侵略行径所激怒,两次擅自驾驶只有1架样机的新型“波音”X-66W战机(P-12型的一种)与日军作战,在第二次出击时被日军生田大尉驾驶的十三式舰载机击落。
这次空战使中国政府第一次认识到建立一支与敌国争夺制空权的空军的重要性。1932年,以美国朱厄特大尉为团长的代表团仿照美军兰德鲁夫航空学校,建立了杭州航空学校(中国空军学校)。一批优秀的爱国青年被选派到这里学习,使中国空军的面貌焕然一新。
1936年10月,为祝贺蒋介石50岁生日,在南京举行了盛势空前的空中阅兵表演,中国空军现代化的新型战机全部亮相,其中包括可收放着陆装置的“寇蒂斯·霍克”Ⅲ(新“霍克”)战斗机、“马丁”-139W双发中型轰炸机、“诺斯罗普”-2E单发轻型轰炸机、“寇蒂斯”A-12“伯劳鸟”攻击机和“亨克尔”He-11。1A双发重型轰炸机等。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空军的将士们斗志昂扬,杭州航校第一、第二、第三期毕业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决心报效祖国。特别是对“诺斯罗普”-2E型和新“霍克”型战机已驾驭自如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大队队员来说,他们怀有强烈的爱国心,对自己的飞行技能也非常自信,更是豪气冲天。无论是在空军根据地的南昌还是在当时的首都南京,民众的抗战热情非常高昂,随时做好了迎击日寇的准备。
8月上旬,根据抗战计划,中国空军接到了出击的命令。由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已被日本占领,南昌离台湾太近,随时有被日军偷袭的可能。因此各飞行大队被分散部署到华中各地,并做好随时出击迎敌的准备。
8月4日夜,在南昌的一家饭店,各界人士为即将出征的空军将士们举办了出征宴。参加的有飞行员、地勤人员、空军有关人员及其他客人。明天就要出征杀敌,其中谁能平安回到南昌,再来赴宴?人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古来征战几人还”的诗句在人们心头掠过。突然,第二十一中队队长李桂丹站起来大声说道:“兄弟们,我不知道今后还能不能活着和大家见面了。但我一定会尽全力搏击长空,英勇杀敌。我会永远记住今晚我们的友情。我发誓,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不把日寇消灭掉,决不生还。”说罢,猛然把酒杯摔在地上,朗声大笑。随后,只听见“乒乒乓乓”的摔杯声,大家都把杯中酒一饮而尽,摔碎酒杯相视大笑,意气昂然地尽欢而散。
第二天黎明,阳光洒满了南昌的青云谱机场,飞行员们整装待发。随着一声令下,第四驱逐大队的28架新“霍克”在高志航大队长的带领下,昂首冲向蓝天,向河南周家口机场飞去,它们是第二十一中队9架,中队长李桂丹;第二十二中队9架,中队长黄光汉,副中队长赖名汤;第二十三中队9架,中队长毛瀛初。紧接着,第五驱逐大队的18架新“霍克”在丁纪徐大队长的率领下向东北方向的扬州飞去,他们由刘粹刚中队长率领的第二十四中队和胡庄如中队长、董明德副中队长率领的第二十五战队组成。新“霍克”起飞的余音未落,第九大队长刘超然就率领他的18架“寇蒂斯·伯劳鸟”双座攻击机驶出停机坪,该大队包括王汉勋中队长、赖逊岩副中队长带领的第二十六中队,战机9架;孟广信中队长、张旭夫副中队长带领的第二十七中队,战机9架。刘大队长在目送其部下的18架战鹰飞上蓝天,并与奉命留守南昌机场的曹文炳大队长致意后,拉动操纵杆追赶而去。这样,65架主力战机从南昌起飞消失在蓝天远方。这是中国空军创始以来最为威武雄壮的出征仪式。在此之前,由于国民党施行消极避战政策,禁止他们进行积极的作战,他们一直被嘲弄为“鸦片空军”。
激战前夜
中国空军第一线主力战机包括“诺斯罗普”-2E、“寇蒂斯·伯劳鸟”、“亨克尔”He-111A,“马丁”-139W等74架攻击机和新“霍克”、“波音”-281等70架单座战斗机,共计144架。而日本侵略者的航空兵力又怎样呢?
日本陆军航空队当时驻扎于东北三省,但日军大本营认为其力量对于发动对中国的全面战争来说尚显不足。于是在中国空军出征3周前的7月,由加藤建夫大尉率领的第二飞行大队沿濑户内海、九州、朝鲜到东北的路线,增援中国战场上的日军。这支侵略军使用的是川崎九五式战斗机,发动机功率小,性能上不如中国的新“霍克”和“波音”-281。他们到中国本土后,由于遭遇游击队夜间的袭击,而且机场因大雨而灌水,所以没有赶上8月进攻上海的战斗,直到第二年3月才在归德遭遇第一场空战。
另一方面,日本海军派遣了由“加贺”、“凤翔”和“龙骧”号航母组成的机动部队,并动用了刚刚面世的当时世界上少有的九六式远距离海军陆上攻击机。九六式是为了弥补由于伦敦裁军会议导致日本海军主力舰的不足而设计的,是一种可以从陆上起飞长驱到达作战的海面、对敌军舰施以鱼雷轰炸的双发长距离攻击机。战争一开始,日本就在搜集中国空军的情报,包括有什么样的飞机,有几个作战大队,大队长是谁,中队长是谁,副中队长是谁等。他们获得的情报是:中国空军有600~800架飞机,其中新式战机140架左右。他们认为,日本海军主力战机的双翼固定起落架飞机的性能不如中国空军的收放式起落架低翼单翼机,因此决定由木更津航空队和鹿屋航空队可出动的38架九六式攻击机组成第一联合航空队,作为王牌军投入中国战场。事实上,中国广袤的土地让侵略者充分发挥了该机远距离飞行的能力。
在中国主力战机离开南昌根据地3天后,8月8日,日本九州鹿屋基地所属18架战机离开基地,在台风中飞往台北松山基地集结待命;同日,木更津航空队所属的20架战机也飞抵九州的大村基地,准备以济州岛为中继站,攻击中国的东海岸以及上海、南京周边的基地。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发布命令,必须一举歼灭上海周边的中国空军。中日大空战如箭在弦,一触即发。
可就在这时,一股超强台风袭击了台湾海峡两岸。周家口、扬州、广德、曹娥的中国空军机场及日本空军基地都遭到了狂风暴雨的打击。而满载110架九五式舰载战斗机、九零式舰载战斗机、八九式舰载攻击机、九四式舰载轰炸机和九六式舰载攻击机的3艘日本航母,为了躲避风浪,也逃进了大连港。此后一连数日,长江流域狂风暴雨昼夜不断。
8月13日,日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原本要向3艘航母和海军航空队发出出击的命令,可天气根本没有好转的迹象,他只得暂时放弃了出击的打算。
而在周家口机场等待战机的中国第四航空大队的高志航,与他率领的28架新“霍克”战机也被困于漫天大雨之中。他密切地关注着台风的变化和日军的动静,心里非常焦虑。他心想,如果再这样拖下去的话,日本海军将利用这一时机向上海派出增援部队,打破军力平衡。
8月13日,高大队长终于按捺不住,决定打电话与南京的中国空军司令部航空委员会联络。可是由于大雨,电话不通,而且在电话中沟通作战意图万一被日本间谍窃取的话,后果不堪设想,这种轻率的行为当然不可取。于是他决定亲自去南京联络。13日夜,黑云乱飞,天空中电闪雷鸣。就在雷声中,忽然听到大型客机的轰鸣,只见一架民用福特三引擎客机出现在云端,然后降落在周家口机场。这是一架从汉口飞往洛阳的客机,途中由于雷雨迷失航路,因为看到了周家口的灯火,意外地降落到了这里。
也许是上天的恩赐吧,在这种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单座战斗机根本无法飞到南京,而对福特客机来说,却完全可以做到。高志航当机立断,飞身登上停好的客机,对机组人员说:“这架飞机被我们征用了。你们不要把发动机停下,马上飞往南京。”驾驶客机的外国飞行员对突如其来的“劫机”事件感到非常吃惊,拒绝了他的命令。性如烈火的高志航非常恼怒,雷鸣般地大喊:“这是中国军队的命令,我是空军高大队长!”
看到毫无妥协的余地,飞行员只好乖乖地启动飞机,飞向南京。
……
展开
——江新凤(世界军事研究员)
中国空军的抗日作战是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细致的文笔再现了这段艰难而光荣的历史,值得一读。
——盛欣(战略研究专家)
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大陆对于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60周年之际,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推出《中国的天空——中国空中抗日实录》一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空军将士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建立的丰功伟绩,对今后抗战史研究的深入不无助益。
——凌翔(军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