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拾陆.第五辑,隋 唐(上):卷二百○三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卷二百一十七唐肃宗至德元载(756)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402999
  • 作      者:
    (宋)司马光著
  • 出 版 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话全译本。台湾著名学人黄锦鋐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学者合译。译文贴近原著,尽得信达雅之要义。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紧贴原著,逐字逐译,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一个“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以拙御巧,看似笨工夫,实为巧办法。
    全书文言加上译文凡八百万言,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按朝代分为七辑,陆续推出。
    《资治通鉴》之名,众人皆知,但研读者比之于《史记》要少很多,考其缘由,一者当数其编年体例,初读似乎有烦琐之嫌;二来其洋洋三百万言,规模远比五十万言的《史记》巨大,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此二者,细考之实乃《资治通鉴》的过人之处:编年体能将复杂之史实条分缕析,读之能追根溯源,其源头、发展、高潮、结局方能一清二楚;《资治通鉴》叙述了1362年的中国历史,如此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浓缩于三百万言之中,能清晰明了已属大为不易,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对这段历史有所解。如不能用心将其一一读来,则只有将时间浪费在市面上大为泛滥的所谓的中国通史之上了,所欲其何,就要看读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了。
    该版本的特点有三:一为译文考究,此点在出版前言中有详细说明;二为文白对照,“白话语译”乃弘扬传统文化之急需,但断不可以之取代典籍之原文。文言在对宇宙人生之直观和对历史命运之体认上具有简约精准之美,此为白话文所无法企及。因而“白话语译”只能是一座桥梁,意在让现在的读者能通过这一桥梁而直接接近原典,所谓“得鱼忘筌”者是也。因而我们在编排形式上,尽量做到文白对照,既能得白话文之通俗易懂,又不失文言文之典雅深沉。在版式上,一页之内上排原文下排白话文,一一对照,使原文和白话文皆能保持阅读的连贯性。三为全书的分辑安排,编者考虑到大多数读者可能存在的对《资治通鉴》的畏惧心理,将八百万字的规模按朝代分成七辑,每辑大致百余万字,相对而言阅读起来要轻松许多,且以朝代为分辑原则,既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又可以视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购买。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5辑 ·隋唐(上))(全3册)》看点:
    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话全译本。台湾著名学人黄锦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学者合译。译文贴近原著,尽得信达雅之要义。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紧贴原著,逐字逐译,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一个“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以拙御巧,看似笨工夫,实为巧办法。
    全书文言加上译文凡八百万言,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按朝代分为七辑,陆续推出。
展开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自幼嗜学, 20岁中进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领衔编纂《资治通鉴》,其时司马光年47岁。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完成。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数月后去世,时年67岁。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展开
内容介绍
    本辑所记,起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迄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讲述隋至盛唐,凡一百八十八年之史事。
    589年,隋文帝整齐南北,鉴于前四百年纷繁,倾力务国,内修整吏治,休养民众,外羁縻突厥豪强,安抚边境,内外大致可观。南北相峙期间,淮南江北,荒为战场,统一之后,纵横千里,悉化沃壤;又广设两仓,丰蓄歉济。二十年之间,国中物力,足备五十年之需。然文帝虽能自励,却少有大同理想,治政规模,无关宏远,因猜忌太子,炀帝是立。隋炀美姿仪而广才气,具南、北暴君之性,器具才调,唯济恶而已。因怀忿而三征高丽,未见克服;内广通河渠,三幸江南,不惜民力,广费民财,天下因之鼎沸,楼船再无计北返。617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旋陷关中。618年,炀帝进退失据,为臣下所弑,隋朝灭亡。隋建国三十七年,由极盛至亡,不出十年。
    618年,李渊称帝长安,未及十载,扫荡群雄,天下一统。626年,玄武相残,秦王胜出,千古一帝,至此登场。贞观之治,二十三年,民丰物阜,路不拾遗,胡汉一家,万国来仪,盛唐康乐,由此奠基。高宗失柄,武氏临国,690年,女主晋位,一十五载。宗室虽有残破,百姓却无侵扰,英俊辅国,君明臣贤,时有酷吏,请君入瓮。神龙元年,玄武门兵变再起,武曌逊位,政归李氏。然旧有势力尤盛,李隆基坚忍英断,两次挟兵入宫,清扫纷纭,713年登位称尊。开元盛世,二十九年,姚、宋入阁,政治清明,财富民淳,境域以内,“行万里不持寸兵”,大唐强盛,臻于巅峰。天宝年间,国势依然,然明皇已然由俭入奢,疏懒国事;林甫入相,口蜜腹剑,摧残俊士,纵蕃人拥兵方面,却少制御长策,禄山因之崛起;贵妃艳姿,回眸一笑,百媚俱生,内宫专宠,杨国忠本非干才,只因宫闱奥援,入阁秉政,杨家权势“炙手可热势绝伦”,唐室治政兵事却渐次颓废。禄山不堪杨国忠逼迫,又窥破唐室腐败,755年,渔阳鼙鼓,动地而来,《霓裳》、《羽衣》,由是惊破。本辑结束于此,以终盛唐。
    此一百八十八年,是中国最有可为的年代,三十年强隋,百二十年盛唐,全在此间,除开中间十数年烽烟,华夏国力,大体向前。唐太宗千古雄主,则天皇帝旷世女杰,头尾隋文、明皇均为令主,名臣良将分相拱卫,一时星空,璀璨满目。豪杰用世,未构于刀笔;百姓未有饥馁,自可安于天伦;长安高曲入云,四境拓土开疆。只未料渔阳烟尘骤起,明皇千骑万乘,逦迤西南行,杨门富贵,只剩得马嵬坡前草青青。读者到此,当如美梦初醒,嗟叹连声:当国立身,能无敬慎?
展开
精彩书摘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七
    隋纪一
    起屠维作噩(589)
    尽重光大渊献(591)
    共3年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
    开皇九年(己酉,589)
    1.春,正月,乙丑朔日(初一),陈朝君主在朝廷会见群臣,大雾四处迷塞,吸入人的鼻里,全是辛酸的味道,陈朝君主昏沉入睡,到了下午才醒过来。
    这一天,贺若弼从广陵带兵渡过长江。起先贺若弼卖掉军中的老马,大量购买了陈朝的船藏起来,又买了五六十艘破旧的船放在水流交会的地方。陈朝人看了,误以为中国已没有船只。贺若弼又请沿着江岸防卫的人在每次交接的时候,一定要在广陵集合,于是排列了很多旗帜,军营的帐幕遍布原野,陈朝人以为隋朝的军队大举侵至,紧急发动军队加以防备,后来知道是防卫的人在交接,随即军队又解散了;后来常常如此,陈朝人便不再设防。又派兵沿着江岸时常打猎,人马的声音非常吵杂。所以贺若弼这回渡江,陈朝人全没有警觉。韩擒虎带领五百人从横江在晚上渡过采石,守卫的人全部喝醉,于是攻下了它。这时晋王杨广率领大军屯守在六合镇的桃叶山。
    丙寅日(初二),戍卫采石的将领徐子建派人带着表启,快马到都城,报告有敌人入侵;丁卯日(初三),召令公卿入宫商议军事。戊辰日(初四),陈朝君主下诏令说:“敌人凌虐骄纵,侵略京畿的郊区,就像有毒的蜂虿,应该尽快扫除干净。朕要亲自率领六军,扫荡八方,京城内外都必须戒备。”于是任命骠骑将军萧摩诃、护军将军樊毅、中领军鲁广达都担任都督,司空司马消难、湘州刺史施文庆都担任大监军,并派遣南豫州刺史樊猛率领水军从白下出发,散骑常侍皋文奏带兵镇守南豫州。同时订下优厚的奖赏标准,连僧、尼、道士,都得受命服有关军旅的劳役。
    庚午日(初六),贺若弼攻下京口,抓住南徐州刺史黄恪。贺若弼的军纪非常严明,一点都不侵犯人民,有军士到民间去买酒喝,贺若弼便马上把他杀了。所俘获的六千多人,贺若弼全予释放,并送粮食慰劳他们,然后遣放回去,又交给他们敕令的文书,命令分路去宣扬晓谕,因此所到的地方都归向他们。
    开皇九年(己酉,589)
    1.春,正月乙丑朔,陈主朝会群臣,大雾四塞,入人鼻,皆辛酸,陈主昏睡,至晡时乃寤。
    是日,贺若弼自广陵引兵济江。先是弼以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买弊船五六十艘,置于渎内。陈人觇之,以为内国无船。弼又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广陵,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隋兵大至,急发兵为备,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又使兵缘江时猎,人马喧噪。故弼之济江,陈人不觉。韩擒虎将五百人自横江宵济采石,守者皆醉,遂克之。晋王广帅大军屯六合镇桃叶山。
    丙寅,采石戍主徐子建驰启告变;丁卯,召公卿入议军旅。戊辰,陈主下诏曰:“犬羊陵纵,侵窃郊畿,蜂虿有毒,宜时扫定。朕当亲御六师,廓清八表,内外并可戒严。”以骠骑将军萧摩诃、护军将军樊毅、中领军鲁广达并为都督,司空司马消难、湘州刺史施文庆并为大监军,遣南豫州刺史樊猛帅舟师出白下,散骑常侍皋文奏将兵镇南豫州。重立赏格,僧、尼、道士,尽令执役。
    庚午,贺若弼攻拔京口,执南徐州刺史黄恪。弼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酤酒者,弼立斩之。所俘获六千馀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
展开
目录
卷第一百七十七  隋纪一  隋文帝开皇九年-十一年(589-591)
卷第一百七十八  隋纪二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十九年(592-599)
卷第一百七十九  隋纪三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仁寿三年(600-603)
卷第一百八十  隋纪四  隋文帝仁寿四年-隋炀帝大业三年(604-607)
卷第一百八十一  隋纪五  隋炀帝大业四年一八年(608-612)
卷第一百八十二  隋纪六  隋炀帝大业九年-十一年(613-61
卷第一百八十三  隋纪七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隋恭帝义宁元年(616-617)
卷第一百八十四  隋纪八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
卷第一百八十五  唐纪一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卷第一百八十六  唐纪二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卷第一百八十七  唐纪三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
卷第一百八十八  唐纪四  唐高祖武德二年-四年(619-621)
卷第一百八十九  唐纪五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卷第一百九十  唐纪六  唐高祖武德五年-七年(622-624)
卷第一百九十一  唐纪七  唐高祖武德七年-九年(624-626)
卷第一百九十二  唐纪八  唐高祖武德九年-唐太宗贞观二年(626-628)
卷第一百九十三  唐纪九  唐太宗贞观二年-五年(628-631)
卷第一百九十四  唐纪十  唐太宗贞观六年-十一年(632-637)
卷第一百九十五  唐纪十一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十四年(637-640)
卷第一百九十六  唐纪十二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十七年(641-643)
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纪十三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十九年(643-645)
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二十二年(645-648)
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纪十五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唐高宗永徽六年(648-655)
卷第二百  唐纪十六  唐高宗永徽六年-龙朔二年(655-662)
卷第二百○一  唐纪十七  唐高宗龙朔二年-咸亨元年(662-670)
卷第二百○二  唐纪十八  唐高宗成亨二年-开耀元年(671-681)
卷第二百○三  唐纪十九  唐高宗永淳元年-唐则天皇后垂拱二年(682-686)
卷第二百○四  唐纪二十  唐则天皇后垂拱三年一天授二年(687-691)
卷第二百○五  唐纪二十一  唐则天皇后长寿元年-通天元年(692-696)
卷第二百○六  唐纪二十二  唐则天皇后神功元年-久视元年(697-700)
卷第二百○七  唐纪二十三  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唐中宗神龙元年(700-705)
卷第二百○八  唐纪二十四  唐中宗神龙元年-景龙元年(705-707)
卷第二百○九  唐纪二十五  唐中宗景龙二年-唐睿宗景云元年(708-710)
卷第二百一十  唐纪二十六  唐睿宗景云元年-唐玄宗开元元年(710-713)
卷第二百一十一  唐纪二十七  唐玄宗开元二年-五年(714-717)
卷第二百一十二  唐纪二十八  唐玄宗开元六年-十三年(718-725)
卷第二百一十三  唐纪二十九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二十一年(726-733)
卷第二百一十四  唐纪三十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十九年(734-741)
卷第二百一十五  唐纪三十一  唐玄宗天宝元年-六载(742-747)
卷第二百一十六  唐纪三十二  唐玄宗天宝六载-十二载(747-753)
卷第二百一十七  唐纪三十三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唐肃宗至德元载(754-75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