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志》杂家:“《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淮南王传》:“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今所传《淮南王》书,凡二十一篇。其为内篇,似无疑义。然高诱《序》谓“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着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也着,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故夫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是以先贤通儒,述作之士,莫不援采,以验经传。刘向校定撰具,名之《淮南》。又有十九篇,谓之外篇。”述外篇篇数,与《汉志》不合。《汉志》天文有《淮南·杂子星》十九卷,卷数与诱所述外篇篇数却符。然舍《汉志》“外三十三篇”不言,顾以其为《杂子星》者当外篇,于理终有可疑。案《汉志》,《易》家有《淮南王·道训》二篇。注曰:“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法。”今《淮南·要略》,为全书自序。其言曰:“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又曰:“今专言道,则无不在焉.然而能得本知末者,其惟圣人也。今学者无圣人之才,而不为详说,则终身颠顿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觉寤乎昭明之术矣。”可见淮南此书,实以道与事相对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