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理论·历史<br>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研究<br>国际化趋势和跨文化视野<br>学院化趋势和多学科方法<br>“重写中国电影史”<br>电影本体和电影美学刍议<br>从一次辩论说起<br>电影本体论问题<br>电影美学问题<br>结语<br>视觉研究中的数字与电影:媒体整合时代的电影研究<br>视觉文化研究的时代及理论背景<br>电影研究与文化研究<br>电影研究在视觉研究中的位置<br>美学、艺术史与视觉文化批评<br>视觉研究作为美学、艺术史的补充<br>视觉文化神话与反对意见<br>视觉研究神话的批评<br>海派文化与上海电影:重生或者寂灭<br>契机<br>上海电影:从主流向边缘滑落的历史<br>上影集团:内忧外患的电影生态环境<br>若即若离:海派文化与上海电影<br>结语:重建上海电影的历史机遇<br>裂变和萌芽: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和戏剧<br>上海-武汉-重庆电影<br>“孤岛”电影<br>香港电影<br>延安电影<br>“满映”和“华影”<br>抗战时期的戏剧<br>另一种怀旧:中苏电影交往回眸<br>“上海电影”时期的探索<br>建国十年的蜜月<br>新时期的怀旧<br>结语<br>华语电影<br>华语电影:一个历史性的理论范畴<br>小引<br>“华语电影”概念的源起<br>“华语电影”概念的内涵<br>“华语电影”:作为理论范畴的意义<br>“华语电影”:一种历史性的研究视角<br>跨区(国)语境中的华语电影现象及其研究<br>好莱坞电影与华语电影:学术话语背后的权力角逐与文化逻辑<br>华语电影新格局中的香港电影:兼对<br>后殖民理论的重新思考<br>重写中国电影史与华语电影的视角<br>喜剧专题<br>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创始与奠基<br>苦难时代的喜剧精神:1930年喜剧电影美学管窥<br>论四十年代的喜剧电影类型<br>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形态与反思<br>喜剧电影美学及其质疑<br>作家作品<br>浮出地表的贾樟柯<br>《春蚕》至今“思”无尽<br>林白小说与电影<br>《民工》的困境:身份焦虑与价值迷失内容摘要
《中国电影的历史审思与当下观察》一书的重点是“华语电影”研究成果是,包括海外华语电影研究动态,“影戏”与中国电影传统,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跨国的华语电影明星,十七年时期的政治电影类型,当代中国电影中的“阶级”趣味,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产业前景等内容。相关学者都熟谙中西文化,热爱中国电影,用中西比较的方式研究中国电影,视野开阔,观点新颖。一篇文章恰似推开一扇窗,由此可见更多的中国电影风景,是对国内电影研究绝好的补充和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