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日本中国学史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734249
  • 作      者:
    严绍璗著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严绍璗,1940年出生于上海市,1964年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大教授、人文学部学术委员兼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香港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荣誉教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汉语史学会学术顾问等。
    以《日本的中国学家》《日本中国学史》以及本书为代表,从事“日本中国学”学科史的建设。以《汉籍在日本流布的研究》《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和《日藏汉籍善本书录》等为代表,从事“国际汉籍文献学”的建设。以上述研究为基础,以《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中国文化在日本》《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交流志》《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日本文化——严绍望日本讲演录》等为代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与文学的发生学”的学理性建构。
展开
内容介绍
    《日本中国学史稿》最近已有经过校勘的新版,大家容易看到,尽管只是概述性的,却使读者能够看到各国汉学互相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有组织有系统地考察各国汉学的演进和成果,将之放在国际汉学整体的背景中来考察,实在是更为理想的。
展开
精彩书摘
    以儒学中的宋学为核心的日本传统汉学,自15世纪中期以来以日本五山寺庙为起始而逐步在宫廷和贵族文化人中漫延,逐步已经显现称为“学术”的端倪。17世纪之后,由于日本统治阶级把宋学作为官方哲学,成为长达250余年的江户幕府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一,宋学的研究由此而显现其发达。同时,由于江户时代“文人”阶层形成,学术显现庶民化得趋势,中华学术除儒学作为研究的显学外,法家、兵家、道家等也逐渐成为了研究阐述的对象,由上古时代逐渐孕育的“汉学”终于得以全面形成,汉学家的陈容有相当的规模,学术的层面虽然谈不到“诸子百家”,但也有相当层面的扩展。日本儒学作为一个从中国文化受容的特殊的学术领域,此时作为研究的容量也呈现与时俱增的状态,其涉及的内容则要比宋学宽泛得多。在这一领域内发展起来的诸学派,不仅包容了几乎宋明理学的全部,而且包容了几乎整个中国的儒学。
    本章将以日本学界对“儒学”的研究为主体,阐述日本汉学形成时期的基本特征。
    作为日本的“儒学”,与中国本土的儒学,从内容到形态,都有不同。此时,作为日本儒学的最主要的内容宋学极少表现中国宋学中思辨性最强的本体论,也罕见有关于世界观的抽象思考。他们主要地把“理”这一逻辑范畴,将其理解为与经验事物相联系的道德准则,从而变成一种纯粹的政治道德学说。
    中国的儒学在本质上也许更多地表现为政治型的道德型的伦理型的。但作为日本的“儒学”(这里指超乎“宋学”的儒学)即使在表现它的政治道德性质时,于中国儒学在实质内容方面也不尽相同。中国儒学从孔子开始主张政治与道德的合一,这便是“为政以德”。孟子提倡“以德行者王”。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日本传统汉学的研讨
第一章 日本传统汉学的奠基时期
第一节 中国古典儒学的东传
一、中国古典儒学的传人
二、早期儒学的扩散
三、古典儒学的式微
第二节 日本古代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一、中日古文化中的“神道观”
二、“天皇”的定格与道家文化
三、皇室“三神器”与“祝紫为上”
四、10世纪时代日本宫廷的“咒文”
五、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文学中的道家思想
第三节 中国的阴阳学说与日本的上古文化
一、《易》的东传
二、日本古代政治中的阴阳道学说
三、日本传统民俗中的阴阳道
第四节 空海和尚与《文镜秘府论》
一、空海和尚(F弘法大师)的汉学与佛学的经历
三、《文镜秘府论》概说

第二章 日体传统汉学的准备时期
第一节 中日禅僧的交往与宋学传人日本
一、入宋僧俊苟
二、入宋僧圆尔辨圆
三、赴日僧兰溪道隆
第二节 五山文化的范畴
一、禅宗“五山”的确立
二、五山汉文学
三、五山僧侣“儒佛互补”的理念
第三节 传统汉学的成长
一、宫廷与世俗的宋学讲筵
二、宋学著作的“和点”与“和训”
三、宋学研究著作的形成

第三章 传统汉学的形成时期
第一节 林罗山与朱子学派
一、藤原惺窝——朱子学的篙矢
二、林罗山及其学术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江藤树与阳明学派
一、了庵桂悟与王阳明的会见
二、中江藤树与阳明学的基本特征
三、大盐平八郎及其领导的民众起义
第三节 伊藤仁斋与古义学派
一、山鹿素行与古学派的滥觞
二、伊藤仁斋与古义学学派的特征
第四节 荻生徂徕与古文辞学学派
一、荻生徂徕与“古文辞学”的内含
二、清代学者对荻生徂徕著作的评价

第二编 日本中国学发生的“文化语境”与成型形态研讨
第四章 日本中国学发生的文化语境(一)
第一节 日本近代文化运动的发生
一、明治维新肇始中传统汉学观念的意义
二、日本近代文化运动的基本形态
三、近代化观念的社会文导入
第二节 维新派学者对传统汉学的批判
一、西周的功利主义价值现
二、津田真道的实学论
三、中江兆民的文化创新说
四、福泽渝吉的文明史观
五、“脱亚论”的形成与“一元论中国观”的破产
第三节 维新的多极目标与日本儒学的复苏
一、维新中的多极目标
二、《教学大旨》的颁发与维新学者的转向
三、日本儒学与国粹主义的合流
四、明治儒学的复苏

第五章 日本中国学发生的文化语境(二)
第一节 欧洲人文学术与日本中国学创始者们的关联
第二节 欧洲中国观的萌发与人文主义色彩
一、乔安·巴罗劳斯的《第三十年史》
二、朱安·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
第二节 17-18世纪欧洲基督教文明观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及其自身的嬗变
一、马坦奥·里奇神父——欧洲中国学之父
二、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在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三、在华传教士中国观的变异——理性萌芽的产生
第四节 欧洲中国观中的理性主义与它的二律背反
一、欧洲中国观中理性主义产生的文化语境
二、欧洲中国观中理性主义的先驱笛卡尔与培尔
三、莱布尼茨与沃尔夫的中国观——德国启蒙主义的理性要求
四、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激情——法国启蒙主义的理性要求
五、理性主义中国观的二律背反
第五节 欧洲中国观的近代主义与它向西方中心主义的蜕变
一、孟德斯鸠对中华文明的质疑
二、卢梭的“中国文明否定论”
三、亚当·斯密的“中国发展停滞论”
四、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中国观——由近代主义向西方中心主义的桥梁
五、近代主义中国观向西方中心主义中国观蜕变的实质

第六章 日本中国学发生的文化语境(三)
第一节 中国甲骨文字的发现与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形成
一、内藤湖南——世界上第一个亲见甲骨文的外国文人
二、甲骨文字传人日本与林泰辅的研究
三、罗振玉、王国维的东渡与在日本的甲骨文字研究
四、王国维古史研究“二重证据法”与对日本中国学家的启示
第二节 中国敦煌文物的发现与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形成
一、日本中国学界最早获知的敦煌信息
二、日本早期“敦煌学”的形成
三、日本“敦煌学”与原典解释学派

第七章 日本中国学的形成(一)
第一节 西田哲学体系与日本传统汉学的终结
一、西田几多郎的哲学体系
二、“西田哲学”对“传统汉学”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哲学研究”学科的发生
第三节 早期的“官学体制学派”及井上哲次郎的学术
一、井上哲次郎与《教育敕语衍义》
二、井上哲次郎的国民道德论——忠孝一致的综合家族制
三、“东亚学术会”的《趣意书》
第四节 “私学体系学派”的先驱者和奠基者的学术
一、松本文三郎与《支那哲学史》

……
第三编 20世纪上半叶日本中国学学派研讨
第四编 日本中国学发展中“变异”状态研讨
第五编 日本中国学战后状态综述研讨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