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独特的宫调思维形式<br>第一节 独特的三声音阶<br>第二节 独特的四声音阶<br>第三节 独特的五声音阶<br>第四节 独特的六声音阶<br>第五节 独特的七声音阶<br>第六节 独特的八声音阶<br>第七节 独特的十声音阶<br><br>第二章 综合律音乐的音程计算<br>第三章 宫调思维的物质根源性<br>第四章 宫调思维的社会制约性<br>第一节 宫调思维的心理属性<br>第二节 批判克列姆辽夫的错误论点<br>第三节 调式核心音与呼结音的辩证关系——确立调式核心音的一些条件<br>第四节 宫调式的呼结音<br>第五节 徵调式的呼结音<br>第六节 商调式的呼结音<br>第七节 羽调式的呼结音<br>第八节 角调式的呼结音<br><br>第五章 调式各级音的功能与属性<br>第一节 音阶基音与调式基音<br>第二节 异基音<br>第三节 能动音与性格音<br>第四节 标志音与标志音程<br>第五节 骨干音与非骨干音<br>第六节 官调式的骨干音和非骨干音<br>第七节 徵调式的骨干音和非骨干音<br>第八节 羽调式的骨干音和非骨干音<br>第九节 角调式的骨干音和非骨干音<br>第十节 商调式的骨干音和非骨干音<br><br>第六章 自然律二声音阶的调式<br>第一节 自然律五度(八律)的二声音阶<br>第二节 自然律二声宫调式<br>第三节 自然律二声徵调式<br>第四节 骨干音的“萌芽<br>第五节 自然律大二度(三律)二声音阶<br><br>第七章 自然律三声音阶的调式<br>第一节 自然律五度大二度(八三律)<br>第二节 官调式<br>第三节 徵调式<br>第四节 商调式<br><br>第八章 自然律四声音阶的调式<br>第一节 自然律五度大二度(八三律)四声宫调式<br>第二节 商调式<br><br>第九章 隔八相生律四声音阶的调式<br>第一节 “异基音”进入宫调思维史册<br>第二节 隔八律四声宫调式<br>第三节 隔八律四声徵调式<br>第四节 隔八律四声商调式<br>第五节 隔八律四声羽调式<br>第六节 宫调式类型和羽调式类型<br><br>第十章 自然律五声音阶的调式<br>第十一章 隔八律五声音阶的调式<br>第一节 隔八律五声音阶在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位置<br>第二节 角音的重要作用<br>第三节 隔八律四声音阶向隔八律五声音阶的过渡(发展)<br>第四节 隔八律五声宫调式<br>第五节 隔八律五声微调式<br>第六节 隔八律五声商调式<br>第七节 隔八律五声羽调式<br>第八节 隔八律五声角调式<br><br>第十二章 综合律五声音阶的调式<br>第一节 综合律调式的名称<br>第二节 综合律中三度小七度五声商调式<br>第三节 综合律商调式类型<br>第四节 广东“重六”五声宫调式<br>第五节 广东“活五调”五声音阶<br>第六节 “活五调”五声宫调式<br>第七节 “活五调”五声徵调式<br>第八节 罕见的“活五调”加商调式<br>第九节 湖南“气法调”五声音阶<br>第十节 第二种湖南“气法调”五声羽调式<br>第十一节 湖南“气法调”五声角调式<br><br>第十三章 隔八律六声音阶的调式<br>第一节 隔八律六声音阶的几种形式<br>第二节 乙音在隔八律六声音阶的民歌中的旋法特点<br>第三节 凡音在隔八律六声音阶的民歌中的旋法特点<br>第四节 隔八律六声宫调式<br>第五节 隔八律六声徵调式<br>第六节 隔八律六声商调式<br>第七节 隔八律六声羽调式<br>第八节 隔八律六声角调式<br>第九节 隔八律六声乙调式<br><br>第十四章 综合律六声音阶的调式<br>第一节 陕西六声音阶的徵调式<br>第二节 中三度、小七度(大四、十一律)六声商调式<br>第三节 综合律大三度、中七度(五、小十二律)六声音阶<br>第四节 中三度、大六度(小五、十律)六声徵调式<br>第五节 苦腔六声音阶<br>第六节 “苦腔”六声徵调式<br>第七节 广东“重六”六声宫调式<br>第八节 广东“活五调”六声音阶<br>第九节 “活五调”六声宫调式<br>第十节 “活五调”六声徵调式<br>第十一节 湖南“气法调”六声音阶<br>第十二节 “气法调”六声羽调式<br>第十三节 “气法调”六声角调式——综合调式类型<br>第四节 “气法调”六声加徵调式<br>……<br>第十五章 隔八律七声音阶的调式<br>第十六章 综合律七声音阶的调式<br>第十七章 宫调游离<br>第十八章 旋宫交替<br>第十九章 隔八相生律八声音阶的调式<br>第二十章 综合律八声音阶的调式<br>第二十一章 综合律九声音阶的调式<br>第二十二章 变音<br>第二十三章 调式扩张<br>第二十四章 转调<br>第二十五章 旋宫移律旋宫转调<br>第二十六章 宫调思维中的“双借”“三借”和“四借”<br>附一<br>附二<br>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