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800603
  • 作      者:
    傅乐成主编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台湾继钱穆之后最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傅乐成领衔主持
    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最为畅销的中国通史普及类著作首次引进大陆
    傅乐成先生主编的这部通史,是由他牵头,组织六位台湾史学界第一线的青壮年俊彦编写的。每个人都是学有专攻的史学家,按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自己精熟那部分,最后由傅乐成先生统稿。每本都是名副其实的著作,不像我们这边仅仅是编写。应该说,这套通史的作者,各个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足备。书成之后,在话语圈里,影响巨大,长期以来,既是爱好者的案头书,也是大学的常用教材,一些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教益。有人说,这套书是典型的台湾国语,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意,因此,读来如饮醇酿。其实,在我看来,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有见地,不人云亦云。叙述简单、干净,能把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两语道个明白。不是在史料里浸润多年,看过不知成亿字的资料,断不能为此。
    ——张鸣
展开
作者简介
    傅乐成(1922~1984),傅斯年之侄,字力更,号秀实,山东聊城人。著名史学家。1940年考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后赴台湾,执教于国立台湾大学。195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    在任教的十几年中,傅教授除在台大授课外,还在同仁、辅仁、淡江等高等院校讲课,并兼任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主持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的博士班和秦汉史研究室的工作,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对秦汉、隋唐史的研究颇有建树。他一生著述甚丰,皆为史学论著,影响较大的有《秦汉史论文集》《隋唐五代史》等。他的史学论著有的被译成英、日、韩等国文字,是台湾、香港、日本、韩国及东南。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通史》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教授领衔主持,邀集门下五位史学俊彦共同撰写而成,是台湾乃至中国史学界不可多得的通史类著作。
    全书所述史实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讫清帝退位,按朝代顺序分为七卷,由五位青年学者分别著述其学之所专的部分:《先秦史》,由萧璠著,记述了中华文明诞生到春秋战国这一阶段的历史;《秦汉史》和《魏晋南北朝史》,均由邹纪万著,分叙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以及魏蜀吴三分天下到南北朝对峙局面的结束这两个时段的历史;《隋唐五代史》,由傅乐成教授亲自撰著,为隋重启统一盛运到后周灭亡,此三百余年间的历史;《宋辽金元史》,由王明荪著,所叙为从北宋统一全国到元帝国的衰亡,其间几朝的历史。
展开
精彩书评
    世民于武德九年(626)即位后,是为太宗,那时他只有二十九岁。次年,改元为贞观。唐帝国经这位少年皇帝的适宜领导,蔚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贞观时代唐帝国的版图,扩展到空前的大社会秩序的安定,人民生活的美满,都不可多见。从唐初的各项制度看,太宗只是遵循前代的旧轨,但他在位时的唐帝国,仍然具有开国的新气象,这完全由于他的过人才识与气度所造成的。有人认为,太宗是胡族尚武精神和中国优美开明文化混合的条件下所产生的怪杰而大唐帝国的事业,也是胡族与汉族合作而成的。
    太宗在个性上最可称述的优点是知人善任,用人不问出身而唯贤能是尚,并且在这一方面能够摒除私人情感的好恶。此外他虚心好学,容纳直谏他不特选拔了多方面的人才,更能与这些人相互切磋,以求进步。在贞观许多名臣中,只有长孙无忌是他的亲戚,房玄龄、杜如晦是秦府旧属,可算是他的私人。其他如魏征、王珪、薛万彻都是建成的旧属,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的部下,李、程知节原是李密的部下,戴胄原是王世充的部下,岑文本原是萧铣的部下,褚亮及其子遂良原是薛举的部下,温彦博原是罗艺的部下(罗也是隋末群雄之一,且与太宗不合),李靖原是高祖的仇人,封德彝、虞世南、裴矩都是隋的降臣。他们有的曾与太宗有仇,如魏征、薛万彻,但他能捐弃前嫌,重加委任也颇有几位堪称“佞臣”的,如封德彝、裴矩,但他也能弃其短而用其长。因此他的臣下包括不同的流品和各种的人才。
    太宗的好学,也是值得赞扬的。在他做秦王时,因爱好文学而开一馆舍,名“文学馆”,用以延纳当时的文学知名之士。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孔颖达等,都是文学馆的学士,他们分为三批,轮流在馆中值宿。他每当傍晚,到馆中与诸人讨论文籍,有时谈到夜半。他即位后,在宫中设置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于其中,选任虞世南等各以本职兼学士。听朝余暇,他把学士们召至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讨治道。贞观君臣的论治,传为千载的美谈。在前人中,他最喜欢陆机的诗文和王羲之的字,他甚至遗命以王字陪葬。此外他并大兴国学,当时国学生徒将近万人,四夷君长,也多遣子弟前来留学,一时学术大盛。
    容纳直谏也是太宗著名的长处,他即位后,每以隋炀帝的愎谏为戒,因而尽力求言。朝臣中最能直谏的是魏征,征钜鹿曲城(今河北平乡县)人,曾干李密,密不能用。其后随密投唐,建成引为僚属,建成死后,太宗仍加以重用。魏征曾前后上疏数十,直陈太宗过失。他深明君臣一体之理,因此每谏必竭尽诚款,务求必行。他所谏诤的事,大致不外劝太宗实行仁政,偃息兵革,戒除奢侈,尊崇礼教等,目的在抑止太宗情感的放纵。有时气得太宗要找机会“杀此田舍翁(指魏)”,但结果每次他都容纳。
展开
精彩书摘
    英国哲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对中国人而言,读史能否使人明智倒在其次,主要是可以使人愉快。古代的中国人,文学和历史是分不大清的,因此大量被中文系视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当初作者和读者都是当历史来看的。四大名著中最受欢迎的《三国演义》,其实就是在讲史。而最像小说的《红楼梦》,其实当初倒不那么受老百姓待见。经过一百多年的折腾,中国人毕竟已经迈进了现代社会。老黄历不用再提,至少受过教育的读书人,知道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小说。小说、电视剧里胡编和半胡编的历史故事,看了过瘾之余,有时候也想看点“历史的真实”。更有野心的历史爱好者,一般都想通过读史,最好是系统地读史,了解历史的全貌。这时候就用得着通史了。很多爱好者,只要读史,首选往往就是通史。真正专门化的历史研究,其实跟其他学科一样,没有点专业训练,还真不一定读得懂。其实,就算一般文科类的学科,如果学校不那么功利,似乎也应该给学生们开一两门通史课,当然,首先是开中国通史课。前些年,博士生面试的时候,经常能碰上号称把中国历史都读通了的考生,一问才知道,他们所谓的“读通”,无非是看了一套中国通史而已。不过,中国人尽管喜欢通史,但以往的积习却很难全然改掉。写通史尽管不一定要写成通俗历史故事,但还是要通俗易懂才好,否则,读者面就受限制。中国史学界有一种说法,说是20世纪出产的中国通史,有两部半著作值得称道:一是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一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半部是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未完成)。其实,如果按我的看法,还有三部通史也相当不错,一是夏曾佑先生的,一是缪凤林先生的,还有就是范文澜先生的。其中夏曾佑先生的著作,原是为中学做教科书的,写得相当有见地,而且是中国人做西洋式通史的第一部。缪凤林先生的通史比较扼要,但很有特点。范文澜先生的大作,是最长的,也是按唯物史观写通史诸大作中,最足观的一套。但是,作为一般爱好者而言,上述的所有通史,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不够通俗晓畅,对于史学爱好者来说,都有点难度。1949年之后,中国史学界分为大陆和台湾两大块。由于台湾学界相对比较平静,没有那么多折腾事儿,因此,成就斐然。为一般爱好者书写的通史,也大有可观。开放之后,我通过各种渠道,见过一些台湾史学家编写的中国通史,大体叙事都比较清楚,文字干净。特别优秀的,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文辞优美。每个章节,都有历史随笔的味道。比较起来,大陆史学界尽管开放之后,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通史写作,却在开倒车。某些长篇巨制,块头虽大,但不仅内容杂芜,优劣不一,而且文字干瘪,味同嚼蜡。面向市场的所谓图文本通史,主编者名头虽响,但具体编写则是一群毫无研究的学生,等于是书商为了挣钱临时找人凑出来的,不仅毫无见地,而且有大量的常识错误。至于各个大学开这门课的学者,为了评职称各自为战、画地为牢编出来的通史教材,则更是不忍卒读。傅乐成先生主编的这套七卷本的《中国通史》,是我所看到台湾同类著作中,比较出色的一部。傅乐成先生,是傅斯年先生的侄子。傅斯年先生虽然长期主持“中研院”史语所,自认是“二流人才”,但其实早在北大读书期间,就是一位连老师都不敢小窥的牛学生。胡适先生回国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如果不是得到作为学生领袖的傅斯年先生的支持,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傅斯年先生的史学著述虽然不多,但大气磅礴,独树一帜。傅乐成先生从小得家学真传,名儒熏陶,不仅通经史,而且于文学和绘画,也有相当造诣。西南联大毕业之后,他立志史学,在秦汉史和隋唐史方面建树颇多。去台后,更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史学界耕耘,在台大历史系做教授多年,是位政学两界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人物。傅乐成先生主编的这部通史,是由他牵头、组织五位台湾史学界第一线的青壮年俊彦编写的。每个人都是学有专攻的史学家,按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自己精熟的那部分,最后由傅乐成先生统稿。每本都是名副其实的著作,不像我们这边仅仅是编写。应该说,这套通史的作者,个个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足备。书成之后,在话语圈里,影响巨大,长期以来,既是爱好者的案头书,也是大学的常用教材,甚至一些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教益。有人说,这套书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意,因此,读来如饮醇酿。其实,在我看来,这套书最大特点,是有见地,不人云亦云;简单、干净,能把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两语道个明白。不在史料里浸润多年,看过不知成亿字的资料,断不能为此。傅乐成的通史来了,说实在的,对于大陆史学爱好者而言,这比台湾著名的娱乐节目“康熙来了”,更像是福音。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隋的建立与统一
第一节 北周胡人的政治遗产
第二节 文帝的篡周与平乱
第三节 平陈之役

第二章 隋的建国规模
第一节 文帝的政绩
第二节 政府的组织
第三节 田赋与兵刑
第四节 运河的开凿

第三章 隋的对外关系
第一节 突厥
第二节 西域与吐谷浑
第三节 海外及南方诸国
第四节 契丹与高丽

第四章 隋帝国的乱亡
第一节 炀帝的纵欲
第二节 群雄的起兵
第三节 唐室的建立与统一

第五章 唐太宗的政治
第一节 太宗的即位(玄武门之变)
第二节 太宗的优点
第三节 贞观之治

第六章 武后的称帝
第一节 高宗易后与武后称制
第二节 武周的代唐
第三节 武曌以后的女主余波

第七章 唐玄宗的政治与安史之乱
第一节 开元的兴革
第二节 天宝的衰象
第三节 安史之乱

第八章 唐代的武功(上)
第一节 东突厥
第二节 西突厥
第三节 铁勒诸部
第四节 西域
第五节 吐蕃
第六节 吐谷浑、党项和天竺

第九章 唐代的武功(下)
第一节 高丽
第二节 奚和契丹
第三节 唐帝国的版图变迁
第四节 文化的吸收与传布

第十章 藩镇的割据
第一节 藩镇的强大
第二节 诸镇的连兵
第三节 宪宗的征讨
第四节 藩镇的复盛

第十一章 安史乱后的对外关系
第一节 回纥的渔利
第二节 吐蕃的寇侵
第三节 南诏的叛服

第十二章 宦官与党争
第一节 宦官权力的膨胀
第二节 宦官与外廷的冲突
第三节 外廷的党争

第十三章 唐帝国的灭亡
第一节 懿僖时代的寇乱
第二节 藩镇的交兵
第三节 中央政府的解体

第十四章 五代与十国(上)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名称与地域
第二节 梁初的局势
第三节 后唐的拓土与内乱
第四节 契丹的灭晋

第十五章 五代与十国(下)
第一节 汉周的代兴
第二节 周世宗的恢复
第三节 宋的代周
第四节 宋的统一

第十六章 唐代的制度(上)
第一节 三省制的演变
第二节 相权的剥夺
第三节 府道的建置
第四节 节度使区
第五节 田赋
第六节 杂税

第十七章 唐代的制度(下)
第一节 府兵与骑
第二节 中叶以后的禁军
第三节 法典的修撰
第四节 刑法与司法机关
第五节 科举(明经与进士)
第六节 中央官学

第十八章 唐代的宗教
第一节 佛教的宏布
第二节 佛教宗派的兴衰
第三节 佛教的学术贡献
第四节 道教与祅教
第五节 新教的输入

第十九章 唐代的学术
第一节 经学
第二节 史地
第三节 骈文与古文
第四节 诗词
第五节 小说与书画

第二十章 唐代的社会
第一节 唐代的社会风气
第二节 门第的盛衰
第三节 唐人的衣食住行
第四节 婚丧与庆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