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br>一、研究目的和意义<br>(一)选题的理论意义<br>(二)选题的实践意义<br>二、研究现状述评<br>(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br>(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br>三、主要研究方法<br>第二章 股东权利与司法救济基本范畴及理论<br>一、股东权利基本范畴<br>(一)内涵<br>(二)性质<br>(三)股东权之类型化<br>二、权利与救济<br>(一)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司法救济过程解析<br>(二)“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隐含的权利理念——司法过程的权利生成功能<br>(三)“没有权利就没有救济”暗含的权利理念——司法过程的既有权利保障功能<br>三、股东权利体系的建构<br>(一)股东权利知多少——股东权的类型化思考<br>(二)股东权利的发展<br>四、司法救济的边界与路径<br>(一)司法介入公司事务的边界<br>(二)司法干预公司事务的路径<br>第三章 股东资格再认识——股权确权救济<br>一、缴纳出资与取得股东资格的关系<br>(一)问题的提出<br>(二)缴纳出资与取得股东资格的关系<br>(三)“干股股东”或“空股股东”的股东资格认定<br>(四)“隐名股东”的法律地位<br>二、章程记载与股东资格取得的关系<br>(一)公司章程及其性质<br>(二)章程记载事项<br>(三)章程记载与股东资格取得的关系——司法判例的态度<br>(四)初步结论<br>三、公司登记与股东资格取得的关系<br>(一)公司登记的价值取向——核准成立主义与登记准则主义之取舍<br>(二)商事登记功能与效果的一般考察<br>四、出资证明书或股票与股东资格的关系<br>(一)出资证明书或股票的性质和功能<br>(二)我国的认识<br>五、股东名册与股东资格的关系<br>(一)股东名册应有之功能——以日本和韩国为例<br>(二)股东名册——表面性证据抑或结论性证据<br>六、关于结论的思考<br>(一)贯彻公示主义和外观主义——基于公司团体法和交易法性质的理念<br>(二)形式化证据优先适用原则——源于公示和外观主义的规则<br>(三)遵循分类处理、内外有别原则——出于利益平衡的考量<br>第四章 股东行使目的性权利的救济<br>一、股利分派请求权若干基本范畴<br>(一)股息、红利、股利之辨析<br>(二)股利分派请求权类型<br>二、股利分派的条件<br>(一)股利分派的实质性条件<br>(二)股利分派的程序性条件<br>三、法院不干预原则及其例外 <br>(一)法院不干预原则<br>(二)法院不干预原则的例外 <br>四、强制公司分派股利之诉<br>五、我国确立强制公司分派股利之诉的前瞻性思考<br>(一)股利分派请求权及其行使<br>(二)我国确立强制公司分派股利制度的思考<br>第五章 股东行使手段性权利的救济<br>一、股东行使知情权的救济<br>(一)股东知情权的若干基本范畴<br>(二)股东知情权的客体及内容<br>(三)一则美国判例的启示——股东知情权的限制<br>(四)股东知情权的司法救济<br>二、股东行使撤销或确认公司瑕疵决议无效请求权的救济<br>(一)公司决议瑕疵的若干基本范畴<br>(二)公司决议瑕疵之诉的他山之石——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例<br>(三)我国公司决议瑕疵诉讼制度之确立与省思<br>(四)两点省思<br>(五)公司决议瑕疵诉讼的基本构造<br>三、股东行使股份优先购买权的救济<br>(一)优先购买权及其法理基础<br>(二)新股优先购买权各立法例之观察<br>(三)一则案例的启示<br>四、股东权救济的特殊间接手段——派生诉讼<br>(一)派生诉讼的内涵及其演进<br>(二)股东直接诉讼与派生诉讼<br>(三)股东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竭尽公司内部救济<br>(四)个案分析及启示<br>(五)派生诉讼的诉讼结果<br>第六章 股东的退出救济<br>一、股东退股权的司法救济<br>(一)股东退股权的内涵界定<br>(二)退股制度的法理基础<br>(三)退股立场的比较法考察<br>(四)股东退股权行使的限制与失效<br>(五)我国公司股东退股的条件<br>(六)股东退股权的司法救济<br>二、股东解散公司请求权的救济<br>(一)公司僵局的内涵及其缘起<br>(二)司法介入公司僵局之理论依据及立法演进<br>(三)司法介入公司僵局的美国立法例及启示<br>(四)股东的公司解散请求权及其司法救济<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