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水平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肖路
我国高校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发展至今已经逐步走向成熟。1978年北京语言大学率先设立了汉语言专业,随之不少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也相继设立了这一专业。经过这些年的摸索与总结,汉语言专业在大纲修订、课程设置、教师培训等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这几年汉语言本科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不少高校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商务、经贸、旅游、文秘等专业方向(下文中用汉语言+X来表示),满足了不同层次留学生的需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回顾这些年来的发展,我们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汉语言+X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评价际准一直都未统一。复日大学王国安教授曾撰文指出,自前各个学校的入学标准不尽相同,“有的除学校的考试外还有相应的HSK水平要求,有的则无此要求”,由于对入学要求宽严不一,造成了学生生源的素质参差不齐,这给专业设立统一的培养目标带来了困难。
这些年来,我们将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汉语人才”的层面上。我们也一直将培养“适应国际社会需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汉语人才作为该专业的奋斗目标。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如果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过于笼统,缺少具体的实施与评价依据,就很难控制这一专业的教学质量及其学生的专业水平。因此,必须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虽然目前给汉语言+X专业设定统一的培养目标还有较多的困难,比如我们虽已有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大纲,但对汉语言+X专业的教学内容还未做出详细的规划;一些学校还存在根据师资力量来设课的现象等等。一个专业的评价标准不仅是专业质量的评价标尺,也是检验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目前,汉语言+X专业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完全可以在汉语能力和专业水平两方面设立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从而提升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及其毕业生的整体素质。
……
展开