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隋朝那些花花事儿.壹,战神的崛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554905
  • 作      者:
    宋文庆著
  • 出 版 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隋朝那些花花事儿1·战神的崛起》全程演绎隋朝前后百年兴衰风云,详细解密隋亡唐兴李家崛起的内幕。<br>    阴谋,背叛,谋杀,投机,无处不在。战火四起,武夫当国。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br>    再读此传(《陈庆之传》),为之神往。
  ——毛泽东
  书写中国历史上最真实的狼图腾,再现激荡时代下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狼性和铁血。
展开
作者简介
    宋文庆,山东省成武县人,现住济南。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百灵网文化频道主编,17K文学网驻站作家,著有《赶尸匠》《血魔艳姬》《山君》等多部长篇小说。
展开
内容介绍
    北魏末年,皇室衰微,各地造反势力汹涌澎湃。地方豪强尔朱荣集团在乎定各地造反势力中迅速壮大,并培育了以后分裂北魏政权的几股势力,贺跋岳弟兄、高欢、独孤信、宇文泰、李虎、杨忠等风云人物同台登场。宣武帝驾崩走人,皇后胡灵荒淫混乱,毒杀亲子专权。尔朱荣以清君侧为名领军杀进洛阳,重立傀儡皇帝,实际掌控朝政。历史翻云覆雨,在经过精密安排后,傀儡皇帝亲手宰杀了一代枭雄尔朱荣,稍稍平静后的北魏朝廷迎来了最后的毁灭。尔朱荣军事集团瓦解,北魏政权在一群武夫手里先来个一分为二,即东魏西魏,再为北齐北周,最后由杨忠的儿子杨坚来收拾残局,隋朝来个大统一。隋朝在杨家没玩多久,江山由李虎的孙子来收拾,开拓出空前强盛的大唐帝国。
展开
精彩书评
    以一个女人开篇,纵横捭阖、天马行空,尽管像小说演义,但不乏史实根据,对于拓宽历史视野大有裨益。丰富的知识含量,有趣的历史故事,不会像读正史一样乏味。
  ——王德伟(博客中国副总编辑)

  以轻松的笔法,诙谐的语言,审视这段岁月流金的段落。铁骑胡马,萧萧寒风下,裹挟出一场旷古罕见的军事画卷,这是一个战神肆虐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岁月。勇武与彪悍的胡风,涤荡了已显文弱的中原大地,完成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民族融合。
  ——布茂发(百灵网总编辑)
  
  在这里,我们会看到很多熟悉的人物:宇文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残酷的立子杀母<br>    一个女人,一个权欲情欲均狂放恣肆的女人驾驭了一个政权,也毁掉了一个政权,搅乱了一个时代。<br>    无奈,在南北朝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我的眼光自然地盯在了一个女人身上,没有办法,女人在中国古代是很没地位的,但是当我们试图解开历史的乱麻的时候,经常发现,在一些关键的节点上,站立着一个女人,妲己、吕后、武则天等等吧。<br>    很巧,本书依然从一个女人说起,她就是北魏胡灵太后。<br>    经过百年动荡,到了北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的时候,南北朝进入了局部安定,北魏也达到了极盛状态,宣武帝也没太多大名垂青史的业绩,做了十几年的太平天子,也算有福气的人了,但是这个平庸的家伙却无意中豢养了北魏政权的掘墓人:胡承华,未来的灵太后。<br>    胡承华是河州刺史胡国珍之女,不过是一个地方官宦家庭,据说这个女人出生的时候同样出现异象,什么紫气盈庭了什么的,当然根本没那回子事,除非他生在早晨,阳光灿烂说不定会照进来些霞光还有可能,呵呵。<br>    胡承华的入宫并不是皇室选进去的,这个途径就很有意思了,有一个关键人物起了作用,胡承华的姑姑,一个职业尼姑。<br>    当时胡小姐的这个姑姑也算个官宦小姐了,却成长为著名的尼姑之一。<br>    据说能说会道,讲述那些神神鬼鬼的经卷很在行,还被皇宫大院里那些清闲无聊的宫妃们请去讲经,一来二去,便混了个脸熟,这厮经常在皇宫大院里进出,不时地打点那些要面子的妃嫔们的秋风,很是得意,也看到皇宫里当妃子是个好差使,非常羡慕。<br>    她并没有被自己那点小利冲昏了头脑,却打定了主意,放出长线要钓大鱼。<br>    她便使劲向经常在皇帝身边走动的上下左右人等夸耀自己的侄女如何如何聪明如何如何美貌,她有了青衣袈裟的遮掩,显的格外真诚。<br>    这胡小姐聪明是有的,要说美貌可不见的绝世倾城,如今被她那尼姑姑姑夸成朵花。<br>    那世宗皇帝终于听到这点风声,既然有美女那就招来享用享用,不用白不用,就这样,胡承华就进宫了。<br>    进了宫,就封了个充华世妇,在美女如云的皇宫里地位中下,只是皇帝老儿承认的一个小老婆而已。<br>    胡小姐并没有因为地位不高而怨天尤人,却有着尼姑姑姑的超级远见,当时宫廷里还没男丁,为什么美女如云的宫廷里竟然没有男丁出生呢,这里有个北魏皇族的一个残忍的家法“子贵母死”,就是立了太子必须杀其生母,说起来这个听起来耸人听闻的制度并不是北魏独创,却是源于一代雄主汉武帝。<br>    汉武帝老年的时候,性情暴躁多疑,他深知母后临朝外戚专权对皇室的危害,吕后那老娘们及吕家的作为殷鉴不远啊,何况自己也经历过太多的宫廷纷争,因此,在决意立少子刘弗陵继承皇位的时候,深怕自己的宠妃钩弋夫人日后母以子贵,重演吕后乱汉的悲剧。<br>    当时的钩弋夫人还很年轻,才二十多岁,而汉武帝刘彻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快到交权的时候了,太子又小,所以他越想越怕,果断做出处死钩弋夫人的决定。<br>    后来汉武帝问左右亲信外面对他处死钩弋夫人如何反映,可能大家都觉得过于残忍,便如实禀告说:“既然要立儿子为太子,为什么要杀了他的生母呢,太残忍了。”汉武帝这个老家伙可能还在为自己的英明决定高兴呢,也许是想借着炫耀自己的聪明,听了并没有恼怒,还正经地回答说:“这不是你们这些愚憨的人所能理解的。从前国家所以乱亡,正是由于主少、母壮,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没人能阻止她。没听说吕后的故事吗!所以要先除掉这个隐患。”<br>    这事在以后的历朝历代并没有仿效,包括汉武帝的子孙没有接着干的,但是确实也不断出现外戚干政的乱象。<br>    北魏道武帝拓跋的时候,老头子英雄一生,开创了大好河山,想的当然就远些,他要立儿子拓跋嗣为太子了,就不问青红皂白将他的生母给杀了,这事谁能受得了啊,当时拓跋嗣不象刘弗陵那么幼小。<br>    老家伙却将拓跋嗣叫过来训话:“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参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br>    史载拓跋嗣痛哭不已,浑身发抖,老头儿被激怒了让人将他架走,后来差点杀掉他。不久,宫廷内乱,老头儿被自己的儿子清河王拓跋绍给杀了。<br>    后来拓跋嗣杀了弑父篡位的拓跋绍,北魏经过了拓跋晚年的不安,终于回到正常轨道,日后可能出于宫廷内乱考虑,加之拓跋嗣亲历了皇权的生死相争,只好大加追封生母,却将立子杀母的“祖宗家法”给保留了下来。<br>    所以在北魏的宫廷里,大家都盼望自己生个女儿,或者生了儿子也不愿意让他立为太子,这可成了旷古未有之奇闻。<br>    但非常人自有非常之举,胡小姐深得其姑姑真传,做事果然与众不同,大家都不想生,她却天天求神拜佛,希望能生个儿子,更希望儿子能成为太子,大家想想,若无超人智能,怎么会敢作此想呢,更何况,她不过是个充华世妇而已吗。<br>    后来胡承华怀孕了,有好心的妃嫔们就劝说她想办法流产,如果生下儿子,就很可能被立为太子,无疑,老胡就样以命相陪了。<br>    胡承华不为所动,还真生了个男孩,作为皇帝的独子,宣武帝这次没敢大意,特别嘱咐将孩子送到专门的地方喂养,连皇后高氏和生母胡氏都不得见面,作为一个皇帝,生了个儿子竟也如此郑重其事的安排,可见宫廷斗争的厉害。<br>    宣武帝先前的皇后是于氏,本来生了个儿子,后来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自己最亲信的舅舅高肇及皇后高氏,高肇的侄女,给害死了,后来又多方构陷,将于氏费掉,改立高氏为后。后来的宫嫔们也生过几个儿子,全被高氏的几个家伙给害死了。<br>    宣武帝虽然对自己的这个舅舅还是贴心的很,但是也知道自己再不采取措施,估计就无后了,虽然这家伙才当十几年皇帝,但是长年的养尊处优寻欢作乐,掏空了身子,知道离升天不远了,所以对子嗣格外的重视起来。<br>    这种事情其实在宫廷斗争中并不鲜见,可以说当时胡氏面临的局面也是非常凶险的。<br>    但是她毕竟挺过来了,胡氏因生儿子被提升为贵嫔,地位升高了一些,可以说,已经挤身宫廷权位的一线战斗位置。<br>    胡氏生了皇帝唯一的儿子,却没被杀掉,这在史学界曾做过不少探讨,也有人为此写过专论述,至于皇帝的真实想法,当然无从知晓了,只能猜测而已。但是并不是胡氏就没有性命之忧,她面临的局面还是格外的严酷。<br>    他的对立面势力很大,这里要分析一下,第一,统摄后宫的高皇后,第二高皇后背后的高氏家族,代表人物就是高肇,宣武帝的舅舅,也是皇帝最亲近的人。<br>    很明显,按前朝的规矩,立了皇子元诩为太子的话,顺理成章就是先杀死胡氏,由高皇后作为养母为太后,当前的形势,没有一条是有利于胡氏的。<br>    没办法,人就是要靠命,她不仅活下来了,还成了帝王最后的主宰者,让人不能不佩服她的远见。<br>    皇帝在的时候,没杀掉胡氏,皇帝死了的时候呢,那可就是高家的天下了,胡氏是怎么侥幸地逃脱这个可怕的宿命的呢。<br>    延昌四年,才三十三岁的宣武帝驾崩走人,这里,当时朝内几个当权的大臣有崔光、于忠、王显等人,顺理成章立了才六岁的元诩为帝。而当时手握实权的并不是这帮人,而是高氏家族,后来的发展让人想起当年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何进和何后。<br>    立元诩为帝,不管是谁,这个还是有共识的,一个六岁的孩子吗,最起码短时期内不会有什么危险,在这个斗争圈内并不占重要位置,重要的是这个孩子的控制权。<br>    高皇后不是傻瓜,老皇帝死前没杀胡氏,老皇帝死了,立了胡氏的儿子做了皇帝,按老规矩啊,按祖宗家法啊,不管按什么,胡氏是非死不可的。<br>    但是,胡氏在这一刻却有了天然的同盟军,高氏家族的反对派们,斗争的焦点转到胡氏是不是要杀掉上了,杀掉胡氏,高氏肯定以皇帝幼小,可以亲自临朝掌握政局了,外又有高肇握有军权,何愁天下不平呢。<br>    前边说过,高肇及高后都犯了东汉末何进与何后同十常侍的斗争时的错误,太缺乏一个谋略家应有的素质,也可以说,根本没有一个阴谋家应有的智谋,他们以前的种种凶残作为只能称为屑小行为,量小。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只能走向灭亡,成全另一派。<br>    胡氏面对的时局是不幸的,同时又是不幸中的大幸。<br>    高皇后见立了老胡的儿子做皇帝,赶紧部署杀掉胡氏的办法,一个手无寸铁的女人,面对统摄六宫、朝内朝外都有人接应的皇后,可以说如同杀只绵羊般容易。<br>    也许是部署不周,也许是太过轻视这件事情,总之很快这事就给崔光、于忠等人知道了,并严密地将胡氏给藏了起来,惹不起就躲起来呗。<br>    当然,躲起来是要为日后出来掌权做准备的,有了胡氏在手里握着,高氏家族的反对派门心里有底多了。他们便假借高后的旨意给高肇再封官,然后又借小皇帝的名义写了封情辞恳切的信,说自己年龄幼小,不能掌理朝政,请你赶紧率领军队回京,掌握大局。<br>    天知道那高肇怎么会这么弱智,平时他构陷个人,杀个看不惯的官员可是能或会道着呢,可以说在老皇帝掌权的一二十年,他高肇在皇帝面前是尽可能言听计从的,在百官面前也是威风八面的。<br>    现在呢,大家知道,这小子手握军权啊,在胜者为王败者贼的年代,手握军权就可以进图天下啊。<br>    高肇却没有一点大将军大奸雄应有的素质,先是悲痛过度,整天哭哭啼啼,说在回京的路上就瘦了不少斤两。<br>    人之常情吗,士为知己者死,哭哭啼啼算是思念老皇帝的真情流露也无可厚非,只能说明这老家伙是真心地忠实于老皇帝的。但是,你高肇这样反而不行,为什么,你的地位,不应该是作为一个忠臣良士而活着,应该是一代奸雄而活着。<br>    让胡氏等人幸运的是,高肇这老小子根本没有做一个阴谋家的基本能力,老家伙回到家只顾妇人般哭泣,他竟然不去想还有阴谋家的存在,自己不做阴谋家也就罢了,做个忠臣良将,也可以畅快地活一辈子吗,但是你总得提防着别人吧,没有,他有充足的能力与办法,但是他没做任何防范。<br>    老东西跑到太极殿老皇帝老僵尸那里痛哭,既然已经哭了一路子,如今终于见到准主了,当然更要放声大哭了,人做到这份上,也算难能了,老家伙不妨再进一步,一头撞死得了,也落个忠臣义士的名气,可是他又没做。<br>    看来老天是不愿意让这个老家伙活的过于痛快了,活到今天也算厚待他了,在老家伙痛哭的时候,那群真正的阴谋家躲在角落里秘密商议,他们是高阳王元雍与于忠,定下了计策,既然你什么都没准备,那阴谋家们完成这项由阴谋家转为阳谋家的任务倒是轻松地很。<br>    老家伙哭罢,没哭死在那里,那好吧,稍微费点事,让十几个带甲武士温和地将老家伙引领到一间小房子里,哄他说让老人家休息休息。<br>    老家伙可能还在沉痛中呢,反映也迟钝些,还没说一句话,几个大汉就一拥而上,活活给掐死了。<br>    高肇及其高氏家族在北魏的历史宣告窝囊地结束了,后来的发展全在由阴谋家转为阳谋家们的掌握了。<br>    高阳王元雍与于忠等人用皇帝的名义宣布,当时的皇帝太小,连按个手印的程序可能都不需要,就向天下臣民宣告了高肇的灭亡,并说他自杀身亡,为什么自杀呢,当然是畏罪呗,然后宣告了一大篇的罪状,好了,面对这么个死有余辜的罪犯,谁还会为他卖命呢,又有什么正经理由为他卖命吗,于是这场宫廷闹剧即告结束。<br>    伟大的胡氏小姐被华丽地接回皇宫,那个窝囊的高皇后呢,对她仁慈了些,既然掌权时候就没啥作为,那么让她做尼姑吧,一则显得阳谋家们心地善良,二则既然做了尼姑,也没啥可防范的了。<br>    胡氏就这样由身负死亡宿命的皇帝二级老婆,在阳谋家们的拥护下翻身做主人,先被尊称为太妃,后被尊成太后。<br>    当然,胡氏是识相的,她知道,没有这些转变成为阳谋家们的朝廷大臣的努力,自己早死了,所以,她开始还是很老实地,既然政权是人家挣来的,何况人家又这么尊重自己,当然是要分一杯权利之羹给他们了。<br>    应了那句老话,天命在你,违逆不祥!
展开
目录
    引子<br>    第一章 残酷的立子杀母<br>    第二章 淫乱后官的胡太后<br>    第三章 欢宴之后的政变<br>    第四章 胡太后与大将的牵手<br>    第五章 六镇大起义:民间的愤怒<br>    第六章 怀朔:军神的故乡<br>    第七章 怀朔与武川:战神的舞台<br>    第八章 贺跋氏军事集团的起源<br>    第九章 破六韩拔陵败亡<br>    第十章 广阳王元深的悲惨下场<br>    第十一章 尔朱荣的兴起<br>    第十二章 “乱世邮差”高欢<br>    第十三章 宫廷悲剧:胡太后鸩杀亲子<br>    第十四章 愚蠢的胡太后被抛进河中<br>    第十五章 尔朱荣大开杀戒<br>    第十六章 尔朱荣逞威洛阳城<br>    第十七章 阴谋与仇恨的阴云笼罩皇宫<br>    第十八章 邺城之战葛荣败亡<br>    第十九章 风雨飘摇中的北魏朝廷<br>    第二十章 传奇儒将陈庆之<br>    第二十一章 陈庆之北伐<br>    第二十二章 军神对垒:尔朱荣大战陈庆之<br>    第二十三章 白袍军中的俘虏杨忠<br>    第二十四章 贺跋岳军团扎根关陇<br>    第二十五章 傀儡皇帝腰里藏刀,战神殒命<br>    第二十六章 能干的傀儡皇帝身死武夫<br>    第二十七章 武夫控制的天下<br>    第二十八章 南北朝时代的鸿门宴<br>    第二十九章 高欢秣马厉兵崛起山东<br>    第三十章 尔朱氏家族败亡<br>    第三十一章 高欢玩起权臣把戏<br>    第三十二章 宇文泰崛起关陇<br>    第三十三章 傀儡皇帝的反抗<br>    第三十四章 北魏末代皇帝陷入宫廷乱伦丑闻<br>    第三十五章 高欢vs宇文泰之小关血战<br>    第三十六章 高欢vs宇文泰之沙苑之战<br>    第三十七章 高欢vs宇文泰之河桥大战<br>    第三十八章 高欢vs宇文泰之邙山血战<br>    第三十九章 高欢之死与玉璧之战<br>    第四十章 花花公子高澄做了宰相<br>    第四十一章 传奇恶棍侯景<br>    第四十二章 侯景之乱前奏:寒山之战<br>    第四十三章 侯景VS慕容绍宗:乱世冤家<br>    第四十四章 萧衍的悲剧——妇人之仁<br>    第四十五章 侯景对古都的烧杀淫掠<br>    第四十六章 侯景进了建康<br>    第四十七章 萧衍凄惨而死<br>    第四十八章 侯景主宰建康的日子<br>    第四十九章 萧绎对兄弟子侄大开杀戒<br>    第五十章 侯景终于做上了皇帝<br>    第五十一章 侯景的悲惨下场<br>    第五十二章 杨忠遇到了英主<br>    第五十三章 怪胎杨坚出生了<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