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历史.2,秦汉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7284
  • 作      者:
    孟祥才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秦汉两朝(前221-220)近45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秦汉帝国奠定祖国疆域,创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建立地主私有的土地制度,培育了中国一统的汉民族认同观,基本定型了汉字汉语和儒学思想,奠定了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开放格局。秦汉是中国古代历史前期的顶峰。
    《秦汉史》以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为基础,将这一时期的历史从各个层面全方位地展示给读者,人们可以从中体认我们祖先刨造历史的豪迈与悲壮,汲取启迪与智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秦朝的建立和灭亡(前221-前206年)
    第一节 “六世余烈”
    一 从襄公立国到缪公独霸西戎
    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是一部最早最简明最权威的秦国发展史。根据他的记载,秦人是同夏、商、周等族同样古老的原始氏族,它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传说中五帝之一的颛顼。由颛顼之苗裔孙女惰吞玄鸟卵,生子大业。卵生神话传说和对鸟图腾的崇拜,说明这时秦人还处于“知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大业以后才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也说明秦人的祖先和崇拜鸟图腾的东夷族、商族的祖先有着血缘和文化上的关系。大业之子大费曾参加过大禹治水,并佐助大舜驯养鸟兽。大费即伯益,伯益为东夷族首领,舜赐姓赢氏。大概这时秦人活动在今山东泰山以东、汶水两岸。《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有赢县,应是秦人最初活动的中心。大费玄孙名费昌为商汤御者,参加了伐夏桀于鸣条的战斗。其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大概在这时秦人已进入文明社会,并有一部分人迁居西戎,成为商王朝在西陲的有力奥援。周武王灭商后,秦人转而归附周朝,又有一部分秦人从东方迁至今陕、甘一带与戎人杂处。周孝王时,秦人的首领非子居于犬丘(今陕西兴平),利用其祖先善于驯养鸟兽的传统,为周王朝牧马,“马大蕃息”,获得孝王的赏识,将他封于秦(今甘肃陇西境),“使复续赢氏祀,号日秦赢”。这是秦人封国之始。自此以后至二世胡亥,共传30代,37个国君。
    秦人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的首领只是从非子开始才从周王那里获得封邑。以后,由于周王室与西戎的关系日趋紧张,而与西戎长期杂处的秦人恰恰成为阻止戎人侵扰的重要屏障。这样,他们便越来越受到周王室的重视。周宣王继位后,秦仲被任命为大夫,率领秦人征伐西戎,最后死于战斗中。宣王给他的5个儿子7000兵马,继续与西戎作战,取得重大胜利,将其控制区扩大到西犬丘(今甘肃天水、礼县间),庄公也被任命为西陲大夫。
    秦人真正立国,取得同齐、鲁、晋、燕、宋、楚等诸侯国同等的地位,是在秦襄公时期,其契机是西周亡于犬戎和周平王东迁洛邑。襄公是庄公的次子,在史书上连名字也没留下来。他的哥哥名世父,本应作为太子承袭庄公的爵位。但他激愤于西戎杀死祖父,故倾全力伐戎,自愿将太子之位让予襄公。公元前778年(周幽王四年),庄公在位44年后死去,襄公继位。此时,中国的历史发展正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转折。
    根据史学界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夏、商和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在这13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以农业、青铜器和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奴隶制的文明。然而,这个文明在西周后期已走向没落。一方面,随着各级奴隶主贵族的日益腐败,使奴隶和平民所受的压迫与剥削不断加剧,致使矛盾迅速激化。奴隶和平民以怠工、逃亡与武装起义等形式进行的反抗斗争也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因财产和权力的分配引发的奴隶主的内部斗争也日甚一日。这个斗争,既表现为周王室在王位继承上的争斗,又表现为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以及诸侯国彼此间的明争暗斗。与此同时,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戎、狄的矛盾也不断加深,彼此间为争夺土地和财富而进行频繁的战争。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周族平民在都城镐京起事,将“专利”的周厉王赶跑。使西周历史上出现了14年没有国王统治的“共和”时代。周宣王继位,尽管千方百计力挽颓势,创造出为后世史家称道的“宣王中兴”,但是,它不过是西周灭亡前的回光返照。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幽王继位,形势即急转直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犬牙交错地纠集在一起,使周王室的统治岌岌可危。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春天,周幽王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宠姬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于是引发了周王室内部的一场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对幽王极度不满的申后父申侯勾结犬戎突然发动了对镐京的进攻。幽王措手不及,各封国诸侯也都拒绝调兵勤王,致使周幽王和他的宠姬只能眼睁睁地对着骊山烽火台的缕缕青烟被戎人砍掉了脑袋。只有秦襄公应召率兵救周,与犬戎之兵作殊死战,对保卫周王室立下了汗马功劳。承袭父位的周平王宜臼面对兵燹之后残破的镐京想到朝发夕至的犬戎之兵,已没有勇气继续留在关中。于是决计迁都洛邑,秦襄公率兵护送,使平王平安抵达东都。平王为了酬谢襄公在危急时刻的勤王功劳,于是下令封襄公为诸侯,并赐给他岐(今陕西岐山)以西的土地,对他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平王除了送给襄公一个诸侯的空头爵位外,土地的封赏实际上也是送的空头人情。因为此时的岐、丰之地,绝大部分已被戎人占领,秦人杂处其间,占据的只是很少的地方。但是,这次封赏对于秦人来说,仍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一,通过这次封赏,秦人得到立国的权力,取得了与其他诸侯国平等的地位。“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这大大有助于秦人今后的发展。第二,这次封赏虽然没有得到多少封土,但取得了从戎人手中夺取土地的权力。有了周天子赐予的“尚方宝剑”,秦人不仅可以随时从戎人手中收复被他们侵占的岐、丰之地;而且能够进一步在戎地开疆拓土。日后,秦人正是通过长期西向发展,逐渐成长为雄踞西陲的泱泱大国。第三,最重要的,是秦人填补了周王室东迁后在关中留下的巨大空间,取得了日后统一中国的战略基地。
    关中地处泾渭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四周有高山大河环绕,进可攻,退可守,是军事上不可多得的战略后方。周王室在此建都后,经过400年左右的开发,已经变成人众物阜的独立经济区。虽经战火的破坏,但基础仍十分牢固。一旦有了和平的环境,正确的政策,社会经济必然会得到迅速的恢复与发展。秦人获得这一块得天独厚的立国基地,等于得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地理环境虽然不能完全决定历史的发展,但却是人类历史活动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秦人之获得关中,实际上已经迈出了统一中国的第一步。
    襄公立国后,驻跸西陲(今甘肃陇西县附近),目的显然是为了便于对戎人作战,西向发展。他自以为僻在西方,应主少嗥之神,于是作西畴,祠白帝,建立了与自己对应的天神系统。公元前766年(周平王五年,襄公十二年),一生不忘从戎人手中夺取疆土地的襄公率兵攻戎,至岐而卒,葬于西障,结束了他壮烈的一生。襄公虽然连个名字也没有留下来,生年也难以考定,但在秦国的历史上,他应是第一个功勋卓著的英雄。因为正是他在周王室最危难的关头,在其他诸侯国尽作壁上观之时,毅然率兵勤王。这一英明决策,不仅使秦人赢得立国的权力,还使秦人获得了无比优越的立国基地,使秦国在一个高起点上迈开了前进的步伐。
    襄公死后,对秦国历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第二个国君是秦缪(同穆)公。从非子秦赢算起,他是第14代国君,距襄公之死已经105年。其间有七个国君依次给秦国的历史打上了自己的印记。
    文公在位50年(前765-前716年),秦国的发展并不显著。但他有几桩功劳还是值得永载史册的。公元前762年(文公四年),他在济、渭之间(今陕西宝鸡东)营邑,作为秦的都城,使秦人向关中腹地发展。公元前753年(文公十三年),他初设史官记事,说明他的文明意识进一步提高。公元前750年(文公十六年),他率兵伐戎,取得成功,将疆土东扩到岐(今陕西岐山),将戎人统治下的原周王室的民众收为已有。为了表示对周王室的忠心,他将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室。公元前746年(文公二十年),他制定三族罪法律,表明秦人有了初步的法律意识。他在位期间,还作鄜畴,祠白帝。在陈仓北阪(今陕西宝鸡南)作一牢祠,命日陈宝,祭祀神鸡。
    宪公(又称宁公)在位12年(前715-前704年),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向东发展,灭掉小国毫(今西安南)、芮(今陕西大荔南),将秦的触角伸向渭水中下游。出子(又称出公,前703~前698年)、武公(前697-前678年)、德公(前677~前676年)三个国君共历时34年。这一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是武公时期征伐华山下的彭戏氏,在邦(今甘肃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杜(今陕西宝鸡东南)、郑(今陕西华县)初设县。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秦朝的建立和灭亡(前221-前206年)
第一节 “六世余烈”
一 从襄公立国到缪公独霸西戎
二 孝公变法
三 连横合纵的斗争与统一大势的形成
第二节 赢政登基与统一六国
一 赢政登基与嫪毒、吕不韦集团的败亡
二 “六王毕,四海一”
第三节 中央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一 皇帝制度与中央和地方官制
二 司法制度与军事制度
三 “使黔首自实田”
第四节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二 统一货币与度量衡
三 堕城、销兵、迁豪、徙民、巡行、刻石
四 北伐匈奴南平百越
第五节 思想文化政策
一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二 “焚书坑儒”
第六节 秦末农民战争与秦朝的灭亡
一 “沙丘之变”
二 蠢行与暴政
三 在反秦怒潮中寿终正寝

第二章 西汉的建立与前期的政治经济(前206-前140年)
第一节 楚汉战争与西汉的建立
一 楚汉战争与刘邦登基
二 平定异姓诸侯王
三 吕后专权与诸吕的覆灭
四 “汉承秦制”
第二节 黄老政治与西汉初期的繁荣
一 黄老政治与文景盛世
二 吴楚七国之乱与诸侯王的削弱
三 “和”“安”胡、越
四 生产发展与经济繁荣

第三章 西汉中期的鼎盛(前140一前48年)
第一节 全面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一 武帝登基与统治思想的转变
二 建立中朝制度削弱相权
三 强化法律加强监察
四 继续削弱诸侯王
五 重用酷吏搏击豪强
第二节 全面强化中央集权的财政经济措施
一 统一货币
二 盐铁官营与平准均输
三 算缗告缗
四 兴修水利和改进推广农业技术
第三节 密切与边疆各民族的联系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 全力反击匈奴
二 凿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三 经营闽越、南越、西南夷
四 征伐卫氏朝鲜的战争与
中 朝经济文化交流
第四节 “轮台诏”与“昭宣中兴”
一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武帝末年社会矛盾的加剧
二 “戾太子之狱,和“轮台诏”
三 “昭宣中兴”

第四章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新朝代汉后 的农民战争(前48-25年)
第一节 社会阶级矛盾的发展
一 土地奴婢问题日趋严重
二 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奢侈淫乐与政治的腐败
三 “七死”、“七亡”笼罩下人民的苦难与反抗
四 地主阶级的改革与改制思潮
第二节 王莽改制
一 王莽代汉
二 王莽的“新政,及其失败
三 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政策
四 王莽的暴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第三节 新朝末年的农民战争与东汉皇朝的建立
一 赤眉起义
二 绿林起义与新莽政权的覆亡
三 群雄并起的河北义军
四 刘秀在河北的活动与东汉政权的建立
五 绿林、赤眉军的相继失败与东汉的统一

第五章 东汉前期的政治与经济(25-105年)
第一节 发展生产安定民生
一 释放和禁止虐杀奴婢
二 约法省禁
三 裁并郡国减省官吏
四 轻徭薄赋救灾恤贫
五 任用循吏发展生产
第二节 加强集权完善制度
一 恢复封国爵邑制约束外戚勋贵
二 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的恢复与变革
三 厉行监察澄清吏治
四 “退功臣,进文吏”、“以经治国”
第三节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一 “度田”失败和田庄的发展与繁荣
二 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 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 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第四节 东汉前期的民族政策与对外关系
一 匈奴、乌桓与鲜卑
二 东北各族、南蛮与西南夷
三 西羌与西域
四 三韩、倭国与交趾

第六章 东汉后期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和黄巾起义(105-184年)
第一节 外戚宦官交替擅权与政治的加速腐败一外戚、宦官交替擅权
一 政治加速腐败
二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剧和“党锢之祸”
第二节 地主阶级的贪残横暴与农民的破产流亡
一 地主阶级的贪残横暴与社会财富的迅速集中
二 农民的贫困和流亡
第三节 黄巾起义的爆发与失败
一 黄巾起义的教科书——《太平经》
二 “遐迩动摇,八州并起”
三 黑山起义军、黄巾军余部及其他农民起义军的反封建斗争
四 五斗米道与张鲁在汉中建立的政权
……

第七章 军阀混战与东汉的灭亡(184-220年)
第八章 秦汉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九章 两汉的文化
索引
主要征引书目与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