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左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294399
  • 作      者:
    李炳海,宋小克注评
  • 出 版 社 :
    凤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十二代国君、二百五十四年间的历史。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史实,而且还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本书对《左传》作了详细注释。

 

展开
内容介绍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相传《左传》是对孔子最后修定的鲁国史书《春秋》的解释,其中确实有为《春秋》作传的部分,同时又有超出《春秋》之外的内容。《左传》按照鲁国十二位君主的次序叙事,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其纪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相传这部书的作者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但是,书中已经涉及战国初年的史实,它应该成书于战国早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左传》出现的评论或是假托君子之口,或是引用孔子的话语,它的最后编定人应是儒家学者。
  《左传》是编年体断代史,主要记载春秋时期的历史。同时,《左传》又是早期史传文学的代表作,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叙事、写入、语言运用三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左传》的叙事体现了重大题材的选择和细节描写的有机结合,既有宏阔的历史画面,又有具体生动的情节。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因此,它的叙事必然要从大处着眼,把最能代表历史发展趋向的重大事件写入史书。其所选择的重大题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王朝衰落史,二是诸侯称霸史,三是诸侯宫廷内乱史,四是卿大夫家族兴衰史。
展开
精彩书摘
  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①。王贰于虢②,郑伯怨王,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③。王子狐④为质于郑,郑公子忽⑤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⑥虢公政。四月,郑祭足⑦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⑧之禾。
  周、郑交恶⑨。
  【注释】 ①郑武公:郑庄公之父,春秋初期的郑国君主。卿士:执政大臣。周平王东迁,郑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郑武公和庄公父子相继以诸侯任职周王朝,掌握了很大权力。②贰:兼用。虢:指西虢公,也是留任周王朝的诸侯,其封地在今河南陕县。周平王想使西虢公也参与执政,以制衡郑庄公。③交质:质指抵押品。交质谓双方以亲属作抵押。④王子狐:周平王的儿子。⑤公子忽:郑庄公的儿子,也称太子忽,后来即位,即郑昭公。⑥畀(bi):给予。⑦祭足:即祭仲,郑国大夫。⑧成周:东周地名,东周都城所在地,今河南洛阳。⑨交恶(wu):交,相互。恶,厌恶,敌视。
  君子曰:“信不由中①,质无益也。明恕而行②,要③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④?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⑤,蘋蘩蕰藻之菜⑥,筐笤錡釜之器⑦,潢污行潦之水⑧,可荐于鬼神,可羞⑨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蘋》⑩,《雅》有《行苇》、《洞酌》⑾,昭忠信也。” 【注释】 ①中:内心。②明恕:明指坦诚,恕指宽容。③要(yao):约束。④间 (jian):指离间。⑤沚:水中小洲。毛:草。⑥蘋(pin):浮萍。蘩(f6n) :白蒿。蕰(wen):水草名。⑦筐:方形的竹器。菖(ju):圆形的竹器。錡 (qi)釜:均是烹饪之具,有足为绮,无足为釜。⑧潢(huang)污:均指积水,大者为潢,小者为污。行潦(150):行指道路,潦指雨水。行潦谓路边所积雨水。⑨羞:意通“荐”,均为进献之义。⑩《风》:指《诗经·国风》。《采繁》《采蓣》:《诗经》篇名,出自《国风·召南》。⑩《雅》:指《诗经》的《大雅》和《小雅》。《行苇》、《洞酌》:《诗经》篇名,均出自《大雅》。
  【导读】 文章选自鲁隐公三年(前720)。
  《左传》反映的是东周王朝的衰落史,这篇作品就是此种历史趋势最早的写照。
  周平王是天子,郑庄公是诸侯国君主,他们二人是君臣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交换人质的可能,因为地位相当的双方在有些时候才采取这种交涉方式。但是,这种反常的现象却在历史上真的发生了,并且事件的进程处处显示出周王朝的软弱无力和郑庄公的咄咄逼人。郑庄公埋怨周平王要把朝廷大权转交给虢公,面对郑庄公的质问,周平王只能以“无之” 相搪塞,底气不足,胆怯心虚。交换人质过程中,是周方的王子狐首先为质于郑,然后郑公子忽才入周为人质,周平王明显处于劣势。周平王去世,朝廷要把大权交给虢公,于是,郑庄公两次派兵抢掠属于周王朝的庄稼。这是武力威慑,也是用经济掠夺补偿政治上的损失。
  周、郑双方以交质始,以交恶终,这使得秉持礼乐文化理念的君子大为感慨,发了一通议论。所作的议论围绕礼和忠信展开,重点在于强调忠信可贵。周、郑交质本身不合乎礼,是对君臣关系的僭越和弱化,君子的议论对此一笔带过,反映出他对现实的某种认可。而对于忠信的强调则非常充分,列举祭祀礼仪及《诗经》相关作品加以论证,呼唤人们以忠信相处。
  这篇作品和《郑伯克段于鄢》,反映的是春秋初期出现的政治危机和道德危机。从郑庄公本人来看,他的诸侯国君主地位遭到共叔段的挑战,他本身又去争夺东周王朝的大权,在权力网络中扮演着双重角色。
  郑武公、庄公相继在周王朝任卿士,周平王东迁,郑武公是有功之臣。再加上郑地与东周王朝首都洛阳相邻,这就更激发了郑庄公掌握东周王朝大权的欲望。周、郑交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当时正处在周平王、桓王交替之际,客观上助长了郑庄公索取王朝大权的僭越之心。
  这篇作品叙事和议论各半。君子的议论提到《诗经》四篇作品,把它作为立论的根据。君子提到了祭祀习俗,可以在《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的记载中得到印证:“济泽之阿,行潦之蘋藻,置诸宗室,季兰尸之,敬也。”祭祀主敬,内心诚敬则野菜也可荐于鬼神。
  ……
展开
目录
前言
卷一 隐公
郑伯克段于鄢
周郑交质
臧僖伯谏观鱼
郑庄公戒
饬守臣
卷二 桓公
季梁谏追楚师
卷三 庄公
曹刿论战
鬻拳弗纳楚子
陈公子完奔齐
有神降于莘
子般之死
卷四 闵公
卫懿公好鹤
晋侯使太子申生伐皋落氏
卷五僖公
晋太子申生之死
宫之奇谏假道
齐桓公下拜受胙
阴饴甥对秦伯
子鱼论战
晋公子重耳之亡
晋文公围原
展喜犒师
芳贾不贺子文
晋楚城濮之战
楚子玉之死
烛之武退秦师
蹇叔哭师
秦晋殽之战
卷六 文公
楚商臣弑君
狼晖之死
宁武子聘鲁
臾骈不杀
贾氏
齐懿公之死
卷七  宣公
华元之败
晋灵公不君
王孙满对楚子
郑灵公之死
若敖氏之兴灭
楚子围郑
楚晋致师
楚子伐萧
楚师围宋
魏颗擒杜回
卷八  成公
齐晋章之战
楚归晋知营
钟仪南冠
晋侯梦
大厉
吕相绝秦
晋楚鄢陵之战
卷九  襄公
祁奚请老
魏绛戮扬干之仆
穆叔如晋闻乐不拜
倡阳之役
驹支不屈于晋
子罕弗受玉
荀偃之死
祁奚请免叔向
州绰奔齐
叔孙豹论三不朽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张骼、辅跞、宛射犬致师
晏子不死君难
季札观乐
子产坏晋馆垣
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论尹何为邑
卷十  昭公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徐吾犯之妹择夫
晏子拒更宅
叔孙豹之死
晋侯宴齐侯
子革对灵王
季孙意如囚于晋
子产弗与韩宣子环
楚王召伍奢二子
子产论政之宽猛
贾辛见魏献子
阎没女宽谏魏献子
卷十一  定公
邾子之卒
蔡昭侯如楚
申包胥乞师
齐鲁夹谷之会
卷十二  哀公
吴许越成
楚昭王不禁
齐吴艾陵之战
卫庄公之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