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国画之美
第一讲 中国画是哲学的
中国画,首先是哲学的。也许有人会问:中国画不是用毛笔画的吗?怎么是哲学的?是不是很玄?不玄。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还是先谈谈历史以及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我们大体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3世纪——东西文化两个大的文化轴心时代。这个时代的界定可以从西方苏格拉底诞生到亚里士多德去世将近两百年时间,中国则可以从孔子诞生到庄子去世,也大体两百年时间。他们相互交错地存在于世界上。比如孔子去世是在公元前479年,他去世以后十年,苏格拉底诞生。苏格拉底的伟大贡献就是他为希腊古典的哲学继往开来,广开门庭,他希望新思想的助产婆诞生。可是在当时的中国,孔子的思想已经很完备了。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孟子、屈原、庄子所处的时代差不多。在东方,这个文化时代更奇妙: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老子、孔子几乎同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这是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个产生世界文化巨人的时代。虽然人类文化是多元的,但是我们可以追溯到最后两个最大的圆,然后这两个大的圆再进一步地化为无穷多的圆。那么东方的和西方的,在它们开始起步的时候,它们的方法就不一样了。
东方是重经验、重感悟、重归纳(经验主义、感悟主义、归纳主义),最后能够达到一个天人合一的毙界。而西方是重逻辑、重演绎、重天人二分。
东西方哲学的特点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我的外祖父曾经也是个大学者,他在他的著作《老子古文》这本书里讲,“天”字是一橫加个人(此处“人”是指站立的人字形而非汉字人。天和负阴抱阳的“人”结合起来就是“大”,这个“大”就是道之所在。中国从遥远的古代起都对逻辑学不够重视,我们知道战国时代出现过像惠施、公孙龙这样的哲学家。他们提出的一些命题,至今量子力学家仍在证明。比、如《庄子》里说惠施的观点“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尺的棍子每天取一半,你永远取不完)。惠施又讲“至小无内”,“至大无外”(最小的东西是没有里面的,最大东西是没有外面的)。现在我们已经发现量子、中子、质子,宇宙的以太,这是最小的。还有比它更小的东西,因为它还有里面。宇宙我们可以看到一百亿光年之遥,可是它还有外面,它还不是最大。这种变数的命题是非常了不起的,要注意,这是在两千三百年前提出的。中国人有种天生的感悟力,这种感悟力使中国人对逻辑学不太重视,而西方人不是这样,西方人从实验室里开始。亚里士多德研究物理学、天文学,虽然有的想法在今天看来当然比较幼稚,可是不要忘记他是在两干三百年前,历史地看,他还是非常伟大的。比如他提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地心说”,直到16世纪波兰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才被质疑。西方的实验必须遵循逻辑学。什么叫逻辑学?有假设、有求证、有结论,这就是逻辑。中国的大哲们,像庄子,依着梧桐树而论说,而不是在实验室。西方的逻辑学使西万的数学得到很快的发展,比如古希腊的欧几里德几何。中国没有本质意义上的数学,虽然在汉代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可这是种算数术,而不是假设、求证、结论。中国古代人聪明,有感悟,有算数术,他就能够发现发明很多奇妙的东西。就像中国建筑用榫头,据《阿房宫赋》记述:阿房宫一个钉子不用,钩住心对着角一拉,最后一个建筑起来了。这就是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和感悟,他们有精密的算数术。
可是中国也有吃亏之处,是什么呢?中国历史上固然有非常多的天才发明,可是往往因为人亡而道衰。而西方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只是他们的发明用的办法似乎比较笨:用数学算。最后算出来了,算出来以后这个公式就存在这儿了,存在这儿以后就可以用,人去世了也没关系。上回我和杨振宁在新加坡探讨如何解释美。什么叫美?我站在艺术家的立场解释美,他站在科学家的立场解释美。杨振宁说得非常令人感动,他以英国马克斯威尔方程为例,说如果没有马克斯威尔方程的话,今天我们从话筒到宇宙飞船都不存在。可是,马克斯威尔已经死了两百年了,他这个方程仍在继续起作用,马克斯威尔是发现了这样的规律而不是发明。不要以为哪个科学家发明了什么,科学家没有发明,科学家唯一的使命就是发现和解释。马克斯威尔方程从严格意义上讲,在没有地球的时候,它已经存在于宇宙中了,这就是天地之大美。
我们感悟体系的中国,为什么数学得不到发展?为什么连庄子这样思想开通的人都会轻视逻辑学?惠施和公孙龙不停地辩论,都认为对方是非常荒诞的。其实庄子在河边和惠施也有辩论:庄子说鱼很陕乐,惠施讲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书就此结束了。可是我们知道,这里面胜利的可不惠施也是实在无奈,因为惠施太聪明了。惠施去世以后庄子到他坟上长拜,因为再没有这样的对手了。他举了个例子,说楚王希望看新奇的玩意,就跟我们今天很多人喜欢看特异功能一样。说有个鼻子上点个白点的人,另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能挥斧把他鼻平上的白点砍掉,鼻子一点不伤。楚王就想看看挥斧人的本事。结果非常遗憾,这个鼻子上点白点的人死了,挥斧人说我再也不能进行这项表演了。大。家可以看到,鼻子上点白点的人和挥斧的人有同样的功力:一个纹丝不动的人站在那儿也是很了不起的。
中国的哲学家讲“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我们可以放下,不论它。我们知道孔子非常伟大,可是孔子对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回避的。人家问他怎样捉鬼神,他说不知人焉知鬼;人家问他生死,他说不知生焉知死,要敬鬼神而远之。在儒家,不太重视人生之外的东西,而道家认为人生之外的东西可以在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虽然老子也偶尔论论宇宙的产生,譬如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老子认为,在宇宙产生以前已经有个存在,它叫混沌。可是我们能够破除混沌吗?这个混沌的天机我们能泄露吗?在中国认为破了混沌之后是一个问题。庄子讲,有个南海之国国王叫倏,北海国王叫忽,倏、忽两个人到中原之国,他们被招待得非常好,可是中原之国的国王是五官不开的。倏和忽两个人商量把他的七窍打开,结果七窍开而混沌死。庄子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这表现出他在整体上对“机事”和“机心”的一种拒绝。
中国的古代哲学为什么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利?就是因为古人对“机事”和“机心”有个认识的误区。他认为一个人使用机械是投机取巧,“有机事必有机心”,有了投机取巧的“机心”,人类就会堕落。虽然中国古典哲学感悟出现了这样的误会,有这样的分析,可是不要忘了,中国的哲学本身是有启发智慧的性质的。为什么中国人聪明?正是因为中国古典哲学的启智性在起作用。为什么启智性的人非常容易利用逻辑性人群的创造?因为这群人的智慧足以把逻辑性人群按部就班研究的东西很快理解、很快吸收,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创造。这就是中国只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就能够赶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数百年发展的原因。这不能不感谢中国文化的启智性,这是从本性上来讲的。
而从绘画上来讲,中国哲学的启智性特征那就太重要了。因为我们绘画不需要西方哲学那样的逻辑的分析,不需要那样逻辑的推演。
中国绘画重要的是你能感悟。
而感悟,《庄子》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重要认识。
庄子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世界、四季、万物都有其自然的道理。这个自然道理就是天地大美之所在。宇宙是没有过错的,天地山川是无所不美的。会有人说“天上这块云飞得不对”,“这块雾怎么回事啊”这类问题吗?没有,天上哪怕一个小水珠的运动都是有目的性的。这在康德叫合目的性。宇宙的一切都是合目的的。我们中国画家要知道这点的话,就不会讲“江山如画”这样的话了,而应该是“画如江山”。能够做到集天地之大美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你还讲你超越它,不免妄自尊大了。
我们知道中国的哲学家到明代有王阳明,知道他的心学。他提到:一朵花在深山开放,我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我看到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明白起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西方的现象学解决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就是主观对客观的介入。只是比王阳明晚了几百年。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的时候,绘画就得益无穷。
我的作品《黄宾虹造像》就是感悟式的绘画,它讲究像外之神。
老子哲学里有“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这个讲的好像是一个策略的问题。有人认为老子是个策略家,甚至认为老子是个兵家,可是我们更多是看到他的哲学思维。知白守黑,中国画之美,笔墨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呀。
宇宙在没有起点、没有爆炸以前到底是什么样子?据霍金猜测,那个时候是无法演说的,是一片完全无色彩的光亮,这个光亮就是白。可以做个最简单的物理实验:把红、黄、蓝结合,很快出来是白光。随着宇宙能量渐渐的丧失,有了熵,就是渐渐失去,它渐渐会坍塌,会缩小,最后有了黑洞,那是黑。从最大的宇宙来讲也逃脱不了黑白。
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就在于知白守黑。
诸位可以看看我的画,我的画留的空白很多,因为我知道白和黑同样重要。比如一个伟大的建筑师,他难道是在建造一个建筑吗?不,他是在塑造后面的一片天。建筑设计师的伟大不仅是他设计的建筑要漂亮,建筑后面的天空也要非常漂亮,这是伟大建筑设计师追求的。中国画家不要在用墨的时候忘记了白纸。
中国禅家讲,妙悟者不在多言,所以禅家主张“不立文字”。我们要求的是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