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史馆与清代政治》一书,以清代史馆研究为枢纽,对有清一代史馆修史的发展、成就及其与诸方面之联系,尤其是与一代政治风云相起伏、相影响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和考察,视野开阔,剖析深刻,将清代史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全书的学术创新价值,我想至少有三点是值得称道的。一是首次系统阐明了清代史馆的机制及运作方式,书中利用大量档案资料,对一些重要史馆的设立过程,史馆与内阁、翰林院的关系,史馆的管理制度、史料的征集途径等问题做出详细分析,总结了清代史馆制度的特点。二是深入考察了史馆中史官的活动与官僚体制的关系,并对史馆修史、幕府修史与私家修史三种不同修史形式的关系进行讨论,说明它们之间既存在矛盾又互相补益的事实。从一个角度展现了清代史学整体的、动态的发展。三是探讨了清代史馆与政治的互动。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清代史馆与清代政治》正是在这一精神指导下,通过具体的史料和事例,深刻揭示了史馆修史与清廷政治斗争、帝王文治、民族问题、边疆问题的关系,展示了专制政治下官方史学的政治化特征。
展开
——陈祖武
作者通过论说清代史馆而讨论史馆与政治的关系,这在研究史馆制度上是更深入了一层,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吴怀祺
本文以极开阔的视野,缜密的思考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法,将清代史馆的建制、功能、成就、影响等作了精确而缜密的论述,尤其是对以史馆修史为主体的清代史学发展中的帝王意志、社会盛衰、学术变迁、民族矛盾、边疆冲突等与之相关的政治问题作了精辟而系统的阐发,见解独到,剖析深刻,发前人所未发,以自成一家言的风采,将清代史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高度。本文在历史撰述与当代政治的相关问题上做出的新的探索和提出的一些有关史学认识与撰述的规律性见解,对中国史学的整体研究亦做出了可以引领时代学术风尚的贡献。
——杨燕起
本文突出的特点或意义,在于跳出传统单纯以史学文体作为研究对象,单向探讨史学发展问题的樊篱,打破旧的历史文献及中国史学一般的研究畴域,转换研究视角,通过对史学与社会政治、史学与制度、官修与私修史学等多方位互动关系的探讨,展现清代史馆官修与清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清代史馆修史乃至整个清代史学。
——向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