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廷之上,重文轻武主要表现为以从军为耻,导致文武官职互换困难。中国自古就有“出将人相”之说,文臣改任武职,武将改任文官的现象屡见不鲜。可到了宋朝,却由于长期存在重文轻武现象,导致文官不愿意任武职,武官罕有转任文职,文武官职之间的转化出现了相当大的障碍。
在“与士大夫共天下”思想的支配下,科举制度的迅猛发展及其地位的日益显赫,不仅使文官队伍不断膨胀,而且从文也成为世人追求的目标。诚如宋人所云:“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就不能不严重地腐蚀了军功的感召力。于是,优秀人才不再愿踏入军营,文臣更不愿改换武职。如宋太祖时,颇为尚武的文臣辛仲甫就不愿改换军职。宋真宗时,状元出身的陈尧咨虽射术高超,但却拒绝出任级别更高的武职。宋仁宗庆历中,范仲淹与文臣韩琦、庞籍及王沿共同主持陕西对夏战事,宋廷一度下令将四位统帅改换为观察使(武职)。范仲淹等人接到任命后,先后上书坚决辞之,“不肯拜,此事遂寝”。可见即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也不愿沦为武官。宋神宗、哲宗朝,以兵略见长的何去非,著有《何博士备论》、《司马法讲义》及《三略讲义》等兵书,但其最大的愿望不是效法孙膑、李靖等前代军事家,而是孜孜以求将武职身份改为文臣。这种社会价值观,无疑会影响武将队伍的发展,制约r其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军事将领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后果。
由于文优于武,文臣蔑视武将,武官能换成文职的就更少了。整个北宋时期,比较有名的仅有一例,即最后位居高官,被封为“庆国公”的夏竦。
南宋,已经到了武举要凭文章方能入选,才做得成武官的地步。宋代武举一改唐代武举只重武艺的做法,变为既要考武艺,又要考策论,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崇文抑武的倾向。
崇文抑武政策的长期实行结果造成军功在社会上普遍被抛弃。“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同在一朝,差异如此,文臣自然鄙视武臣和军功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