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去世时,留下一个七岁的儿子,名叫柴宗训,他继承了皇位,就是周恭帝。恭帝年纪太小,只得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而朝廷最重要的军权则掌握在赵匡胤手里。
赵匡胤原是周世宗手下的一员得力战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周世宗亲征北汉因病返回的途中,从行囊中取出文书批阅,忽然发现了一块长约三尺的木头,上边清晰地刻着一行小字:“点检作天子。”周世宗觉得很奇怪,就把它收了起来。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的是驸马张永德,与周世宗是郎舅关系,为官以来一直忠心耿耿。但是周世宗不敢掉以轻心,就罢了张永德的官,改由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把后周最精锐的部队禁军交给他指挥。
后周显德六年(959),后周朝廷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是北汉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恭帝和太后全无主意,宰相范质和王溥只得做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后,立刻调兵遣将。两天后,他亲率大军开拔北上,同行的还有他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汴京20里路的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赵匡胤命令将士们就地扎营休息。士卒们走累了,自然是倒头便睡,赵匡胤喝了点儿酒,声称头痛,也早早地躺下了,还吩咐卫兵不许任何人打扰。
还在赵匡胤没有离开汴京的时候,城里谣言已经是满天飞,“策点检为天子”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不少人做好了逃难的准备。到了陈桥驿后,精通天文、善于占卜的殿前散员第一直散指挥使苗训说他看见太阳之上还有一个太阳,两个太阳长时间地摩擦、撞击,他指着奇怪的天象对手下楚昭辅说:“这前一个太阳应验在周,后一个太阳应验在都点检身上,后日将取代前日,这是天命。”
这个说法很快就在军中传开了,众将议论纷纷。江宁节度使高怀德说:“现在皇上年纪幼小,既不懂军国大事,也不会体恤前线将士,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立赵点检做皇帝吧!”
大伙听了,都觉得此言有理,就推举都押衙李处耘去跟赵匡义和赵普商量。李处耘来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一帮将领就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剑,大叫大嚷道:“我们已经商量妥了,非请赵点检即位不可!”
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安定军心,一面赶快派人告诉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让他俩做好应变的准备。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迫不及待地拥到赵匡胤暂住的驿馆外,让赵匡义进去把赵匡胤喊起来。
黄袍加身
天刚蒙蒙亮,赵匡胤就被一阵呼喊声吵醒了。他披衣走出大帐,只见一群将校个个手执兵器,列队站在厅前,齐声喊道:“诸将无主,愿策点检为天子!”赵匡胤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众人簇拥到厅堂,高怀德等人找来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接着又推又拉地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回京即皇帝位。赵匡胤一句话还没说,众将已经率领大家跪倒在地,高呼万岁。
赵匡胤一脸不情愿的样子说道:“你们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拥立我当皇帝,可我赵家世代深受国恩,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情呢?”
赵普上前大声说道:“主帅素来爱兵如子,此次拥立如不应允,这些将校兵士将会落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死无葬身之地,主帅还是应允了吧!”
“对!应允了吧!”全体将帅齐声呼喊着。
见此情景,赵匡胤无可奈何地说:“你们既然要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
“一切听陛下吩咐!”将士们异口同声地说。
“那好,你们听着:到了京城以后,不得冒犯太后和幼主,不许欺凌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民宅。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违反者定斩不饶!”
将士们又是齐声允诺,赵匡胤这才下令回师京城。当时正是上早朝的时候,消息传来,朝中大乱,众臣束手无策,只有侍卫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一人准备抵抗,在路上遇到赵匡胤的部下王彦,他转身逃跑,被追到宅上杀掉。
宰相范质不得已率百官迎接赵匡胤,赵匡胤流着眼泪说:“我违心从事,实在愧对天地。现在到了这个地步,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范质刚要答话,赵匡胤的部将罗彦环按剑厉声喝道:“大家共同推举都点检为天子,谁敢反对,我的宝剑不饶他!”范质等人相对无言,只得跪拜听命。
赵匡胤表面文章做得很足,他先让人起草好了禅让诏书,跪着从周恭帝手里接过来,又举行了禅让仪式,这才名正言顺地登基做皇帝。因为他担任过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所以他把新王朝的国号定为“宋”,国都仍在汴京。
孤军反宋
赵匡胤篡周称帝后,很多后周旧臣都不服气。昭义节度使李筠当年深受郭威恩遇: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还有建雄军节度使杨延璋、成德节度使郭崇等人,都与后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朝廷疏于控制,随时可能成为叛逆。
在这些隐患当中,最让宋太祖头痛的就是屯兵西北的李筠。赵匡胤派使者宣他进朝时,他当时就想拒绝,但被左右苦苦劝阻,不得已勉强下拜。等到摆酒奏乐时,李筠突然把郭威的画像挂到墙上,痛哭流涕。建隆元年(960)四月,宋国开国只有四个月,李筠就联络杨延璋一起正式起兵,宣布反宋。
李筠身为镇边大将,连年征战,手下的将士全都身经百战,勇猛不怕死,战斗力很强。起兵之后很快就袭取泽州(今山西晋城),杀死泽州刺史张福。李筠接着又打败了赵匡胤派来的援军,亲率三万大军南下。
李筠反叛的消息传到京师后,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宋军气势大盛,叛军却纷纷阵前倒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一战,李筠的叛军首遭败绩,三千多人被杀。战败之后,李筠退进泽州城,继续抵抗。
李筠的爱妾刘氏预料泽州城很难守住,就建议他突围奔上党,那里城坚墙固,又易于求援。他的部下却劝阻道:“现在大家都说跟大王一条心,一旦离城而走,如果有人劫持大王降敌,后悔可就来不及了!”李筠犹豫不决,也就失去了突围的良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