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神游八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055315
  • 作      者:
    寇鹏程, 廖强编著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神游八卦(数字卷)》以古代经典对数字的论述作为出发点,以“一”到“十”这十个常用数字为例证,展示数字的形成、发展及其有趣的文化内涵,试图勾画出数字与中华文明的联系网络。在“e时代”,计算机内部只有“0”和“1”这两个数字的不同组合,数字是这个时代的通行语,“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已经来临。数字重新成为现代人敏感而重要的话题。数字世界成了一个自身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神奇世界,它绝不仅仅只是一个象征序列的符号代码,而是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的领地,它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休戚相关。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妙趣横生的数字世界
  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追求十全十美,实实在在,视“十”为完整圆满吉祥的象征,因而从生日祝寿到各种庆典以“十”为大庆成了我国的传统习惯,并成为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喜爱选“十大杰出青年”、“十大风景名胜区”等等的“十大”,视“十”为一个完满的数字。
  在中国文化中与“十”连在一起的词也不少。比如人们经常说的“十恶不赦”,这“十恶”是指中国古代规定的十种最重的罪名,通常是指谋反、大逆、谋叛、不敬、不道、恶逆、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秦朝的律法规定的大罪是不孝、不敬,汉朝时又增加了不道、谋反、大逆、内乱等罪名,到南北朝时才首次列出“重罪十条”。在皇帝大赦天下的情况下,这十种罪名的罪犯也不能被赦免,所以叫做“十恶不赦”。佛教中在“八戒”的基础上又有“十戒”的说法,“十戒”是指: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涂饰香蔓、第七不歌舞观听、第八不坐高广大床、第九不非时食、第十不畜金银财宝。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有“十科”的说法,“十科”在隋朝的时候是指: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扰、学业优敏、文采美秀、才堪将略、臂力骁壮等共计十种才能。
  在中国的音乐世界里,有著名的“十面埋伏”,这是中国著名的琵琶独奏曲。乐曲以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的历史事件为题材,主要的段落有“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它所着力描写的是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项羽的激烈战斗场面。乐曲流传十分广泛,为琵琶曲目的经典之作。文学作品中有著名的《十美图》,叙述明朝时期奸臣严嵩、严世藩父子害死三边总制曾铣,曾铣的两个儿子逃脱在外,在流浪的磨难之中经过努力后两人双双高中状元,帮助海瑞除灭奸党,报仇雪恨。兄弟俩在流落的过程中先后娶妻十个,所以叫做“十美图”,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大团圆”思想。
  与“十”连在一起的文化事典还有:如“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就是比喻人才到处都有。这最早是从汉朝王符的《潜夫论》中来的:“夫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表现出人们的一种乐观情怀。“十里长亭”,亭,是古时候设在大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也用于亲友饯别,长亭,是相对于短亭而言的,古时候隔五里造一个亭子,称短亭,十里建一个亭子,称为长亭。十里长亭就是送别朋友的亭榭。“十拿九稳”,是指事情很有把握取得成功。“十年寒窗”,古时读书人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而长期埋头苦读,在科举考试的旧社会,一旦考试及第,就可以做官,从此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正是这一诱惑使得无数读书人长期苦读四书五经。现在人们用“十年寒窗”来泛指一切长期埋头苦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植树木需要十年,而培育人才需要一百年,人们这句话指培养人才是一个长久的计划,也用它来指人才是不容易找到的、极其难得的。这句话最早是出自《管子·权休》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十全十美”,是用来表示完美无缺,没有任何瑕疵。“十生九死”,表示经历了无数危险、艰难险阻而生存下来,也表示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十室九空”是说十户人家中有九户人都是空的,这是用来形容由于灾祸、战乱、暴政造成的贫闲、流离或死亡的凄凉景象。这个词最早是晋朝葛洪的《抱朴子·用刑》中出现:“徐福出而重号之仇,赵高入而屯豺狼之党,天下欲反,十室九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这是说在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地方,里面也必定有忠诚信实的人。这说明在这个世界上,忠诚信实的人还是有很多的。而“十鼠争穴”则是比喻坏人聚集在一起,互相的争斗。“十死一生”是形容经历极大的危险,而幸存或生存下来的可能性极小。“十万八千里”是形容距离很远或者差距很大。也许大家都还记得在《西游记》中写道:“将身子一抖,跳将起来,一个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这一描写就让我们对孙悟空功夫的高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十万火急”是以前对于急于投递的文书常用的批语,现在用来形容事情极为紧急。“十羊九牧”就是说十只羊,有九个人来放牧。用来比喻民少官多,赋敛很重。这句话最早出现在《隋书·杨尚希传》:“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而郡分领……所谓官多民少,十羊九牧。”“十有八九”是说十分之中有八九分的样子,表示所占的比重极大。“十指连心”是说十个手指头与心相连,如果手指一有伤破,就会钻心的疼痛。在《封神演义》中写道:“只看见奉御官把铜斗放在火上烧红,然后放在姜皇后的两只手上,只看见通红的铜斗把姜皇后受伤的皮肤都烧焦了,筋骨都烧断了,两只手的骨头都枯了,铜斗冒着烟,发出了一阵一阵的皮肤烧焦的臭味。十指连着心呀,可怜的姜皇后就这样昏死在地。”
  第三章 说一
  文明的开端始于文字,文字的开端始于数字,数字的开端始于一。我国古代常有“二者数之始也”、“数始于一”的说法。“一”既是数字,又是文字。它是万事万物万数的源头和基础,其涵义极为丰富复杂,、诸如一个、第一、每一个、一致、至高无上、不可分的单体、所有、全部、整体,等等。
  一是最小的自然数,《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无论哪个种族和国家,整个地球上的全体居民,莫不如此。但是,由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使得汉语、汉字中的“一”,还具有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点——最简单而又最复杂。
  “一”在所有数字中最简单,除了“数始于一”以外,还指它的字音和字形;说“一”在一切数字中最复杂。是指它的字义亦即词义。
  “一”的声、韵、调,都是最简单的词之一:没有声母;韵母也只是个单韵母,而且还是单韵母中开口度最小的;声调是阴平调,没有任何高低升降的变化。
  发音时也是最简单的词之一:只需两唇问张开一条缝,上下齿松开一点距离,一丝气流从颤动的声带经过喉头,穿越口腔,迸出唇外,便发出了[i]的音。
  “一”的写法只有一笔:从左到右平移的一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全部现代汉字中的一笔字,只有“一”、“乙”和“0”三个。可是“乙”转了三次弯,“0”是一个不大容易写好的圆圈。“乙”和“0”看起来比“一”复杂,写起来比“一”麻烦。所以“一”是字形最简单的数字,同时也是字形最简单的汉字。
  综合音形两个条件来衡量,在汉语中,最简单的字自然是非“一”莫属。从词汇学的观点来看,读音和外形都是词外在的存在形式,“一”也是外形最简单的词。如果我们与世界上一切语言文字进行比较,无论是字的音形还是词的音形,都以中国的“一”为最简单。
  我国“一”有多少义项?有哪些用途?如果不认真准备,除了专治汉语词汇学、训诂学的专家,恐怕极少有人能答全,就连及格也不大容易。《现代汉语词典》中列举了“一”的8个义项,其中第6项又分两点,加起来是9项。《汉语大字典:》中,“一”有20个义项,其中第17项为副词,底下有9种解释,合起来共28个义项。《汉语大词典》中,“一”这个词条下注出31个义项。“一”的意义之繁多,遥遥领先于汉语中所有的数词。把它放在所有的词中进行比较,义项之多可与“一”相匹敌的,汉语中大概只有“打”了,后者的动词义、介词义、量词义总计41项。
  “一”的大多数含义都是活着的,不少还是常用的,这也是和其他的词不一样的地方。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旧事物、旧现象相继消亡,词义作为记录事物和现象的载体,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语言学家们认为词汇从古到今肯定会发生变化,大致有新词新义的产生、旧词旧义的灭亡、词义的扩大或缩小、词义的转移这四种情况。对一个具体的词来讲,从古代到现代,最为普遍的变化,是它必然有一些旧的意义会消亡,但是“一”的大多数意义却仍然活着,不少是经常使用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1)最小的整数:属基数词。大写作“壹”。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由此引申为数量极少:如“一鳞半爪”、“一毛不拔”、“一无所知”。
  (3)第一:属序数词。如“五月一日”、“第一名”等。
  (4)若干份中的一份:如“三分天下有其一”、“四分之一”、“这个东西该分我一份吧”。
  (5)相同,同一:如“众口一词”、“说法不一”。
  (6)单一、独一:如“一家之言”、“一面之辞”。
  (7)全、全部:“一家之主”、“一校之长”。
  (8)专一:如“一心一意”。
  (9)另一或也、又:如“马铃薯-名土豆”。
  ……
展开
目录
总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言
第一章 数字和数字文化的起源
第二章 妙趣横生的数字世界
第三章 说一
第二章 说一
第四章 说二
第五章 说三
第六章 说四
第七章 说五
第八章 说六
第九章 说七
第十章 说八
第十一章 说九
第十二章 说十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