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条鲇鱼: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the spread and practices of the theory in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08954
  • 作      者:
    王颉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一条鲇鱼》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融合与碰撞”,从社会发展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及其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对社会发展理论予以梳理和分析。第二部分“探索与实践”,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今,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已经有了160多年的历史,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从来也没有中断过。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两条道路、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冲突与斗争中发展和前进的,最终以新中国的成立作为转折,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三部分“突破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已经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经验,《一条鲇鱼》通过对国家与农村社会、市场化背景下的农村干群关系、农村现代化路径的多样性选择等方面的分析,试图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做一些粗浅的探讨;同时以中国改革的实践经验,对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及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的中国本土的发展理论予以讨论和剖析。
    无论是改革开放前长达30余年的“以农补工,以乡补城”,还是持续了20余年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式农村工业化模式,都没有真正解决中国农村的“整体”现代化问题。其症结在于,所有的路径设计都是以维系乃至强化“城乡二元结构”为前提的。要实现中国农村的全面现代化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作为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和出发点;此外,决不能不顾及主、客观条件,再搞“一刀切”了,全国有70多万个村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展开
作者简介
    王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生,197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9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师从柿崎京一教授学习村落社会学,为期一年,1998~2000年赴日本国立爱媛大学讲学两年。1985年至今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 
    主要著作:《现代社会学》、《当代中国社会学》、《房干村变迁》、《多维视角下的农民问题》(以上均为合著)。发表《改革中的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对策之我见》、《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的构成及其操作化目标的实现》、《孔子与韩非思想的社会功能审视》、《农村集体企业的兴衰与“改制”的深层思考》、《城乡二元结构的刚性化过程及乡村集体企业的兴衰》等多篇论文。译作有《日本社会论——家与村的社会学》(作者,鸟越皓之)。
展开
内容介绍
    《一条鲇鱼》讲述了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国门开启,西方的强势经济携带着完全陌生的异种文化一下子倾泻进来,引发了一场中外文化的强烈碰撞。1979年中共中央决定为所谓“资产阶级伪科学”的社会学平反,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立即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引发了一股现代化理论热。社会发展理论向人们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是非西方欠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人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艰苦奋斗了160多年,其中最近的30年又进行了改革开放的创业与探索。中国的建设成就得益于现代化理论,中国的建设经验也为现代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了力量。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社会发展理论再度输入的历史背景
    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直至今日,中国进行的这场历时30年的改革开放,是继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又一次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变迁。这次社会变迁不仅持续的时间较长,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吸纳西方文化及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冲击和影响上,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都是空前的。
    社会发展理论在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学科对社会发展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时具有总体上的统领作用,同时也为人们观察、认识和研究非常态社会,即处于急剧变迁中的社会提供了一个准确高效的切人点。尽管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像包括物质和精神在内的任何事物一样,社会发展理论也同样存在难以剔除的弊端及局限性;而且,在社会发展理论传人中国的时候,改革开放才刚刚起步,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矛盾与冲突的出现在所难免。如果进一步分析,社会发展理论不过是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更是以中西方文化的全面碰撞为背景的。因此,应该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状况、中外文化的整体冲突、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征等方面来讨论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再次传人中国。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融合与碰撞社会发展理论的再度输入
第一章 社会发展理论再度输入的历史背景
一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社会
二 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开放
第二章 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的构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 社会发展理论的传统
二 现代化理论的开创
三 社会发展理论的多元化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争论与评价
第三章 西方文化热与中西方文化的交汇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谨慎反思
二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初探

第二部分 探索与实践曲折的中国现代化道路
第四章 中国现代化的启蒙运动
一 “坚船利炮”下的“师夷之长技”
二 戊戌变法与现代化的启蒙
三 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第五章 两条性质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一 以社会主义为导向的现代化道路和孙中山的治国方略
二 值得记取的一段改良主义历史

第三部分 突破与发展农村的改革实践及其对现代化理论的贡献
第六章 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
一 改革前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
二 社会结构转型中的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
三 两个全新的社会阶层
四 关于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几点思考
第七章 市场化背景下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的关系
一 公权外延的非理性扩张
二 克服公权外延的非理性扩张
三 农民群体的觉醒及其弱势化趋势
四 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第八章 农村现代化道路的多种选择
一 由河北省H县C村集体企业的兴衰说开去
二 家族与家堂的功能互补及其对极端集体主义的制约
三 一个“没有村界”的村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